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转体与重建 宋庄再出发

2015-10-17 10:09:55 未知

  在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馆长胡介报的脑海里,100年以后的宋庄应该成为一座文化名镇,甚至一处历史文化遗产,艺术家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一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每一间房屋背后都有一段流传的故事。

  在北京潮白河畔的通州区宋庄镇,历时3年建成的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迎来了其首次大型展览——作为第九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的主题场馆,“中国当代艺术的圣家 族”“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圆明园画家村——宋庄画家村文献展”等重要展览正在这里展出。原定于10月8日落幕的艺术节延期至10月24日,“此 次延期完全是基于参观者的要求,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本届艺术节总策展人吴鸿说。

  “转体与重建”是本届艺术节的主题,直言不讳地给出了中国艺术区典型样本宋庄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甚至表达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现状的反思。“一方面回顾,一方面重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认清将来向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总结和修正的过程。”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馆长胡介报对记者说。

  从农业镇到艺术聚集区的蜕变

  20多年前的宋庄只是北方众多农村中极其普通的一个。1993年,第一批画家从圆明园搬离转而入驻宋庄镇小堡村,2004年后,宋庄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了目前以小堡村为核心,包括徐辛庄等22个自然村在内的数千名艺术家以及产业人士的聚集地,黄永玉、栗宪庭、方力钧、刘炜、岳敏君……这些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的艺术家均与宋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然而,从农业镇蜕变为艺术聚集区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水到渠成,很长时间内,宋庄的人都默认“两个宋庄”的存在——一个是当地村民的宋庄,一个是艺术家的宋 庄。“我们为什么不能造一个中国的苏荷区?”2004年初,走马上任为宋庄镇党委书记的胡介报在镇党委会上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宋庄真正蜕变的开始。“我到 宋庄那一年,正好赶上国务院集中清理各种重复建设的乡村工业,总共17万亩土地的宋庄,一下子多出了许多闲置的厂房、场地,迫切需要找到新出路。”

  2005年,胡介报牵头举办了第一届宋庄艺术节。“当时工作人员没有经验,他们挨 家挨户谈,把画家组织起来。”在举办艺术节之前,他倡导创建了宋庄艺术促进会,以便在政府和艺术家之间架起沟通服务与管理的桥梁。在大家努力下,渐渐地, 艺术家开始接受了促进会,工作室租建、孩子就医就学、日常生活纠纷、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会想到找促进会帮助。在胡介报看来,宋庄艺术区能够走到今天离 不开自发形成的本地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能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为艺术家、艺术经营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实际发展情 况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简单地圈地建楼、招商引资。

  “因为艺术产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改 变。”胡介报所说的这种改变在今年的艺术节上也能观察到。在主题展之一“艺术村里的村子——社会学视野下的宋庄原住民精神生活”展上,参展艺术家便以宋庄 原住民为主体。“这些创作很专业,是达到艺术展览参展水准的。”在吴鸿看来,宋庄艺术家的生活与村民的生活已经高度结合。改变也直接体现在收入上。胡介报 告诉记者,如今的小堡村,村民户均年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户均资产总值超过千万元的也并不罕见。

  危机在于“对艺术的认识出了问题”

  从本届艺术节期间的几大主题展览所呈现的文献和作品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宋庄作为艺术聚集区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对于“转体与重建”的主题,吴鸿解读, 提出转体,就是试图去纠偏、重建,再次出发。“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时尚化、主流化、产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背离它的精神原 点,成为了某种智力游戏或精细化的手工艺竞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宋庄艺术家群体的精神史源头的重溯,以期能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正本溯源的作用。” 吴鸿表示,艺术市场化是今天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而具体到艺术家自身,因为艺术市场、艺术时尚化的过分渲染,艺术家变得拥有大众明星的身份。但这与艺术家 对社会、文化的责任感之间到底会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却成为一个问题。

  事实上,近些年,围绕宋庄的各种声音层出不穷,租金的抬高以及一 些纠纷、冲突的产生让宋庄也面临如何转体、重建的问题。“市场下行、作品卖不动、艺术家流动……这些都不是危机,实际上,这些年宋庄艺术家有走的有来的, 但大趋势仍是聚集。”胡介报认为,宋庄真正面临的危机在于对艺术的认识出了问题。“很多冲突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表现范围,而外界有时对艺术家群体缺乏全面客 观公正的认识,甚至排斥多元化的艺术。所以,有某些声音认为,宋庄艺术聚集区已经没那么有吸引力了。这正是宋庄需要进行总结和修正的根源所在。但越是这种 时候,越要把平台做好,切忌浮躁和急于求成。”

  在他眼中,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来源于“童心”,对待这样的群体,最需要的是正确的服务导向和包容的态度。“艺术群落的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办法,我们要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良好的服务和平台,目标就是让这里的艺术创作者能够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充分施展他们的创作能力。”总结宋庄的发展经验,胡介报得出上述结论。

  要按“百年立业”的思路做下去

  “在究竟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很多人在疑惑和徘徊中。”2004年,受美国纽约苏荷区的启发,胡介报萌生了让艺术家扎根宋庄的想法,但他认为,复制苏荷区却是一条“死路”。“宋庄不能按照苏荷的发展模式去做,而是要按照‘百年立业’的思路打造文化名镇,我相信,按这个方向坚 持下去,一定能做好。”在胡介报的脑海里,100年以后的宋庄应该成为一座文化名镇,甚至一处历史文化遗产,艺术家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一个工作室都有自己 的设计风格,每一间房屋背后都有一段流传的故事。“宋庄的开发、建设与保护是一体的,现在小堡村核心区正在做基础设施建设,北区已经有了排污管道,未来电 影院、小剧场等配套也都会成熟起来。只要有了好的生态,优秀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一定会自发向这里聚集。”

  “再过20年,你 会发现宋庄绝对称得上奇迹,在一片乡村农田间,这里支撑起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方天地。我想将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记录下来。”2011年,从宋庄镇党委书记一 职退下后,胡介报仍在为实现宋庄艺术理想而努力。他在村镇及社会各界关注宋庄发展的朋友们的支持下,开始筹备宋庄艺术文献馆的建设。“现在长期居住在宋庄 的艺术家已近万人,其中,国外艺术家有200多人,非常需要建立起信息极强的文献资料。目前,文献馆的计划就是抓紧做一批健在的老一代艺术家的文献、资料 记录,积极整理记录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年艺术家的文献、资料,选择性地开始记录一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文献、资料。”胡介报说,他想用3年至5年的时间把文献 馆打造成为系统收藏、展示、出版、推介宋庄艺术家的地方。据他透露,宋庄目前还在全力打造“中央艺术区”,今后这里将拥有高端的艺术展示、交易市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