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漆髹”---漆艺家赵建伟的艺术新理念

2015-11-17 14:11:14 未知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艺家赵建伟

  福州正宗传统脱胎漆器工艺制作第三代传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艺家赵建伟先生,1987年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装饰绘画专业(漆艺专业),1994年开始对福州脱胎漆器进行分门别类的有序收藏并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海外回流的极具价值的清代脱胎漆器、宫廷珍品及沈绍安孤品。还对大量有破损藏品用老工艺进行修复,并于此基础上对宋、元、明、清、近现代等各类原材料残缺器皿进行艺术性的修补及再创造,不仅在意识上从收藏层面提升至保护层面,而且开创了漆艺创作的另一种可能,促成了工艺品之艺术与实用之间的良好互动。浓厚的家族艺术底蕴、创作氛围让赵建伟不仅掌握了福州脱胎漆器的传统技艺,同时也为其的收藏及创作标准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艺术创作上,赵建伟经历了传统题材创作的初期阶段后,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大漆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为新颖的艺术作品。比如现阶段创作的古琴系列,则是汲取古琴最为原始的元素特征并融合大漆独特美感创作出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髹,音修,以漆涂物称之为“髹”。髹是漆艺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髹漆”即以漆涂刷于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如《周礼•春官•巾车》言:“駹车、草蔽、然、髹饰。”《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木器髹者千枚。”《汉书》卷九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等。由此可知,“髹”除了让大漆附着在物体表面,起到保护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呈现大漆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大漆的色泽和肌理之美由此技法得到展现。

  大漆还有另一种重要的特征,粘度大,可用于粘合或修复各种器物。日本人将瓷器、陶器或紫砂器的碎片用大漆黏合修复,粘合部分的漆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称之为“金缮”。“缮”即修缮之意。“金缮”一道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本质上还是漆艺的范畴。

  既然属于漆艺的范畴,那就必须加以艺术方面的考量。虽然“金缮”如今在国内文玩界颇为流行,但作为一种外来的工艺,“金缮”本身显然不能支撑“漆艺”这两个字的重量。一者大漆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其神秘难测又华丽无比的外在色泽、肌理特征上,粘度大并不是大漆作为一种艺术材料的主要特性;二者我国是大漆的国度,不仅在大漆的技术及艺术上有更多的历史积淀及现代突破,在大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上也具备更广泛的探索空间。所以,无论是作为一种粘合剂、装饰性材料或者艺术表现材料,大漆在与其他器物的结合上,本身就蕴含了艺术再创作的可能性。而“金缮”虽然在漆表面敷以装饰性的金粉金箔,但这块漆面实际上还没有被作为一种可供创作的空间而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大漆与器物结合——无论是修复性的结合还是创作性的结合——这方面上,我们认为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概念来容纳大漆的丰富性、文化性及艺术性。

  这就是赵建伟提出“漆髹”这一概念的初衷。

  所谓“漆髹”,即指以天然大漆为主要介质,以天然大漆与其他器物(瓷器、陶器、玉器、竹木器等)的结合为表现形式,融合传统漆工艺、当代漆艺术及造型艺术、平面视觉艺术为一体的漆艺术形式。这种漆艺术形式囊括器物的修复、漆面的处理、漆与物的融合三种形式,其基础是建立在大漆这种材料本身丰富的特性上,包括大漆的抗腐蚀性、抗热性、粘性等化学特征,及优雅、神秘、华贵的色泽特征。在大漆与其他器物的结合上,大漆不仅作为一种粘合剂,更重要的是表现大漆与器物的内在关系,漆面本身的艺术化处理,以及“漆面与器物结合”这种形式的从立体化到平面化的艺术探索。总而言之,“漆髹”这种漆艺术形式既要能展现器物之美,大漆的之美,又要能在漆与器物的结合中展现造型艺术之美和中华漆艺之美。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以“漆”代“金”,以“髹”代“缮”,无疑将会更有益于探索大漆作为一种独特艺术表现材料的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随着当代漆艺术的不断发展,“金缮”这一带有明显工艺属性的概念已经很难承载漆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了。“漆髹”这一概念的提出,相信能让大漆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一个更有力的平衡点。

点击进入赵建伟个人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责任编辑:常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