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彤展场域视觉艺术
2015-10-15 09:30:23 周婉京
高倩彤也许不是第一个讨论香港城市与人关系的艺术家,却是为数不多的将城市景观搬到画廊并以场域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进行展示的艺术家。于是,马凌画廊的内部空间现在被打造成一个反映高倩彤日常视觉体验的场域,从路边情境到灰阶日出画面再到荧光灯束,都围绕?“光”的出场或缺席若隐若现。
“地底工程”关注光
场域特定艺术本指艺术家为特定地点而创作的作品,许多艺术家选择用作品“填满”或“装扮”白盒子一样的展示空间,高倩彤却选择展示一个并不光鲜亮丽的“地底工程”。一进门,观者与一块奇怪的地毡不期而遇,地毡中心被剪去一个半圆,抽去了实用功能。观者看?相邻墙壁上悬挂的西九龙高铁项目柯士甸工程区相片,一脚“踏空”在这被剪去的半圆上,忽然感受到地下工程施工中存在鲜为人知的一面。
同样有关高铁项目的还有今年创作的塑胶彩混合材料系列作品“快车”,高倩彤在柯士甸站拍摄照片,经打印、剪裁后用贴的形式拼补画面,最后再用塑胶彩进行绘画。在“快车”系列的一张作品中,高倩彤在画布上方写下近似透明的几个字母,正是“Express Rail Link”(高速铁路)的缩写。若非在灯光充足的条件下仔细审视,观者很容易错过这隐藏的信息。
提到光线,便不得不提展览的名称──“地底工程不合格”。光是进行地底工程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光,施工将难以进行。出于对“光”的敏感,高倩彤在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海上日出(或日落)的彩色照片,后将颜色和希望、温暖等象徵意义一併抽出,迫使观者更加关注光本身。
模糊有时更有趣
有趣的是,从相片向上望,光管有的明、有的暗,高倩彤称自己对光管做了“特别处理”。在超过十一分钟的录像作品《24支管子》中,高倩彤不断重复摔光管的行为,并将摔的动作依次进行编号,这是她在展览前夕于马凌画廊现场所做的实验。光管摔坏或完好无损的机会各佔一半,无论好坏,经过实验的光管都会被重新放回墙上,最后二十四支光管中只剩十支可正常使用。高倩彤说:“透过行为及视频,我希望能影响整个展览场地。其实影响最多的是用多少光来照射物体,而观者受光线限制,对他们观看的方式、感受的获得也有影响。”
打碎的光管代表?工程进行中不太顺利的部分。播放视频录像的区域被工地常见的白色塑料墙阻隔起来,原本位于地面的几块地砖被升高、抬起,并改造成为供观者坐落的地方。展厅一角,随意堆放有十块地毡,它们和门口那块地毡一样,丧失了实用功能。
视频是模糊的,塑胶彩画面中的人是模糊的,因为缺少光,人的观看也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的状态也许正是人与城市的关系。高倩彤也说,当你放大来看某样东西时,并不会因放大而得到更多、更清晰的讯息,被放大了的只有一格格的像素。有时候,模糊比清楚更有趣。
“地底工程不合格”即日起于中环马凌画廊展至十一月二十六日。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