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我做的书,都要自然熟……
2015-11-05 08:57:13 谈昦玄
中国艺术家朱赢椿邀虫著书,新作《虫子书》出版
《虫子书》
新华社新媒体记者 谈昦玄
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蜡蝉的工笔、天牛的点皴、瓢虫的焦墨、蜗牛的写意、椿象的飞白、马蜂的狂草……一本书,自扉页至终章,没有人的文字,只有虫的写作。
这是中国书籍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的新作《虫子书》。这是中国书籍设计师首次以虫子视角和语言制作书籍,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邀虫著书。
作为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的作品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所策划书籍均以独特的装帧设计个性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引起关注,推进了中国书籍设计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近日,朱赢椿携新书来京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述他与虫子之间的艺术缘分,以及他的书籍设计、生活美学。
与虫为邻
朱赢椿的工作室随园书坊,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曾是废弃印刷厂。
如今,这里门楼古朴,草色郁郁,平房周围,黄瓜、青椒、葫芦、油菜、桃子、香椿、月季自由生长。
阁楼里有蜘蛛入室的密道,枫杨树是蝉鸣的道场,北草园是蝴蝶和萤火虫变戏法的乐园,后院墙角独居一只会织字的人面蜘蛛,蜗牛和鼻涕虫在墙上缓行,篱笆的竹管里住着切叶蜂一家,暖日,它们便飞去花草丛中轰鸣……
这是朱赢椿日常所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虫肯定更知道,而我亦常常来到虫子旁,想知道虫到底知道些什么。”朱赢椿说。
渐渐地,书坊里的虫越来越自在,有时,虫子在他的书山里攀登,跋涉过一抔墨水,在白纸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墨宝”。
有的“虫字”像恢宏的篆体,有的“虫字”像神秘的图腾,做了几十年设计的朱赢椿,被虫子的无心之作震撼了。
“虫子的作品从容,有灵性,凝聚了大自然的力量,无心,无我。艺术家却很难达到这种境界,虫子启发了我。”朱赢椿说。
之后,他经常邀虫先生蘸上墨汁在纸上挥洒,再用温水给它们洗澡,舒舒服服地送回园子。这样一来,就是五年。
虫先生心闲手敏,常有佳作。朱赢椿拿着虫作拜访书法家友人,友人有几分嫉妒地说:“这人从小是练过字的。”
朱赢椿由此心中有数,决定为虫先生做一本纯粹的《虫子书》。
此前,他揣摩虫先生的故事,出版了《蚁呓》《蜗牛慢吞吞》《虫子旁》,其中,《蚁呓》被评为2007年中国最美的书,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奖。
随园书坊里,一花一果,人虫共享。虫子得到了安好的居所,朱赢椿得到了富有灵感的天才邻居。
虫子书:字如其虫,虫亦如人
朱赢椿一度以为虫子书是孤独的。
曾经,他设计的“中国最美的书”《蚁呓》饱受非议,刚上市时,有人指责道:“做书要有良心的,80%的空白,只有2000字还叫书吗?”
“我的书不可能让大家都喜欢。”朱赢椿轻描淡写地说。
实际上,他非常在意读者评价。“做沙龙活动之前,我非常担心听众会一个个走掉,所以我很卖力地演讲。还好,他们没有听到一半就走了。”
即便渴望知音,朱赢椿依旧坚持“不迎合市场”,想要做一本“美到极致”的书,哪怕冒着读者不喜欢的风险。
于是,《虫子书》面世了。
这本完全用虫子视角和语言做的书,自扉页至终章,没有人的文字,只有虫的写作——几千个弯曲缠绕的字,似字非字,这是虫先生们的足迹,也是它们的语言,虫子蘸墨后在纸上留下的行迹,如书法;虫蛀叶子的影像韵味十足,如宋画。
书中,就连目录、序言、注解、页码,也都是虫子的行为艺术。
“人类写的书也会有目录、序言、注解。为虫做书,我希望带有这样一种仪式感,平等地完成这本书。”朱赢椿说,他“煞有介事”完成这本书的每个细节,只因在制作过程中“入了虫先生的戏”。
虫先生的作画方式各有不同,各位先生的笔墨又各有不同。毛毛虫是靠肚子来画画,也有靠六条腿走动、靠翅膀拍打出来的,还有松毛虫靠它身上的毛,质感不同,在纸上游走的痕迹也大相径庭。
朱赢椿说,字如其虫,虫亦如人。
与虫为邻,时间久了,他总结出不同虫子有不同气质:“蚂蚁每天忙碌,有战争、家族、友情,爱逞强,再大的蜈蚣也敢去叮咬;蜗牛缓慢柔弱,随遇而安,受伤了就躲到壳里;蜘蛛需要织网,善于等待和忍耐……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跟人类还挺像的。”
“应该要有一本这样的书,让人们看到虫子的奇妙。虫子好像微不足道,但它们的笔画是多么美。”朱赢椿说,艺术不只是挂在墙上、放在展厅里的作品,万物和自然,包括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创造美丽的力量,“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美学:慢慢来,自然熟
朱赢椿始终想将书籍做成艺术品、收藏品。
他说,在电子阅读时代,做纸质书不能粗制滥造,“纸质书是有生命的,要让读者感受到书的生命感,把读者带进一种氛围,就必须在每一页上下功夫。”
“心急如焚的读者,不能理解我的苦衷。我的书是需要邂逅的。”朱赢椿说。
慢,是他的设计美学,也是他的生活美学。
在随园书坊里,他慢慢度日。秋窗日午,抱膝独坐,黄昏日落,负手庭中,看虫子,想设计,找自我。
他所在的随园书坊,在两百多年前是清代名人袁枚的居所。此人三十岁辞官,也不经商,在南京西边开地造园,不设围墙,提倡人与自然共处,著文、饮食都追求自然,他创造的慢生活令朱赢椿神往。
曾有几年,朱赢椿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工作,甚至睡在办公桌底下。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反思后,他决定慢下来,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他在书坊门口立起一块大大的“慢”字示意牌,做书拒绝时间限制。他设计一本书花去一年半载都算短的,久如《肥肉》,耗掉了整整6年,这本书问世后广受好评。
慢下来,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以前,他做商业设计,感觉自己是“跪着和人说话”,只有别人认可,他才有设计费拿。后来,他“站着说话”,慢慢设计,找他做设计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他逐渐成为了书籍设计行业的品牌设计师。
“慢不是浪费时间,不是慵懒、懈怠、消极。把节奏放慢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会和你的内心发生碰撞,会源源不断地给人灵感。”朱赢椿说,慢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
“匆忙,就会粗糙。”朱赢椿说,“我做的书,都要自然熟,慢慢来,这样味道才好。”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