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绿叶对根的情义

2015-10-16 08:52:54 未知

周瑛先生回顾展暨台湾当代名家邀请展专访

       离乡六十七载,魂归故里,周瑛先生,是我省近代美术拓荒者、也是海峡两岸美术传播的重要使者。从他跨过台湾海峡,将大陆的传统文化以及高等美术教育理念带入台湾的同时,台湾这座早已与国际接轨的省会也给他带去更广阔的视野和经历。海峡两岸情义绵绵,多少跨海求学的学子,多少情系对岸,魂牵乡愁的展望。隔着这湾海峡对望的不仅是浓浓的依恋,还有深深的情怀。“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义,今天周瑛先生的作品重新回归故里,正是代表着海峡两岸这剪不断,斩不开的乡情和情怀。他作为一位国际级的版画家,是台湾版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在其四十载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艺坛精英。此次周瑛先生回顾展暨台湾当代名家邀请展,是周瑛先生艺术生涯魂归故里的开端,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体现。

     “情到深处自然浓”此次展览不仅牵系着周瑛先生亲属对周瑛先生的不舍,还牵动着周瑛先生的学子们的追忆,更有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的浓浓情意。“福建师专(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是家父母的母校,也是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地方。1948年,家父与家母离开福州,上船去了台湾。2015年,家父的画作成果终于回到他的母校展览,这是对他努力耕耘的遵从与怀念。从他生前一直到现在,整理遗作近五年,少为人知的大量作品不断呈现,惊叹与不舍是唯一的感觉。惊的是他才气纵横,叹的是他淡薄一生,差一点被他的环境,也被他自己的低调而埋没。喜的是,他生前常说的话应验了,‘艺术家是修来世’......”周瑛先生之子,周子荐先生于开幕式上的一番发言令人动容。为了能深度了解此次展览以及周瑛先生,记者对本次展览的主办方、策展人、及嘉宾和亲属进行了专访: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李豫闽
李豫闽:周瑛先生回顾展,是师大梳理两岸关系脉络的契机

记者:作为策展人,您觉得此次展览对师大有什么意义?

       学院办学74年以来,我们竟然也没了解到我们与台湾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此次周瑛先生回顾展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回顾历史,梳理脉络。1948年,福建师专的老校长唐守谦去到台北,与其同去的还有当时刚刚毕业的100多个学生,而今他们已然成为台湾现代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非常荣幸,在上个学期迎来了周瑛先生的家属,从那时就开始策划此次展览。

       周瑛先生的案例是两岸艺术交流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教书40年,带出了一批台湾顶尖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廖修平、顾重光、李锡奇等等。这可以揭示福建高等美术教育,对台湾的艺术的影响。正如顾重光所说:“我们两岸的艺术家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但是最后走出来的路径和方法却不一样。”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在之后的研讨会上会就此问题做深入讨论。

周瑛先生之子 周子荐

周子荐:父亲是一个严肃,却乐观开朗的人

记者:对您来说,周瑛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但同时也很爱开玩笑。因为家父和家母都是教师,我们住在学校里,所以父亲的大部分时间会和学生呆在一起。他非常乐观,而且开朗,喜欢和学生们开玩笑。他拥有很多方面的才能,甚至涉及到戏剧编导和话剧编导。我很庆幸他很早就走上抽象版画的道路。

记者:此次周瑛先生回顾展,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回到大陆?

        家父的版画作品展,这是在大陆范围内第一次举办。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心血来潮,在2003年,我就想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展览,但因为非典以及我自身身体的原因而被搁置。今年年初,因为机缘巧合回到父亲毕业的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在聊天中谈及此事,得道了大家的支持,之后有各方人士来促成此事,在这里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台湾著名艺术家 李锡奇
李锡奇:对艺术来说,时代性与创新性最重要

记者:作为两岸艺术交流的使者,您对两岸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看法?

       1988年,我组织策划了第一场在台的大陆展览,所以我可以说很早就进入到两岸的艺术交流活动中了。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大陆艺术的时代性发展得很快。此前,台湾在与国际艺术接轨上走在大陆前面,但时至今日,大陆的艺术时代性已然早就与国际接轨,也涌现出了许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但不管国家在经济上有着怎样的繁荣,都不能称之为“强国”,只有文化强国才算是真正的强国。而文化是没有界限的,大陆与台湾还是应该多交流,这种交流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只有有需要才会有接触。艺术的时代性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有意义。艺术也是时代的产物,要在艺术作品上看到时代的影子,这才是真正的时代的产物。


台湾著名画家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 顾重光

顾重光:周先生引领学生艺术上的追求

记者:作为周瑛先生的学生,他对您有什么影响?

       周瑛先生从福建师专毕业以后,四十多年都在台湾教书,他是一个非常诚恳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好老师。作为他的后辈和学生,周瑛先生用他在艺术上的触觉,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他所教的每个学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不同,这是我觉得他最伟大的地方。


《美术研究》杂志主编 殷双喜

殷双喜:一笔分阴阳

记者:您可以从美术史论的角度,谈谈周瑛先生的创作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吗?

       我以前对周先生不太了解,这次集中看到他的作品,非常吃惊。关于这里展出的他的早期木刻作品,我很熟悉,因为那些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版画倡导下,我们有一批年轻人学习了欧洲、日本的现代版画形式。这种现代版画提供了一个新可能性,即艺术家通过版画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使版画从一种复制性的传播工具,变成一种表现现代生活的一个艺术样态。


周瑛《石之颂》


       而周瑛先生到达台湾以后创作的艺术作品,拿《石之颂》来说,在上面可以看书法的结构和石板的效果。他甚至将这种书法结构打开,让你看不出这是一个什么字。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作品不是为了描摹。他将中国这种黑白和光线效果引入到画面中,光线和阴影的存在成为了关键。同时这幅画的白底,也可以看出来自于中国画的传统表达形式。因为中国画在用“墨”画出主体的形象的同时,也同时将“白”也给画出来了。中国画的白,不是可有可无的西方式的背景,而是共同构成画面的主体。所以中国画是“一笔分阴阳”,一笔下去,既有主体的表现,又有空间的存在。在这幅作品中,甚至包含着中国空间艺术,即“天和地”的思想。

记者:周瑛先生自创有独特的技法,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被掌握,您觉得这些技法的传承对现在版画家有什么借鉴?

       技法的研究和传承固然很重要,比如台湾著名版画家廖修平,在几十年时间里不断奔波于两岸,将台湾的版画的优秀技法传播到大陆。而中国版画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二十年年时间里对版画语言非常重视,并且在技法上提升得非常迅速。当然优良的技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带来很好的效果,有助于画面的品质和创作的心胸和胸怀,但从周瑛先生的版画作品中,我们能看与版画语言的研究相比,更重要的是艺术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把技法语言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

(内容由雅昌艺术网记者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苏兰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