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之光:新中国人物画的复兴者

2015-10-16 09:24:08 陈龙

  历经两年半筹备的“扬时代之光”展览,是一次全方位展示新中国人物画大师杨之光重要成就的展览。此次展览,广州美术学院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东艺术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杨之光作品汇集起来,并将他的数千件创作手稿加以整理,配合主要作品予以展出。

  整个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回到激情岁月”为题,以各时期重要创作及相关草图展示杨之光先生严谨的创作过程;第二部分以“重返教学现场”为题,呈现杨之光先生的教学示范手稿以及教学理念形成。展览结束后,将根据各方评论和见解,编撰《杨之光艺术研究》一书。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研讨会上,著名美术评论家郑工表示,杨之光先后师从高剑父、徐悲鸿两位著名艺术家,融汇西方写实主义和中国水墨画技法,对南北不同艺术风格的融会贯通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则认为,杨之光对水墨画“文化根性”的回归具有历史意义:“他雄辩地展示了中华文化向异域文化学习的精神,以及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而这种学习、吸收、消化的能力正是新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保证。”

  李劲堃认为,就人物画成就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而言,杨之光在岭南绘画史中无人可及。其表现能力、造型特点与创作方法产生了广泛的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教学方案,使广州美院迅速成为全国教学的重要支柱基地,为广东艺术地位、人才培养、艺术探索做出巨大贡献。

  点评人

  李伟铭:著名美术理论家、广州美院教授 李劲堃: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胡 斌:广州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雪夜送饭》

  宣纸水墨设色 1959年

  1959年,杨之光根据农场生产的经验,创作出了《雪夜送饭》的题材。画面非常简单,在风雪袭来的夜晚,一名男子迎着朔风,举起马灯,召唤连夜劳作、从远处归来的拖拉机手;蹲在雪地里的姑娘忙着准备饭菜,冻僵的脸上浮现出兴奋的笑容。通过近景中的两个人物彼此呼应的动作,将视线引向远方,建立起一个叙事框架,结构纵深、有意境,情节富于想象空间,将水墨写实人物画推进到叙事领域。1958年,《雪夜送饭》荣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及荣誉奖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点评:杨之光1959年完成的《雪夜送饭》一画,使“雪夜送饭”这一特定的情景氛围得到再现的是近乎精确的焦点透视法,但是不难看出,杨氏在使用立轴这一传统的画幅格式时,巧妙地移用了折枝图式的“S”形构图法。据说,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劳动中的速写,但是不能否定,为杨之光带来声誉的并不仅仅是他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天地斗的高昂激情,更主要的是,他在蒋兆和之后更进一步证明,写实主义的视觉图式与传统的符号程式并不总是互不相容。(李伟铭)

  《不灭的明灯》

  宣纸水墨设色 杨之光、欧洋1977年合作

  杨之光一生中对****的形象进行了多次刻画。1977年创作的《不灭的明灯》,精心设计了一个挑亮油灯的动作来作为全画的视觉中心,象征性地隐喻了****在中国革命艰难时刻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

  点评:《不灭的明灯》是杨之光先生一生人物画作中成就最高的一幅。它不但只是描写一个伟人用一辈子去给中国点燃希望的火,它还是人物画表现领袖题材里最简约,但是最经典,最传神的,又有内涵的一个代表。(李劲堃)

  《九八英雄颂》

  宣纸水墨设色 1999年

  创作于1999年的《九八英雄颂》是杨之光将没骨画法应用到新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群像刻画的重要尝试。

  点评:杨之光的没骨法到晚年运用得越来越熟练和放松,《九八英雄颂》中,对光色明暗的把握运用自如,没骨法的刻画也流畅而富于变化,在娴熟的艺术发挥中取得了不逊于油画的写实效果。(胡斌)

  点评:这张作品是杨之光类似作品的最后一张,从此之后他就封笔了。但也正是这张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既给杨之光在水墨革命与革命水墨的交错中留下感人的句号。(杨小彦)

  《红日照征途(****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59—1974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文化部集中了部分画家到北京进行专题创作,杨之光开始创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型历史画。一直到1974年,他一共画了正稿四幅,两幅横幅和两幅竖幅。两幅竖幅后来将题目改为《红日照征途》,均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点评:作为叙述性创作,最能反映杨之光之创作野心的,无过于以****在广州农民讲习所为题材的创作。细心体察,就会发现他在创作时有两种不同的角色并彼此置换。第一种角色是导演,通过不断摆布画中人物,推敲其中的服饰、表情与姿势,来寻找最具权威性的瞬间。这个瞬间必须符合那个年代对****的定位,符合领袖与人民的“法定关系”。另一个角色则是观众,想象观看中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有效地建立一个以****形象为中心的政治观看秩序。也就是说,杨之光一方面是寻找典型瞬间的导演,另一方面又是敬畏与虔诚的观众。两者合于一体,便造成了一种内心紧张与渴望,不断地激发着创作的灵感。(杨小彦)

  《矿山新兵》

  宣纸水墨设色 1971年

  1971年8月,杨之光到肇庆地区的马安煤矿采访,女矿工们在生产战线上的勇气和事迹令他感动。一位叫杨木英的女矿工进入他的视野,杨木英在1969年结婚,新婚不久丈夫在一次事故中遇难,她强忍悲痛,接过丈夫的矿灯,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

  点评:以《矿山新兵》为代表的创作试验反复证实了描绘光影效应的西方写实画法在东方水墨写意画法体系中兼融的可能性……这种有益的尝试,无疑大大地强化了调和中西的写实画法更为细腻的再现能力。正是源自这种能力的自信,使杨氏在上世纪80年代连续创作了一大批肖像画。(李伟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