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光复兴岭南书法的传统文脉
2015-11-03 09:27:04 杨逸
“以古求新·抒写心源”书法展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
11月7日至13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文联主办的“以古求新·抒写心源——张桂光书法作品展”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此次书法作品展共展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桂光书法作品100余幅。
此次展览分为“以古求新”与“抒写心源”两大部分:前者主要为张桂光历年习作,包括他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各种书体的临摹、集字与创作作品,反映他的成长历程;后者则为张桂光自书诗文,用书法形式表达他的思想观念与心境性情。展览开幕式当天还将召开学术研讨会。
张桂光是岭南书法界“学者型书法家”。他与书法结缘超过半个世纪,一生都在与文字“打交道”:他学承名师,早年师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先生习诗词、书法,后考入中山大学古文字专业,师从容庚、商承祚先生治甲骨金文之学;他的书法碑帖兼容,各体兼工,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见长;他研习古文字,成绩卓越,涉足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研究,其中对古文字形体讹变的研究,被誉为“古文字研究中的一项新成就”。
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王贵忱曾评价说,张桂光做人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正”。张桂光其人、其字重规范,讲规矩,平静谦和,不事张扬。展览开幕前,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张桂光教授。
谈学脉 岭南书道古有创新之风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岭南书法学脉的演变有哪些重要阶段?
张桂光:岭南书法历史悠久,但与北方相比发展较晚,直到明代才出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家。首先是明代哲学家陈白沙。他发明了“茅龙笔”,书风刚健、雄强,打破了妩媚柔弱的“台阁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岭南书坛还出现了彭睿壦的竹本派、佛门的海云书派等有影响力的书风。到了晚清,岭南书法碑学群体兴起,最著名的当数李文田、邓承修、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碑学理论不但影响全国,还远及日韩。
到了上世纪50至70年代,广东又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式”书法家群体,其中包括容庚、商承祚的篆书,麦华三、朱庸斋的楷书,吴子复、莫珉府的隶书,李曲斋、卢子枢的行书,阮退之、佟绍弼的草书,黄文宽、张大经的篆刻。他们在自己专长的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容庚侧重于金文,商承祚侧重于甲骨文,麦华三对历代碑帖都进行认真临摹。他们深厚的造诣共同为岭南书法学脉奠定坚实的基础。
南方日报:您认为,岭南书法呈现出哪些鲜明的地域特征?
张桂光:关于岭南书法的特色,我认为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岭南书法家探索与创新的自觉,如陈白沙的“茅龙书法”、李文田对《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发难、康有为的碑学宏论等。在晚清碑学群体中,李文田以方笔写雄强、邓承修以圆笔表阴柔、康有为以圆笔表雄强、梁启超以方笔表阴柔的分工合作,不但表现出自觉的创新意识,而且反映出他们创新的方式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当下时兴的“另起炉灶”迥然不同。
其次,岭南书法家大多是思想活跃的饱学之士,“字内功”与“字外功”兼修:陈白沙是著名的哲学家,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活跃于政坛,容庚、商承祚是国际知名学者,朱庸斋、詹安泰的词在全国词坛排名很靠前。广东书法群体整体文化水平很高。在本次展览“以古求新”的部分中,可以看到岭南名家书风给我带来的影响。
谈创作 学书法必须先学古人的字
南方日报:您近年来强调书法家要“自书诗文”,有何原因?
张桂光:我从小就爱好诗词书法。13岁那一年,我拜访了词学家朱庸斋先生。朱先生教词主张先从摹拟入手。他每教授一种词体,就让我拟制和作,对我的每首词作都会逐一批点。后来经过朱先生介绍,我又向书法家李曲斋先生求教。李曲斋先生要求我不能直接学习他的书法,而要向古典传统取法,我从中获益良多。本次展览的主办方得知我是朱庸斋先生的门人,建议内容以自书诗文为主。书法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诗词、国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尽管今天的书法家不必将自己培养成“文人”,但应该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南方日报:您后来又在容庚、商承祚门下学习研究古文字,对书法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桂光:容庚、商承祚两位先生非常重视古文字的本体研究。研究古文字首先有一个“认字”的问题。古文字保留了比较原始的字形,对于了解各字的形义关系、音义来源、发展演变,以及探索整个汉字体系发展规律等文字学范畴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时下有很多书人对写错字不以为然,甚至拿“书法家写错字很正常”来为圈外人写错字辩护。我觉得这种风气是需要纠正的。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目前书坛的风气与当代书风的变化?
张桂光:多年来,书法界流行着一种反传统的审美思潮。许多书法家都在一味追求“创新”,然而,他们的标新立异缺少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与此同时,功利气息浓厚的全国性书法大奖大赛层出不穷,导致许多书法家围绕大赛评委的“指挥棒”进行创作,致使书法面貌越来越同质化。所以我认为,书坛应该为书法的地域特色预留发展空间,让岭南书法的文脉传承下去。
现在有人强调书法是“线条艺术”,欣赏书法就是欣赏这些线条,不管写出来的是不是字、是对是错、内容如何都没有关系。我认为,这实际上把书法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丢掉了。如果书法把外国人看不懂的中国元素都去掉,它还是中国艺术吗?中国书法的线条是与汉字的结构密切相关的,它的美是透过汉字特有的间架结构表现出来的。我认为,书法背后必须具备东方文化内涵,而不能单方面迁就西方的审美标准。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书法必将以完整的“东方形象”与汉文化一同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