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2040期】 卢昊:情感的艺术体现——从《一粒沙石》到《复制的记忆》

2015-10-31 08:11:26 吕江柳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卢昊:中国哥窑与法拉利的完美结合

        【雅昌讲堂】卢昊:生活中的艺术——从《被焚毁的书》到《一平方公里内 小广告》

        【雅昌讲堂】卢昊:模型的艺术转换——从《花鸟虫鱼》系列到《营造工具》

 

卢昊:艺术家

 

  卢昊:我现在开始讲我的这个作品,从《一粒沙》开始,这个是我现在记不清大概的时间了,从《一粒沙》开始讲吗?这个《一粒沙》好像是2004年的一个作品,2004年是特别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网上看了一个新闻,就是当时有一个湖北的一个民工,他来北京打工到过年的时候他没有回家,家里边的人就觉得挺奇怪的因为应该他过年回去,过了新年以后他家里边的人,他的妻子带着女儿来上北京找他了,后来才知道他是被地产的一个开发商打死了。原因是什么呢?到年底了他讨薪,结果没有要到这个钱,反而被开发商雇的人给打死了,可能尸体就埋在一堆砖堆里边了,这个是一个挺悲惨的故事。我就根据这个故事的过程,我想做一件作品,就做了《一粒沙》,当时也有一个机缘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维他命小组的策展人张薇当时找我,她当时想跟我说我现在只有100块钱,100块钱的制作费能不能让一个艺术家做一件作品,我说当时我就想到这个故事了,我说没问题,我100块钱可以做一件作品,而且我自己觉得给艺术家制作费越少,这个越考验艺术家的一个智慧,有的时候作品不在于体量,关键在于作品背后的观念,我就想拿着100块钱做一件作品,拿100块钱做一个什么东西呢?我就从马路上当时捡了一个小沙粒,就把这个农工的一生请了一个专门做微雕的人把他的一生刻在一粒沙子上,《一粒沙》当时我的想法是风随便可以吹走的一个沙粒,就用这个沙粒做了这一件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就叫《一粒沙》。

  《一粒沙》也是后来被几个重要的展览都约去展出了,最后这件作品做了几个复制件,这个作品被美洲国家银行收藏了,他们明白了其中的故事,在美洲国家银行一千多平米的大厅中间做了一个铜的台子,铜的台子四周刻上了拉丁文、英文、法语和中文就是一粒沙中间的民工的故事,他的一生,在上面照了一个拱形的玻璃罩,把一粒沙上的牌子的内容,就是现在我们看的这个内容打在大的穹顶上面,我自己觉得我特别满意这个展出的这个效果,我觉得就是说作品不在于大小,现在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我非常反感艺术家索要特别高额的制作费,做大体量的作品,我觉得大体量的作品有的时候看不出来艺术家的智慧,可能越少的钱,越小的材料,关键看你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观念,艺术家对这个社会里边有没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个情感才是艺术家应该关注的东西,也是艺术家应该关注的点,这是我做的作品的一个立意,这就是我做的一粒沙整个的过程。

  下一个,这个是2005年的一个长卷,我画了一个北京城,北京的长安街,从公主坟一直到八王坟整个这样的一个南北的长安街,整个的一个所有的建筑全部被划在这个里边了,当时我想画一个北京的一条长街,这个长街最好有北京各个时期的这种建筑,我觉得在北京没有比长安街更适合的这样一个街道,问题是当时我画这个街道的时候没有每一个建筑的图纸,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那时候正好是夏天,我就扛着一个铝合金的梯子,一只手拿着相机,一只手拿着摄像机,每拍一个建筑的时候要到马路对面把这个建筑拍下来,因为尽可能地减少透视,然后一个建筑一个建筑地拍着,长安街整个是我自己走了四个来回,徒步走了四个来回,正好是最热的时候,大概那个时候可能我基本上鞋里边都会倒出汗来,然后呢,走到我拍的,这个有几张图,就搜到这一张,这实际上很长,这张画大概有50米长,南北的长安街全部都加起来的话可能这张画有将近100米长,就是基本上集中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一个建筑,然后我走到我拍照片,我拍到新华门对面的时候还被警察给扣住了,因为他当时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拿个照相机拍中南海对面,后来证明是个艺术家,就给放了,然后我就整个把这个照片都拍下来了,拍下来之后有一些建筑整个需要用电脑、用所有的修图的方式得去调整它的透视,调试完了之后大概有5米长一段,5米长一段这样接下来,按照接画的方式把它画完了,现在看到这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这里边的建筑也还在改。上面大概现在看的不太清楚,上面其实刻了很多图章,这些图章就是按照我们过去看中国古画上面有很多这种图章,这些图章上面大部分都是收藏章,但是我刻了一个图章不是收藏的,我大概刻了有600多枚,这个也是一部分,就是对每一枚图章都是一个消失的北京的胡同的名字,因为北京的长安街的两侧有很多的胡同全部都没有了,所以我是为了纪念北京的正在兴起的一些建筑和正在消失的一些建筑画了这么一张画,因为我是一个北京籍的艺术家,现在的北京跟我小的时候生活的北京有特别大的一个变化,还是由于个人情感的原因,我还是挺怀念过去的北京人的生活,生活状态,所以我当时做了长卷,这件作品是可能不拉长的话会是挺大的一个长卷,这件作品当时是参加了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这件作品在文献展里边是很大的一件作品,只可惜我们现在找图就找到了这个画的一个局部。

  下一张,这个是当时参加在利物浦博物馆的一个作品叫,我想想我忘了当时那个展览的名字了,叫什么“历史的记忆”还是什么,当时黄专老师策划的一个展览,当时我做了一个大概有一个六七十平米一个老的北京的地图,现在只能看到他一部分,这个建筑是所有的透明的有机玻璃的城门,就是像朝阳门,老的永定门,这些都是被拆除的一些建筑,所以他用透明的方式做出来了,他有一点虚拟的概念,这些建筑都飞在顶子上面,他一直想找一个位置把它落下来,一直寻找不到这样的位置,找不到自己以前被拆除之前的那个位置在哪儿了,所以这个叫复制了当时的一个北京的九个城门,所以当时我给那件作品起的名字叫《2008年复制的记忆》,这件作品后来也是被欧洲的几个重要的美术馆都展出过,这也是我自己认为我挺喜欢的一件作品。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