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王”之“王”——明末王铎的书法世界与当代“王铎热”(二)
2015-11-09 14:06:09 白林坡
明 王铎 临柳公权《伏审帖》 1637
明 王铎 临虞世南《贤兄帖》1637
二 王铎书学理路及书法风格
身跨明清两朝,被誉为“神笔”的王铎,其实乃一代通才:不仅书法在明清属一流,其在绘画、诗文甚至武术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可谓博学古今,淹通六艺。他一生所作诗歌数量巨大,据统计其一生曾作诗逾一万五千首。明亡后,他于“清初赴燕都,焚于天津舟次”的诗文就有千余卷。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存世尚有四千九百余首。
从王铎书画学习的脉络来看,他十三岁开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三年后“字字逼肖”。明万历己酉年(一六零九),即十八岁左右,他负笈山西蒲州(今永洛县)河东书院学画。王铎一生虽宦海浮沉、颠沛流离,然习画不辍。其善画梅兰竹石,尤善山水。在绘画上与董其昌书信往还甚夥,在给董的信中说:“画为山水写真,总之绝去墨蹊,独流真气。所以物有坻伏,石体树泉,浓淡位里,变相如面。如面则不复雷同矣。姜氏之笔繇于造,不繇天造,犹求龙者于求壁间耳。四体妍媸,何关神处。”
耽心于诗文书画是王铎的终身追求,然于书法艺术最可谓呕心沥血,痴迷不倦,成就也最为卓荦。他曾在《跋琼蕊庐帖》写道:“余于书、于诗、于文,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跤彼堂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
总体观之,王铎的书法以宗晋为旨归。早年以唐楷立其基,以“二王”《阁帖》为主体,辅之以米芾行书神采;泛滥于汉魏至唐宋之行草,参之以篆籀隶法,以拓落不平的意气发抒之。最终,成就了他卓尔不群的大写意书风,在明末清初独标一枝。
王铎曾自述其书曰:“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不自察耳。”与王铎交往二十多年的好友彭而述评价其书法:“掩晋人而上之,真行草三百年书法之大成,而篆籀八分则上蔡中朗犹且为难,第世鲜知之者。”王铎自己也说:“书未宗晋,终于野道。怀素、高贤、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参之篆籀隶法,正其讹画,乃可议也,慎之、慎之!”王铎一生都在宗法晋人书风上下功夫,平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依次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间断一日耳”。无论是少年时期的对《集王圣教序》《淳化阁帖》的学习,还是继而对唐代柳公权等楷书以及对宋代米芾行草的深入学习,他都是要溯魏晋书风之源,以“二王”一系帖学为主线,并且以追求古意为旨归。王铎虽自称“独宗羲、献”,但从他传世作品面目来看,涉猎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确实是博采众长,源宗各家的。同时他学“二王”、米芾,以《阁帖》入手,泛滥各家,最终以连绵大草最能逞其长。考察王铎一生书法演变轨迹,不难发现,四十岁以前他大抵植根于“二王”行草帖书,四十岁以后逐渐凸显个人面目,五十岁后则完全成熟,形成了超越“二王”、米芾书风的元气淋漓、浑厚华滋、笔力惊绝的草书风格。
毫无疑问,王铎晚年狂草书法最能代表其书法高度,清代以来获得的评价也很高。如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比王铎稍小的大书法家傅山曾评价王铎:“手熟为能,迩言道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吴昌硕也曾赞王铎书法:“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