微信分享图

夏梓:静观与介入——关于“通透性——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的几点说明

2015-10-08 14:28:07 夏梓

  导语:2015年10 月16日下午,由夏梓、袁晓舫策划,冀少峰担任学术主持的“通透性——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将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据了解,“通透性——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是湖北美术馆影像馆投入使用后首次策划推出的专题性影像展览。来自全国八大美院的青年艺术家带来了他们近期的录像、纪录片、数码影像、互动影像、影像装置等20件作品。以下是本次展览策划人之一、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为本次展览撰写的几点说明。

海报

  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张培力的《30x30》,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至九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一批艺术家开始对录像媒介进行关注,并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除却受到观念艺术及科技进步的影响外,影像艺术与中国“前卫艺术”的探索实践关系密切,且相互杂揉。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影像艺术相较其它的媒介,特别是架上艺术形式,似乎具有更多的“先锋性”和“当代性”。

  普遍的看法是,在今天要做一个当代艺术展,如果没有影像作品参与,这个展览的“当代性”将大打折扣。影像媒介作为当今展览的一个标配,已经很普及,但媒介的“当代性”混淆了问题的“当代性”的现象也很明显。新兴媒体的出现顺理成章地催生了影像艺术的各种可能,而70、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几乎是与电视媒体的一起成长,对新的媒介有着自然的亲近感。2000年以后,国内传统美术学院与各大高校的艺术院系纷纷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这使得影像艺术在新媒体的光环拓展下,正式进入一个当下的、系统的学术传播与推广平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影像艺术已由一种“新媒体”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通用媒介。尽管如此,这只是影像创作的相对普及,但从受众层面与市场接受来看,影像艺术要获得更多的认知和认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八大美院”的提法在今天看来,或许存有过于固守的嫌疑,但当我们一旦谈及中国学院美术的生发与发展,其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及其影响力仍然重大。因此,“通透性——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选择了来自这八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参展。不做他想,新兴媒材“动摇”着传统艺术根基的同时,学院内的影像创作更能清晰地体现其从实践到表达、由静观到介入的“多媒融合”的演变结果。对于美术学院而言,影像艺术不仅仅是多开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更重要的是新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艺术生产方式将给传统的学院教学带来变革因子。

费俊+朱迪思•道尔《 姿态云_姿态墙》互动装置数字版画   2013

  “通透性”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含义有三。其一,是指媒介技术与设备“通透”的进步,例如高清、超清等技术设备的应用。在影像艺术发展的几十年间,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标清到超清,科技已跨出了一大步。随着媒介与观念的进步和发展,自影像艺术由最早的录像艺术,逐步衍生出更多有关影像创作的艺术形式以来,媒介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就不断被提及与讨论。设备越来越高清、技术越来越先进,实践的可能性则随之变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介也愈发成为影像叙事中的一个“内在的他者”,而这个“他者”则因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通透被更加凸显。由此,叙事主体开始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一个客观、冷静、清晰的媒介载体下,如何以一种虚拟、非线性、甚至超文本的叙事方式去预设及引导读者的阅读选择。费俊利用交互方式制造了作品的有效性介入,使各种社会经济话题的思考与探讨成为可能。梅健的方法是以“声音”为导览,静音的处理让观者对自己的感官产生环境化的质疑。贾淳则直接依托片段式的真实记录,将影像作为电子笔记一般留下自己的观察。而时间与想象似乎是王梦瑶的影像记忆的关键词,碎片化的情绪弥漫光影所到之处。

张小涛《 萨迦》动画 15分06秒 2011

祝虹《直播香港2015》影像装置 2015

  其二,展览主题还体现在艺术家观察世界与内在判断的通透性。由观察到判断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对艺术家而言则更加困难。首先,他\她需要在影像实践中学会观察,并随之在其影像表达中体现判断,同时,还必须将自己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由静观到介入”的认知方法与感知经验有效地转化输出给受众。巧合的是,学院所强调的由理论到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之不谋而合,只是过程与结果通透与否,见仁见智。回到展览,确有些作品一目了然:万千个+杨小满利用复制的方法抵制“复制”,用警告本身消解了警告。张小涛的《萨迦》在出世与入世、微观与宏观之间往来,将人生的现实矛盾置于“虚拟”的空间进行思考。祝虹的作品《直播、点播》,即是对社会特定文化及媒体环境的直译表达,也是反思的另一种策略。王晓新的《太湖石》则趣味性地描述了身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女性某种敏感的特质。

高世强《关于日全蚀》HD  45分42秒 2010

张锰《青豆天堂三》3D视频   2014

叶甫纳《人民指甲大会》影像 3分钟 2015

  其三,需要说明的是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能见度所反映出的通透性。影像艺术强调虚拟与体验式的临场感受,也因此考验着艺术家对各类虚拟、现实空间,即一种间接的“在场”感受的构建与营造能力。而在这个微观的物理空间的建构下,是与本土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学表达。对此,前面已经提及,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当代社会现实景观对中国影像艺术的创作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物理空间内多种媒介的一系列整合、渗透及交互之后,这种间接的“在场”感受引导观者由一种“距离式”的“静观”状态介入到更多向度的社会空间。对此,高世强似乎颇有心得,生态环境与社会热点的“物理”碰撞在其刻意营造的诗意空间内也丝毫不显唐突。或许张锰略显含蓄,但随着一声巨响,日常记忆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暴露无遗。陶陶则较为直接,将各种虚拟生成的影像直接投射到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叶甫纳非常机智,幽默、反讽手法营造的虚构美景最能击中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几点说明以后,还需要强调的是,“通透性——八大美院影像艺术联展”所体现的并不是各自为阵的“艺术展演”,而是在各自理解的学院精神下,本土实践与创作态度的和声。影像艺术发展至今已并不年轻,它巧妙地填补着艺术与现实间的鸿沟,并常常赋予观者同时空内的对话体验。“静观与介入”只是一种观照方式,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弄清“能见度”之下,该选择什么,以及再去做些什么。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 

  2015年9月15日于湖北美术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