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书画家为何不多
2015-10-13 11:53:27 未知
女画家的书画是中国美术界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封建帝制的数千年中,女画家大都深居于闺阁之内,其才华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女性在重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婚姻中不自主时,她们的绘画艺术亦不为社会所关注,只是在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才有关于她们简单而重复的记载。
中国书画史上,数以万计的丹青妙笔中,古代女画家留传下来的作品十分稀少,据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也不过300多件。传于画史的有名有姓古代女画家,只有胡与可、杨娃、文椒、柳如是、薛素素、钱与龄、马荃等数十人而已。有名的女画家寥寥无几。并不是因为女子不如,男子画的好,而是几千年的封建道德伦理无形中抹杀了女子们的绘画名声,使她们的绘画变成了闺中消遣时光的玩偶,变成了她们抒发情怀的依托。常常是画好的画随手扔掉了,至于有姓名可考有题跋的也就更少见了。尤其是大家闺秀,她们受到良好的正统的儒学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名节和身份,生怕她们的书画流传到闺阁外面,被人误以为是风尘女子所作。她们宁可毁掉自己的书画,也不肯拿书画示人,有姓有名的完整的书画更要烧毁在闺阁内。“对这种名分的执著,几乎把女人从历史中抹掉了。”除了名嫒自己烧毁书画外,还有很多作品流传于世的,可惜也被归属到父亲或其他亲属名下。
一般来说,女画家对绘画色彩、构图形式和生命状态的关注,较之男画家,更为细腻、敏感。留传下来的古代女画家的作品,多为怡情养性之作,表现手法上以工笔或小写景为多,带有较强个人风格的较少。 在以男性为主流的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涨河中,女画家的足迹往往隐而不彰。然而中国古代女画家历史十分悠久,传说绘画就起源于女性。
最早在文献中记载的一位女画家是三国时代吴王的夫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3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岛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因此,吴王赵夫人被称为山水画的创造者,也是隋唐之前女画家的代表。遗憾的是后世没有看到她所留传下来的作品。 五代起,女画家的数量较前代有了明显增多,而且已经能把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绘画作品也更具文人气息。她们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能画能书还能文。 南宋绍熙初(1190年)的胡与可,号惠斋居士,平江人,尚书胡晋臣之女。她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吴人多相传她曾经因案几上凝尘,随意画梅一枝,题百字令于其上。她画的梅、竹,已到达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王毓贤在《绘事备考》里说“(胡与可)偶画梅竹小景俱极清雅,时人比之李易安,非其伦也……”胡与可传世画作有《折枝梅花图》、《折枝风竹图》、《石竹水仙图》各两幅;还有5幅《墨竹图》及《寒梅雪意图》等。 宋代时,吴江人杨娃世居平望里,流徙临安,生卒年不详。杨娃为杨懿之女,宁宗恭圣皇后妹,故人称杨妹子,有《题画诗》一卷。杨妹子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擅涨绘画。她不但善画,而且会为人题画。绘画艺术得到时人称赞,《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载:“杨妹子,不知其名,写《赵清献公琴鹤图》,不特琴声入耳,而鹤舞之态得传,清献公之孤高,真在九皋上也。” 元代取消科举取士后,一代士人失去了晋身之阶,几乎无事可做,于是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恣情于山水画的写意。画风强调脱俗,以高逸为尚。值得庆幸的是元代也是个文化大融合时代。在男性士人钟情山水写意的同时,女画家基本沿袭了前代的发展势头,显出了她们的艺术光芒。
上述情况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了令人欣慰的改变。首先由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了商品经济,这自然也影响到绘画的商品化。对绘画的商品化需求要求绘画创作的快速化、数量化,又要保证质量和“品牌”(即大师风格)。赋闲在家的闺阁女子就成了其父兄的左手右臂。她们往往会帮助父兄完成画作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由于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观察能力使她们临摩水平非常高,再加上从小就感受其父兄们的笔墨熏陶和亲自指导,所以她们的添香妙笔往往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当然最后落款的也只能是她们父兄的名号。但这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绘画的积极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动商品经济的同时,也萌发里妇女个性解放的思潮。一方面,具有先进思想的汤显祖、袁宏道等文人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提出反对传统礼教,赞美女性才智的新观点,从而引发了社会女性价值的重新审定;另一方面是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在实际行动中,她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
其次,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择妻或与异性交往,非常注重“志同道合”,以便于感情上更方便沟通。衡量标准则是琴棋书画,而非诗词文章。如果说诗词文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德”的话,琴棋书画不过是像“练习女红”“闺中绣花”一样是“艺”,是被当作一种技艺来训练的。古代女子也深知嫁个好人家的重要性。于是有条件的在家中学习绘画,得父兄指点,或是请来家庭教师教授笔墨技法。至于画好画坏,则受个人天赋条件或勤勉程度限制。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此后学画女子甚多。
其三,明代的女性绘画主要受南方文人画的影响,尤其是南方吴门地区,三国两晋以来便是文人荟瘁之地,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特别是中原被异族蒙古族(元代)统治后,这里更是汉族文人画家们的聚集地,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以绘画为业的创作世家,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体系。明代有文徵明、文从简为代表的文氏绘画世家,清代有庞大的“恽氏家族”。他们或是父子相继,或是夫妻相传,或是姐妹相娱,都以绘画为专长。一个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绘画群体随着家族人口的繁衍而扩展和蔓延。“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每个家族成员都在耳濡目染中被卷入这种文化的传承体系之中。”② 他们的女儿正是在这种翰墨飘香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熏陶,得以饱览大量家藏的前人作品,并能亲受其父兄们的指导。这不仅引发了闺阁女子们对书画的兴趣,而且渐渐成了她们或消遣悠闲安逸的时光,或愉悦性情,提高品性修养或借书画抒情遣怀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闺阁画家声名榷起,并有大量精彩作品传世。
明清两代是古代女性绘画空前发展的时期。明末清初关于女画家及其艺术的记述,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要丰富得多。在历代女画家中,流传下来最多的是明清时期女画家的作品。无论女画家的人数还是作品数量,都超过了以往历代女画家,在绘画语言表现上更是远胜于以往各代女画家。这些女画家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的、南京,浙江的嘉兴、杭州等为中心的江浙地区。 这一时期画家的绘画题材范围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所表现;艺术手法多样,既有工笔,又有写意,既有重彩,又有水墨;册页、卷轴及扇面等载体形式也一应俱全。尽管明清女画家在当时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及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下,大都没有形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绘画语言的成就尚不能超越男画家,但她们在创作中能自然地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带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愫,雅秀清丽之中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思与哀愁。她们的作品开拓了揭示女性感情世界的表现方式,这在中国画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