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视频】梁慧圭中国首展:花式玩转“雨奇晴好”
2015-11-15 00:34:30 杨强
梁慧圭:雨奇晴好
“在展览标题中,我看到了一种陌生的乐观与慷慨,同时,对于克服看似缺乏共性的现实,以及迎合不断增长的、我们身处于其中的时空多样性,它也起了一种推进作用。”——梁慧圭
展览海报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5年10月30日至2016年1月3日举办艺术家梁慧圭在中国的首场个人展览。“梁慧圭:雨奇晴好”包含这位艺术家自1994年迄今创作的主要作品,以及新近创作的雕塑装置。观众穿行于UCCA大堂、甬道、中展厅时,能欣赏到艺术家实践中常用的独特视觉语言,即以混合各类材料形成的景观——被撕裂、涂漆、编织、点燃、悬挂的香料、百叶窗、挂衣架、人造稻草、巧克力派、铃铛、方格纸。在本场展览中,艺术家尝试以融合难以“和谐共处”的“抽象”与“具象”的方式,展现对无名之物的的多元叙述。
展览现场迥异的空间风格
展览的名称以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参考,暗示出在周遭形势极具改变的情况下,仍然对世界多元化保持接受的态度。标题同时又暗示着艺术家对知觉经验——这些经验常常能引发语言和概念无法表达的情绪——有所关注。
在大堂中,首先迎接观众的是作品《有道德的零嘴–情意与仁善》(2015年)——两座由巧克力派组成的“小塔”(每座重约500千克,共1吨)。巧克力派包装上的“情”字和“仁”字,是分别为韩国和中国市场而专属设计的。这件体量巨大的作品,呈现出熟悉的零食味道及其不断变化的商业包装图像之间的张力,凸显运用无足轻重的商品表现的道德概念这一现象。
《有道德的零嘴–情意与仁善》(2015年)
悬挂于甬道上方工字钢的《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扩大 1078 次,增倍与镜像》(2015年)由两个体积相似的部分构成。作品复制了勒维特绘画作品《K123456》(1997年)中的形象,并以百叶窗为材料,进行放大和摹仿。作品根据展场的光线和观众的视角而变得在透光与遮蔽之间转换。这并非单纯的仿制品,而是力图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表现出对原作的尊重。
《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扩大 1078 次,增倍与镜像》
由分别名为“侧向”“歪斜”和“前进”的三个部分组成的雕塑装置系列“图腾机器人”(2010年)亦在甬道中展出。这些“机器人”的“手臂”和“头部”由电缆、灯泡和其他被抽空使用功能的微小之物组成。
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小细节
位于中展厅,艺术家新近创作的装置系列“中间类型”(2015年)以及墙纸系列“多面图腾”(2013年)中呈现出拟人化的特征,后者由伦敦设计师二人组“OK和RM”(奥利弗·奈特和罗里·麦格拉思)与艺术家共同完成。这个名为“金乌玉兔”的展览单元的地面是根据奥斯卡·施莱默的《三人芭蕾》(1922年)中的漩涡图案而绘制的,“中间类型”系列的人形稻草由韩国的婚礼头饰、复古的印度铃铛和人造植物等构成。它们以一种奇特的节奏“舞动”,将材料原有的客观性向主观的维度转换。
不同材质的奇妙“人形”组合
在多元化实践的内在运动中,梁慧圭进行了替代暂时性的反复尝试:对索尔·勒维特创作的几何形体演变逻辑的挪用(《索尔 · 勒维特反转 – K123456,扩大 1078 次,增倍与镜像》),反映天文现象的人类感知转变(《漆画》《香辛月》),以及将传统文化与流动于广为人知的韩国零嘴中的甜味经济暗流相融合(《有道德的零嘴 – 情意与仁善》)。这些作品尽管多为静态,却都表现出了一种运动感,提供了永无止息的实用主义时间的以外的时间类型案例。
展厅正中《发声的满月》三分钟就需摇动一次 构建出空间的运动感
关于艺术家
梁慧圭(1971年生于首尔)生活和工作于首尔及欧洲(1994年至今)。通过装置、轻型雕塑、稻草雕塑、图像、纸拼贴、墙纸以及录像文学中抽象而复杂的视觉语言,她运用不同的材料(从工业制品到手工艺)诠释她对特定故事的主观反映。梁慧圭曾于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年)中代表韩国参展,并参加卡赛尔文献展(第13届,2012年)。她的近期展览举行于慕尼黑艺术之家(2012年)、斯特拉斯堡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年)、卑尔根艺术厅(2013年)和首尔三星美术馆(2015年)。
(责任编辑:杨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