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宋永进:屠呦呦的原创发现与当代美术的“国展样”
2015-10-19 09:26:09 宋永进
图为全国美展现场
10月5日,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学教授郑岗博士认为,如果没有屠呦呦的原创性发现,青蒿素研究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最大启示在于尊重科学研究的原创性。科学尊重原创性,艺术更需要原创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历来是艺术家的口号。艺术家应该具有先锋意识的探索精神。然而,许多艺术家偏偏观念陈旧、思维僵化、语言形式老套,其画面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当代特有的“国展样”风格,缺乏最起码应该具有的原创性和个性风貌。
这些艺术家创作目的十分功利,一味迎合各类全国性美展的评选规则,完全依据某些“权威”评审组织所规划好的要求而创作。他们的创作,思想方法现成,无需独立的艺术思考,无需独特的审美视角,操作步骤详细周密,选择哪一类题材、哪一种画风,怎么构思、怎么起稿、怎么制作,接下来要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等等,一切早已设计好,都有既成的范本或模板。评委的艺术思考、评委的表现手法、评委的艺术个性,成了艺术的真理和风格的标准。艺术思维模式化、语言形式套路化、画面风格样板化的“国展样”作品,就这样诞生了。艺术家成了一群丧失自我的忙碌机器人,浩浩荡荡地表演着一场空前的集体模仿秀。这样的创作自然“事半功倍”,获奖命中率极高,而那些大道质朴的原创艺术只能在这些华丽包装的“国展样”面前黯然“失色”,在各种体制的考评中节节溃败。这样一来,“明智”的艺术家只有放弃原创。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的现象已经渗透至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从幼儿美术到小学美术,从考前的绘画训练到大学的艺术课堂。因为学生成绩的测评、教学效果的考评和教师职称的评审,同样以各级各类“权威”组织的某些展览或评比的奖项为基准。教师无奈顺应规则,学生则是盲目追随,并渐渐养成了投其所好和投机取巧的不良学习习惯。课堂上貌似百花齐放的作品,不过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效果“多元性”的一种“策略”,实质上都是一些缺乏创意的技术套路模仿而已。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马戏团里动物受训的过程。满足驯兽员的训练要求就获得美味,没有完成规定动作则被鞭罚,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固定训练之后,动物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这些以取悦为目的的“漂亮”动作,并博得了观众掌声,然而,动物原本那份活泼自由的天性却随之丧失殆尽,温顺得只会做一些条件反射式的表演动作。
于是,艺术家不需要走向生活和自然,只要关起门来,根据“驯兽员”的要求,从书架上古今中外的画册里选取所需的范本和图片,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如同剪刀加浆糊的泛滥论文一般,从画册搬上画布。书斋画室替代了生发原创的生活现场,国内外名家作品替代了生发审美的现实场景。艺术原创的关键在于原发,而原发首先就需要深入生发原创的现场,就像青蒿素的发现一样,不仅需要查找古今医学典籍,更需要深入疟疾患者的病房,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艺术家一旦离开了生发艺术的生活现场,作品中自然缺失了原发的那种鲜活灵感和精彩的生活细节。这种所谓的艺术“创造”,尽管在语言或形式的模仿上也许接近甚至超越大师原版的精致程度,但语言的背后既缺失现实的命题,也缺失真实的自我,是苍白的,没有灵魂的,因而仍然是毫无意义的。
医学是科学技术,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原创与抄袭一目了然,而艺术常常缺乏一个明晰的标准,抄袭与原创的界线往往较为模糊,伪艺术或仿艺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艺术真伪的辨析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当代美术的“国展样”现象值得美术界的高度警惕!
宋永进简介:
油画家、美术评论家,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写意当代油画创作室主持,《美术报》品牌专栏“尖峰视角”主笔。
(责任编辑:万舒[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