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展览推荐】秦冲个展“水墨是‘陷阱’” 以开放的心态诠释当代艺术

2015-10-16 09:08:21 陈敏

  

“水墨是‘陷阱’”展览海报

  【编者按】“当代艺术表达应以开放的心态诠释作品核心思想,当回到艺术本身,应更注重艺术家作品内容而非形式。”身为文化游牧者的秦冲,是这样体悟这一路行进中的创作状态。秦冲的作品一贯的干净利落、简单明了甚至有些刻意设计,作品在交叉、隔空、墨白灰对比的“无形”与“有形”、“虚”与“实”的结构中,明显的体现出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与冲突。2015年10月17日即将在台湾台中大象艺术空间馆举办的“水墨是‘陷阱’”作品展,是秦冲在台湾的首次个展。这次展览是艺术家秦冲利用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媒介方式表现自我与社会现实、生存状态,以及对当代艺术基本态度与艺术表达方式上的一次综合展示。

《生日》a-d  纸、烟灰 2002年

《五月八日无所谓》 纸、墨 2013年

  五大系列十六件作品探讨当代水墨热和文化回归现象

  本次将在台中大象艺术空间馆展出的秦冲作品分五个系列,包括《生日》(2002)、《念》(2006-2011)、《卵》(2012)、《无所谓》系列(2013)、《版图》(2014),呈现秦冲由2002年至2014年创作的16件作品,其中《无所谓》系列的9件作品为新作。而“水墨是‘陷阱’”的议题由来则为近年有媒体询问艺术家“你怎么看水墨热和文化回归现象”时提出的,秦冲认为:“水墨固然是人类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历史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但是,这一绘画形式至今还停留在区域文化内无法走出区域,这就是特色文化的局限性。”自1980年代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活跃发展直至今日,相比于其他门类,当代水墨的火爆来得似乎太快,也太过汹涌了。人们仍然将焦点瞩目在传统水墨与当代水墨的分野上,且持续盲目的掉入其陷阱,而如何不枉当代艺术精神,如何用多维度的方式演绎当代艺术,正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重要议题。

  此次在大象艺术的展览从结构上就可窥看一切,在最低量的视觉中隐喻艺术家想表达的历史情感;在简单媒材运用下存入新的物质生命;从《生日》、《卵》、《无所谓》、《念》等作品中,透露出观者必须以新的视角去解读的多样性和戏剧化现象;而在火、纸、墨、水等元素运用下,巧妙的寓意出我们该正视的现实问题。

    秦冲:突破艺术媒介局限 呈现开放自由创作 

秦冲

  秦冲是从新疆走出的艺术家,1968年生于新疆,后求学于北京,在九十年代初秦冲创立了中国著名画廊北京阿芒拿画廊,曾多次策划主办国内外重要艺术活动。1999年到2005年他旅居德国,加入德国艺术家协会(BBK),这个时期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于艺术创作,归国后他又工作和定居于北京。正是这些距离的游移,让时间和空间产生不确定性的积累,形成了秦冲艺术创作多维化的特性。

  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颠覆性的洗礼,秦冲也和其他承载着巨大的历史波动的艺术家一样感受到创作上的迷乱与彷徨。九十年代初,秦冲在北京经营画廊,看到那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呈现出太多丰富斑斓的色彩,一切都充满躁动和不平衡。 面对时代的冲击,秦冲在深入的反思后坚定的走上了一种以黑白为主的艺术创作,他将其总结为“黑白主义”。 秦冲将黑譬喻为“万色之王”,而将白譬喻为“万色之母”。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黑与白的最经典的阐释指出黑白是一种阴阳调和,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而对黑与白的选择,体现的恰恰是秦冲东方式的智慧与理想。

    【纸与火演绎艺术与生命的议题】

《丢失》  纸、烟灰 2000年

  1999年旅居德国后,黑白两色已经成为秦冲创作的主色调,同时秦冲开始大量使用纸与火作为媒介。2000年的作品《丢失》是在很长的白纸上用火把熏烤后灰烬染出的迷离图像,看上去非常类似水墨画,最后以卷轴的形式陈列成装置。中国的墨是由经数度燃烧后的炭黑制成的,而卷轴这种铺陈方式正是中国古老文明陈列的一种形式。不过与传统水墨画家对笔墨有完全的控制不同,秦冲对烟灰的使用更带有一种不定感与随机感。秦冲说:“它的时间跨越很大,作品中的元素,比如说火,在时间点上说是人类的文明起源,然后一直到现在,用这种时间上两极的关系,表现作品的形式。”这件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着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由于污染很重,艺术家需要全程都带着防毒面具,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极其震撼心灵。然而经历过大火洗礼之后所呈现的作品,其效果却又极其平和与纯净。这种视觉和感受上的前后反差,激烈与宁静的矛盾对立,更能引起人们情绪的剧烈波荡。

《生日》(局部) 纸、烟灰 2002年

《生日》(局部) 纸、烟灰 2002年

  2002年秦冲创作《生日》,作品是一摞纸厚堆起来而形成的体积,其本身就极具美感,艺术家小心而周到的在这一体积之上,通过燃烧的方式,烫出了另一种体积,或去掉一角而形成三角形,或在体积中间凹进去一个半形圆,不仅在质感上互成对照,而且在体积上也互为支撑,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形式外观。这些被烧过的纸的不同形状,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而这四叠纸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系列记忆的重组及建构。艺术家何时停止燃烧这些纸的?为何停止?“生日”是对一个已过生命的记忆?或是一个新生命或新事件的开始?所有的这些观念,都蕴含于这一堆纸中。

《过去和未来》 纸、火 2002-2012年

  《过去和将来》,是秦冲于2002开始的系列作品,曾在多地展出过,但每一次的展出,都因为纸与火组合的不确定性而呈现出不同面貌。整件作品是由顶部被烧过的一个个宣纸筒以不规则的形式排列组合而成,不同大小的圆柱体象征着时间轴与将来,而剩下的灰烬则代表着过去。最初在柏林一个历史悠久的水塔中进行这场装置展出时,秦冲事先并未告诉策展人观众也是这作品的一部分——纸的轻盈柔软,使得宣纸筒上烧过的部分落在现场,被观众的鞋子踩踏后,自然而然带进其他作品的展示空间,甚至带进整个场地的所有公共空间中——直到公众切身如他所料参与进了这件《过去和将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纸灰掉落,人类过去的历史,也是这样自然而然落下。艺术家透过这件作品表达了破坏和重建、死亡与重生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过去与未来》也成为展出了十多年仍然不衰且可以不断进行重新解读的作品。

《念》 纸、火 2006-2011年

《念》展出示意图

  《念》是秦冲回到中国后运用纸与火创作的一件行为作品。表演之时,秦冲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用火燃烧没有书写过的纸张,火苗蔓延着吞噬它借以存在的白纸,直到二者统统化为灰烬,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人类文明的记录离不开纸,而大多数的仪式又离不开火,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民族都用烧纸的方式来纪念先人,艺术家也借用这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来纪念人类创造的文明,这样一种纯粹而庄重的举动,却又指向某些我们可以感觉到,而无法言明的感受与思绪……

  【水墨媒介只为自然流露的情绪表达】

《五月十七日无所谓》 纸、墨 2012年

《八月十二日无所谓》 纸、墨 2012年

《八月十九日无所谓》 纸、墨 2012年

  2010年,秦冲在广州和香港举办“无所谓”个展,展出大量同名水墨作品。《无所谓》是一个延续多年的架上水墨系列,秦冲将这一系列的创作理念一直延续至今。评论家常将其认定为秦冲从装置到架上的转变,但其实他在九十年代以前就同时创作架上、行为、装置等,在这个架上系列之中,秦冲则更多的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本土寻找足以震撼灵魂的因素。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秦冲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彼时彼刻自然流露的情绪表达。在创作时艺术家要尽量避免想象,并且摒弃用理性和知识去干预和建构画面,以期达到无所谓的状态。但秦冲承认实际上自己很难做到无所谓,因为任何理性的意识都能控制人的想法,想要做到“无所谓”,却不能做到“无所谓”,因为“有”是必然的,而想要彻底的“无”,这几乎不可能。以求“无”的心态出发,最终却在无法去“无”的过程中实现了“有”。在这里,秦冲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视觉的哲学家,在用一种无法通过语言概括的视觉观看,来对人生,对情感,乃至对艺术本质本身,作出他的回答。

    秦冲不是一个水墨艺术家,他坦言自己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水墨教育,但他又善于借助水墨这种媒介。作品只用黑白两色,画面由随意挥就的线条和大面积的空白构成,而不同的线条都蕴藏着强大张力。留白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非常重要,正是通过恰到好处的留白,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空灵飘渺的意境。不过,秦冲作品中并没有这种意境,其作品中那种抽象的、克制的线条,在传统中国画中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秦冲用极简主义和随意性,解构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密码。秦冲不喜欢将“传统”挂在嘴边,对传统任何模式化的谈论在他看来都没有意义,但他的创作背后却是有着对传统最深沉的尊重与向往。

  【持续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思考世界本质】

《卵》 纸袋、麻绳 2012年

  秦冲坚持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而非人为的保持一个创作状态。每一次探索,都是在自由开放的心态的引导下,在不同材质的运用中,将思想和灵感予以突出并强化的过程。作品《卵》是2012年秦冲根据何香凝美术馆的空间构思的,是专为同年在此馆的展览而创作。作品中有多个白色的大纸袋被麻绳扎住口并堆放在在美术馆地面上。秦冲是这样阐述这一作品:“人类 ,动物 ,植物都是从出生开始不断积累,像袋子一样不断装着,这些纸袋代表着每个人都有很多沉淀的东西,可能是秘密,也可能是情绪或是其他。”所以这个作品叫《卵》。艺术家想表达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以及今天对未来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

《版图》 纸、火 2015年

  《版图》的创作理念与《过去和未来》系列相通,延续了秦冲在德国生活时期就已经开始的纸与火的运用,可是在其中又加入了文化和地域的概念。艺术家根据战争这一线索创作《版图》系列,“发生一个战争我就做一个这样一个作品。比如说我做过阿富汗的、伊拉克的、叙利亚的。……虽然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处在一个和平的状态,但还是有些国家正在经历战争。非战争、和平的年代里我们提出‘版图’这样的一个概念,再将这个提升到版图变化的概念里,就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感觉。”而谈到纸条烧焦的状态代表什么时,秦冲说:“我做过很多纸质作品,我觉得它是记录人类历史的载体。烧焦的部分代表着人类的过去和书写过的历史。火的部分代表着我们人类公认的起源,没有烧焦的部分和我们写上去的部分表达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愿望。”

  秦冲:更多的从理论上探讨和研究“黑白主义”

  秦冲是一个游走在东西方之间的艺术家。像很多在海外生活的艺术家一样,秦冲的艺术作品有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烙印。有外国观众看过他的作品以后觉得他的作品很东方,这样简单的评语令他觉得非常高兴。当然,多年的海外生活也给了他不同的艺术养分,他说:“西方开放性的思考方式,给了我很大帮助。”他并不强调艺术材料的特殊性。在持续不断的艺术实验,他通过装置、绘画、雕塑和行为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我并不执着于某一种材料,只要他们最适合表现我的想法。”

  秦冲的作品一直关注社会问题、人类的发展问题和对自然规律的破解及专业领域的高端研究。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冯博一评价道:“秦冲的艺术创作具有多维化的特性。……一方面呈现出材料属性的独特美感,一方面注重个人内心静观的认知与体验,在对材料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媒介语言不断纯化的探索中,试图在黑白两极的二元对比和刻意的关照中,体现出其中的对立、冲突与平衡,以及意念与意境的东方情怀。”

  在被问到对于未来创作的计划和期许之时,秦冲说道:“很多人都说我的一些作品可以以固定的元素来做成一个系列,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延续。我自己也深知我的很多作品可以形成这样一种思路以及形式上的连贯性。但是我不会那么刻意去做。因为保持一种状态的创作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获取精神愉悦的过程,人为的延续一个系列,会束缚我的思维和想法,那样的创作状态就不是自然的一个状态。我现在的创作思路就是更多的从理论上去思考‘黑白主义’的探讨和研究,我的作品也将以完整的‘黑白主义’为理论支撑。”

  而对于如何诠释当代艺术,秦冲则表示:“在当今的时代,开放性是最大的特征。文化交流,信息共通,当代艺术就是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才呈现多样的。因此,自身的文化印记要有,而东西方的文化以及美学理念在我看来是共融且开放的,没有界限或者隔阂。任何文化或者形式只要符合我的思维方式,我都会运用,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不是追随,而是成为我自己的东西,符合我当时的心境,它就是真实的,因此也是最吸引人的。”

(责任编辑:陈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