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钱亮简介与作品评论

2015-10-10 14:34:53 未知

  钱亮

  1987年生于安徽,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雕塑》特约记者

  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参展

  2015年

  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共振计划——三城记:区域性与多元文化,北京当代艺术馆

  2014年

  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中国美术馆

  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并获得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山东美术馆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太原

  2013年

  第二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河南《艺术之声》雕塑双年展并获得特别奖,河南艺术中心

  2012年

  第十三届中国长春(净月区)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并制作足尺雕塑

  第二届土耳其卡尔塔尔国际石雕创作营

  2011年

  第六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暨石雕大赛,福建

  2010年

  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并制作足尺雕塑,安徽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长春

  《物非物系列之竹》很大的特点是构造,既不雕也不塑,靠这种组合构造将一次性竹筷拢起来又回到竹子,它的本质有一种人文关怀,希望大家要注意生态和环保,要珍惜自然,这在中国年轻的艺术家里面,我觉得是特别可贵的。

  ——许正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因为我们,竹子变成筷子;因为钱亮,筷子变成竹子。

  有些东西在文明的进化中演变为我们的工具;有些东西在文化的自觉中还原为它们自己。

  ——唐尧(《中国雕塑》副主编)

  竹子制作成筷子,再从筷子还原到竹子,看似简单的材料转换背后体现出具有哲理性的语义思辨。一方面来说,事物经过再思考,体现出崭新的形态、全新的价值,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寓意一种破坏后的再生。另一方面来说,无数根一次性筷子围合起来,象征着无数零散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团队性的整体呐喊,实现理想名义上的文化本原上的回归。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

  钱亮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一个雕塑家、一位好编辑,还能干什么,不可估量。他的作品是一份细腻的情感加上一份匠人之心再加上一份不张扬的当代意识,糅合在一起表述了手和心的关系在今天存在的价值。

  ——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钱亮利用一次性竹筷子作为材料,“组装”回母体竹子的一系列雕塑形态,似乎在表达筷子集体“回归”本质的愿望。这些作品对自然之物的美的开拓,将超越物象本身,直抵其社会化的深层隐喻,让观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一种中国文化含蓄的社会美学内涵。作品所包含的观念价值与自然之物完美结合并使人进行形式展现之外的社会化反思。

  ——尹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责任编辑:宋海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