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碑帖之缘 禅意之间 ---冯雁云、白晶访谈

2015-10-26 14:05:41 未知

  

  展览预告:

  当仓央遇见纳兰——冯雁云书法作品展

  艺术家:冯雁云

  策展人:白晶 / 学术主持:冯国语/ 展览总监:李奕臻 杨若成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24日—2015年11月2日

  展览地点:

  金康美术馆(昆明市滇池路1286号挪威森林正门内右侧)

  尚雅文化艺术会所(昆明市高新区科发路鼎易天成9栋A座6楼)

  主办单位:金康艺术机构/金康美术馆/云南尚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将持至11月2日,观众可前往金康美术馆观看展览。

  

  青年书法家冯雁云的作品展------“当仓央遇见纳兰”于本月24日下午15:00在滇池畔的金康美术馆开展。作为书法大家冯国语先生的女儿,她的作品有着怎样的传承?为什么会有“当仓央遇见纳兰”这样独特的选题?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她有了一席关于书法的畅谈。

  白晶(以下简称白):据我所知,您父亲是著名书法家冯国语先生,迷恋上书法一定和家庭的影响有关吧。

  冯雁云(以下简称冯):是的,父亲祖籍河南叶县,家乡学习书法的风气很浓,我父亲从小就跟爷爷学习书法。父亲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从小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记得小时候家里房间小,没有专门写字的书房,父亲就把纸挂在门后练习,虽然那时我们推门都要特别小心,但幼年的我却觉得只有我家门后有墨香。父亲年轻时在夜大教授书法,那时的学生特别好学,课后常聚在家中谈论书法,一聊就聊到深夜。儿时的我常常就听着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法家的名字迷迷糊糊地睡去。后来自然也就拿起笔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了。十六岁我获得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三等奖。当时这个消息传到老家,在亲友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家乡的书风文脉和家庭的耳濡目染,对我影响非常大。

  白:您父亲对您最主要的影响在哪?

  冯:父亲的为人。父亲曾经总结过他学习书法的五重感悟,对我启发特别大。从临帖为先、贴拜名师,到独创一格、锲而不舍,再到广纳、博取、能容,进而知识、人品、涵养并修,最后顿悟勤中生领悟书法的真谛。父亲对书法的感悟实际是将自身修养和书道相融的,跟着父亲学书法,也是跟着父亲学习为人之道。

  白:看过您的作品觉得和冯老先生的字有几分相似,您想传承您父亲的风格吗?

  冯:我在父亲的指点下,以颜、柳体为基础,广泛临摹众家名人碑帖,也是父亲教诲的“临帖为先、帖拜名师”。我们知道,楷书艺术到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其后历代楷书的主要源头,甚至范本。明代以后的书法家对楷书的研习变得刻板起来,台阁体、馆阁体的盛行束缚了楷书艺术形式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局限也成为了我练习书法的困惑。在请教父亲时我发现,父亲年轻时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父亲把取法魏碑作为了一种尝试。从元代以来,“碑帖之争”一直是书家争议的热点。但父亲却没有停留在争议上,他选择了二者的融合创新,在魏碑的刀锋笔锋共存中用心揣摩,独辟蹊径,以碑入行、入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90年父亲到北京举办书法展,沈鹏先生看过父亲的作品后,专门邀请父亲到家中长谈,感叹自己也曾想通过魏碑做创作突破,没想到竟与父亲不谋而合,吾孰与同,引为知己,欣然题赞“法得魏晋意,神求山川雄,承古出新篇,气度犹恢弘”。 父亲在魏碑上的理解给了我许多启迪,我开始尝试在传统唐楷的练习中,融入对魏碑的揣摩和研习。父亲的一段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他说:“你看魏碑时要注意一些字的棱角,那些棱角经过1000多年风雨磨砺后的美是人工无法达到的,那些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你一定要细细揣摩,那是天地之美!”就这样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在唐楷中融入魏碑笔意,去寻找书法艺术中的古朴、旷达,弥补女性书法家笔力不足的局限。所以我的字里行间自然也有父亲的影子。我觉得父亲的书法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他的造诣我应该学习和传承。

  白:学习书法,你一定付出了很多。

  冯:从一种爱好,到渐渐痴迷其中,我在书法上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父亲常说他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书法,父亲在书法上的忘我常常令我感慨。这也直接触动我在两年前辞去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现在除了学习、创作,也在高校做一些书法教学,常常觉得时间不够。

  白:说说展览吧,为什么会把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的作品作为你的选题?

  冯:我的书法风格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但我也想做一些新的尝试。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的诗词意蕴似乎更适合女性来诠释,老一辈的书法家对他们的作品涉及不多。所以我常常用他们的诗词作品做创作。

  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生于同一个时代,都英年早逝,一个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雪域情郎,一个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世间公子。如果都从情诗的角度用笔墨去解读他们的作品,也许过于儿女情长。细细揣摩他们的作品,其中的禅意脉络似乎更加意蕴深长。有人说仓央“游戏三昧,迷失菩提”,也有人说“唯有极于情者,才能极于法;唯有忠于爱者,方能忠于佛....。”后人对于他的人和诗的未参透,使仓央至今充满神奇魅力。纳兰性德词集命名为《饮水词》,“饮水”一词是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充满着“山中一声磬,禅灯破寥廓”这样的禅意。如果让“但曾相见不相知”与“人生若只如初见”相逢,当“不负如来不负卿”和“一生一代一双人”相遇,当“故园无此声时”听到“今生来世,一句佛号便是彼岸”,是怎样一种曼妙。我想用一次笔墨间的邂逅,还他们三百多年前的擦肩而过。练习书法经常要去买纸张笔墨,店主常说:“抄心经的纸最好卖,抄经的人太多了。” 280格的心经纸,折射了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书为心画。如果说“碑帖之缘”是父亲对我的启迪和指引,那么“禅意之间”,是我自己的一点领悟和追求。

  白:展览前您想对观众说点什么?

  冯:我非常喜欢仓央嘉措的一句诗:“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古人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希望能用我的作品换大家会心一笑。

  冯雁云,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民族大学书法客座教师,金康艺术机构签约艺术家。自幼跟随父亲著名书法家冯国语学习书法。以颜柳体为基础,深习魏碑,广泛临摹真、草、隶、篆及众家名人碑帖,书法功底扎实,楷书“以书寓禅”,自成风格。作品隽逸洒脱、自然典雅、清新出尘。

(责任编辑:张舒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