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祖传窑”传承技艺 铭记乡愁

2015-11-02 09:27:17 熊水平

  柴窑,主宰我国陶瓷烧成千余年的窑炉,当20年前建国瓷厂最后一座生产性柴窑彻底熄火后,昔日它泥黄色烟囱吐出的袅袅青烟,已成为镇巴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缕缕乡愁。 

祖传窑作品

  如今,随着气窑的普及,柴窑瓷制作、烧成这一传统技术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状态。近年来,由于柴窑瓷需求量增大,价格飙升,我市一些有志之士先行先试,先后在四乡八坞建造了七八座30至40担容量的小型柴窑。然而这些小窑的容量、窑次有限,其效果和影响难尽人意。

  凭着对景瓷传统技艺的挚爱,对冯氏家族老一辈把桩艺人的崇敬,冯上诲,这位建国瓷厂把桩师冯祖传之子,毅然担当起恢复柴窑文化、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在景德镇近郊枧田街一方依山傍水之地,完全按照祖上流传的古法建造了一座130担容量的柴窑——“祖传窑”。日前,恰逢又一窑瓷器开窑,笔者应邀前往一睹芳容,重拾记忆。  

祖传窑作品

  从304省道洪源段不远处右拐,在通往枧田街方向行使不到20公里,“祖传窑”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显赫镶嵌在飞檐翘角的门楣上方。窑屋里,窑门已经打开,一排排烧好瓷器的匣钵笔直地排列着,直抵窑篷,散发出阵阵余热。窑屋里挤满了各路搭烧户和慕名而来的购瓷、旅游人士,连我这个老建国人也赶热闹似地挤在开窑桌旁,感受时隔20多年的开窑场景,以解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开窑!”10时许,冯上诲一声令下,冯氏子孙们依次从窑笼里捧出了匣钵。一件件带着余温的瓷器从匣钵中取出,放在开窑桌上,人们品头论足,啧啧称奇,用相机手机拍个不停。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对上眼的瓷器立即贴上标签,收入囊中。

  专做青花仿古瓷的抚州籍何老板,这一窑就搭烧了十多支200件仿清青花瓷。釉面肥润、发色纯正的瓷器一出匣口,围观的人群便发出“吃价”的赞扬声。老何喜不自禁,忙掏出“中华”香烟,见人就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的综合装饰花鸟瓷瓶一上开窑桌,人们便拥过去一睹为快,赞不绝口,不少人还争相在作品前合影。

  前来搭窑的数原建国瓷厂的艺人最多。传艺进厂,以做仿明洪武瓷著称的聂冬平,喜形于色地将出窑的梅瓶、玉壶春仿古瓶用高档锦盒装好,带着丰收的喜悦满载而归。  

祖传窑作品

  色釉行家丰禄如这次窑一口气就搭烧了几十支各式花釉、茶叶末瓶。这次虽然窑位选得不够理想,有些产品发色不佳,但对自己的配方、“祖传窑”的烧成质量仍充满信心,“我心中有数,下只窑适当调整窑位,我的瓷器绝对可以”,他胸有成竹地说。

  专程从上海赶来考察的色釉专家王伟明感慨地说,要得到一件好的柴窑瓷器,仅就柴窑本身而言,必须具备柴窑结构、容量,天气气候,窑室气氛,装、满方法等诸多综合因素。“祖传窑”选址好、容量大、窑次密,有一支技术娴熟的操作团队,烧成质量自然高人一筹。

  “之所以集众人之长,与罗建斌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建造柴窑,并取名‘祖传窑’,一则是为了纪念父亲,二则是为了传承技艺,三则是满足国内外陶瓷爱好者对柴窑瓷一瓷难求的愿望。”冯上诲介绍说,冯上论等他的兄长们继承了父亲把桩的经验和技法,在“祖传窑”上进行传承、保护、发展,以“原坯烧制、古法流程”的经营宗旨,取得了理想效果。不仅能烧成精良的青花、玲珑产品,更能适应各种传统色釉,尤其是名贵高温颜色釉的烧成,获得有关部门、专家、收藏家的认可和赞赏,这是对“祖传窑”最好的回报和肯定。

  据了解,“祖传窑”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省陶瓷进出口公司柴窑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和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研究会实践基地。为了生产出独具柴窑韵味瓷器,并将这弥足珍贵的柴窑瓷成型、色釉料配方和烧成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冯上诲已动员说服了自己的子侄、外甥,让他们来这里跟班、学习、实践,培养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感情和兴趣,把延续千年的柴窑烧造技艺掌握在手,传承下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崔丽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