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掘时就同步考虑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
2015-11-16 09:39:14 未知
在工地上一待就是5年,对于考古发掘经验丰富的杨军来说,也是始料未及的。5年来,考古人员勘探了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约1万平方米。“考古过程非常艰辛,但成果也超乎了大家的预料。”杨军说。
专家分析,如果只有一座墓园,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好像分量不够。但作为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无疑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
用世界遗产标准发掘和保护
“我最关心的不仅仅是某一件器物,更多的是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背后的制度安排。”信立祥认为,海昏侯墓考古首次揭示了汉代列侯墓园和丧葬制度,具有标本价值。
杨军向记者介绍,以主椁室为中心,周围环绕以回廊形藏阁,藏阁分东南西北4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又以木板间隔,形成10多个功能不一的储藏空间。“墓主人生前所喜好全部物品都带到了墓室,深刻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情结,完全符合西汉列侯墓葬规制。”
仅一座墓园,考古价值已经极为重大,更何况海昏侯墓园与周边的贵族和平民墓葬区、侯国都城遗址,构筑了一个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侯国聚落遗址。
早在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就提出“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的3点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海昏侯墓园及其周边遗址发掘、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
“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就同步考虑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这是前所未有的,将会在我国考古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张仲立说,这说明海昏侯墓园及周边遗址的重大文化价值。
从发掘、清理,到临时保护,文保人员与考古人员一直紧密合作,贯穿始终,切实做到边发掘边保护。徐长青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十几家单位的顶级专家参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每天都有数十人在工地工作。
在挖掘和保护中运用大量新技术
在发掘和保护过程中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是此次考古发掘的亮点之一。
“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杨军说,考古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供实验室考古的文保用房里搭建了一个20平方米低氧工作间,采用“低氧气调链技术”对出土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及修复,这是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是考古发掘的应有之义。考古专家组认为,海昏侯墓及周边遗址保存完好,为复原西汉海昏侯国历史面貌,为建设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为世界遗产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徐长青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与规划单位配合,协调启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保护展示以及紫金城与铁河汉墓群的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朝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去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豪感!”徐长青说。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