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家增评陈启基:也许这就是生活

2015-10-28 12:25:02 王家增

最后的遗迹 140x140综合材料2014

  终于可以松口气,安心享受这北京秋日宁静的黄昏。此前因工作调动、搬家、女儿转学而生出的纷扰,终于落定。新寓所窗外浮动着略显疲态的绿意,柿子树、石榴树、银杏、榆树无序地交错,爬藤像老墙上蚀刻的印痕。风吹过,微尘在金色的光线中起起落落。刚刚接了幺哥的约稿电话,听他慢悠悠说话,心中总会涌起暖意,生发出一种亲人般的想念。

  记得是两年前,也是秋天,与幺哥相识于桂林愚自乐园艺术创作营,我们一见如故。十几天的相处,让我看到一个被生活的厉风吹打过,却淡定、平和、谦逊、风趣的长者,一个勤奋、睿智、执著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让我敬重。在创作营中,无论长幼,都唤他幺哥,他的亲切、随和常常让大家忘记他的年龄。某个下午,幺哥走进我的工作室,摊开手掌,“我散步时发现的小石头,多好看,送给墨墨(我女儿)。”幺哥似乎总能发现些有趣的物件,他的工作室内也经常散放着些草根、石子、枯枝什么的,这些东西通常也就自然地被用到他的作品中。而画面所焕发的气质,总让我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幺哥丰富的阅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粗粝的、厚重的沧桑感,散发着些许苦味却又有着返璞归真的恬淡。

  《我的石阡》是幺哥前几年出的文集,写的大多是早年的一些经历。在他的笔下,命运的磨难、生活的困顿就那样风清云淡、闲闲地写来。淡淡的乡愁、对故人的怀恋、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就像酽茶上漂浮的水汽,在人心中铺排出久久不散的情绪。在桂林愚自乐园的画室中,读着幺哥的书,窗外是如幻境般的景致——雨丝飘飞、轻雾笼罩的桂林山水,没有任何割裂感,一切奇妙地和谐。当城市生活被暂停,当漫步在永恒的绿色中,当被陌生却那样甜美的桂花气息陶醉时,我们似乎在做着一个清醒的梦——现实很迷离,而过去却异常清晰。每个人似乎与自身拉开了一点距离,像一个旁观者,观看过往的生活、观看自己的作品,同时又去体味不同的创作者所呈现的个性化表达,触摸着生活给每位画者留下的痕迹。

  幺哥有个综合材料系列作品就叫《遗迹》,运用泥土、蓑衣草、煤屑、木节等自然媒材与丙烯结合,营造出斑驳的、触目的实验性效果。草木泥土这些生命的遗迹在不断的重新结构中,让我们看到时光流淌的痕迹、看到人生往事一幕幕掠过、看到时间消逝所演绎出的生死荣枯,从而完成了对记忆的确认与留存,对生活的体味与思考。幺哥是个行者,他走过黔地的沟壑、藏地的高峰,他在对自然的朝拜中、对人性的体察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所以幺哥的作品,有种质朴的、本真的力量,有种滤过浮华后沉淀下的安静。

  去年,我有机会到贵阳。在幺哥家里,吃着嫂子做的辣子鸡、拌折耳根,喝点小酒,真是舒服。听幺哥讲20世纪初苗族文化圣地——贵州石门坎传奇,看他的画册、照片,就像一次家人的小聚,放松、自然、温暖。幺哥家的老狗也静静地趴在我的腿边,如熟识了一般。

遗迹13  150x120综合材料2013

  幺哥一直在做一个《中国家庭》的系列作品,他拍摄、采集了大量普通家庭几代人不同时期的影像,像社会学家一样作田野调查,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最终作品呈现出有历史感的奖状形式。家庭的演变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最真实的历史,它让我们直观地体察出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无常。纵观幺哥的创作,从始于80年代、持续三年的行为艺术《人•生命•信仰》到最近的《遗迹》等,无不体现了其对生命意义的追索。

  幺哥曾写过一篇名为《画友》的短文,在结尾处,患老年痴呆的画友在疗养院“继续低下空荡荡的头颅,凝视前方……”,与此对照,我想起来了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中父女在窗前的凝视——风暴、命运、死亡和空空荡荡的头颅。面对最终的孤独与死亡,需要怎样的心灵慰藉?幺哥似乎是在那永恒的流动中寻找精神的锚地,在对记忆的回顾中重新燃起火焰。

  虽然幺哥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再喝酒,不过,我还是期待某天,还在幺哥的家里,他喝茶,我喝酒,就那么聊着,然后醉了……

  家增  2012 于人大静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