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见所不见”访谈(二) 对谈:郑念缇 王志渊

2015-11-18 10:22:26 未知

  导语:2015年11月6日至12月20日,欢乐海岸盒子艺术空间第四展“见所不见”于深圳盒子艺术空间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沈凌昊、王志渊 、陈督兮 、李燕 、郭苑舒,共五位来自各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绘画、装置、照片、思维的重组空间里展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交叉与联系——呈现他们对于未知及“另一种观看”姿态。他们以“另一种观看”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审视目前生存环境的现状,希望借此唤醒对恶劣环境“视而不见”的都市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郑念缇在开幕前与五位参展艺术家展开了一次“关于风景的讨论”。雅昌艺术网将陆续推出该系列对谈,以下是郑念缇与艺术家王志渊的对谈实录。

王志渊 《36色》系列,《黑》系列

王志渊 《36色》系列,《黑》系列

王志渊 《36色》系列 木板炭笔、丙烯 45.7 x 30.5 cm 2015

  郑念缇:回到内在景观决定外在景观,心理衍射覆盖表象经验这一点,我也想特别向王志渊提问。四年前在杭州见了志渊一面,后来听艺术家薛峰说志渊去了旧金山艺术学院读研究生。一晃数年,用中国的老话说,志渊耕读不辍。现在志渊的作品已经成形且在继续生长。看志渊的作品,凌昊说过对于观者和作者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对于这种解读,志渊怎么看?

王志渊《36色 - 02》 木板炭笔、丙烯 45.7 x 30.5 cm 2015

王志渊《36色 - 09》 木板炭笔、丙烯 45.7 x 30.5 cm 2015

局部《36色 - 02》

局部《36色 - 09》

  王志渊:我喜欢修行这个词, 我觉得凌昊指的是时间性,那种很物理的时间性。一张30厘米乘30厘米的小画,当你花5小时去画,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期望在里面。但当你花了100个小时之后,最初的那些念头都变的不重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想法可能已经叛变了好几次了,最终它变成一个复杂思考的集合,它所呈现的要比你预想的丰富。而且很多时候,我纯粹享受这个时间积累的过程,相信很多艺术家都有同感。当然,这个过程更多是之于艺术家本人,是一个比较私人的过程,如果能传达给观者或他们能感受到当然更好。

王志渊《黑 - 12》 木板丙烯、炭笔 35.6 x 28 cm 2015

局部 《黑 - 12》

  郑念缇:经过中国美院的学习和在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学习,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社会背景,这些给你什么样的经验和积累?这算是我们关于“当代经验”的一个问题。

  王志渊: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我来说就读期间最有意义的是大二时的一次“洗脑”。当时上薛峰老师的课,他所带来的一切信息对当时还在画素描头像和油画人体的我都是全新的,我有一种完全听不懂但又觉得挺有意思的奇怪感觉。在那之后“当代艺术”算是生硬的嫁接在我身上了,后来还做过半年时间薛老师的助手,一来二去使我熟悉了这个语境,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现在回看,当时所谓的生硬嫁接便是我和当代艺术的关系而且是我的一种需求。这个成为来美国的一个很好的铺垫,使我在沟通和信息上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刚到美国有些文化冲击感,但适应之后就立马回到自己的状态中。我想除了身边的人变了,文化背景变了,创作的状态并没变,只是换个地方创作罢了。毕竟艺术的信息早已全球共享了,无论人在哪里,重要的是对信息的判断力以及自己在工作。

王志渊 《1 x 10》系列,《2 x 6》系列

王志渊 《2 x 6》系列

  郑念缇:从“历史经验”的角度阐述,你觉得既有的艺术史书写和系统能对你未来的创作能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或者更进一步说,在裁取艺术史作为你的创作背景时,你会取其轻还是取其重?

  王志渊:艺术家闲聊时一定会经常聊到其它艺术家:你有没有看过xxx的作品,xxx的回顾展最近在哪儿哪儿开幕了,某个艺术家做过一件什么样的作品等等。其实对于美院毕业的“科班生”来说,从上学开始就等于已经生长在美术史里了,周边的老师同学,大家口耳相传的艺术信息,展览和讲座等等。整个大环境使我们不可避免地与之互动,并生长在它的内部。我的作品试图对某段艺术史做出回应,不是一个最终目的,而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所谓的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可能在某个阶段就是对现有信息的整合。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它在我这个创作者的个人线索中的上下文关系。

王志渊 《1 x 10 - 04》 木板丙烯、炭笔 61 x 61 cm 2015

王志渊《1 x 10 - 07》 木板丙烯、炭笔 61 x 61 cm 2015

局部 《1 x 10 - 04》

  郑念缇:未来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你有满足感?

  王志渊:我自己对此也充满好奇,我不会对自己未来的作品有一个预期或者预想。保持野心和创作动力将会是我的状态,然后让作品去自然地生长。

  关于艺术家

  王志渊

  1990年生于河北张家口

  现生活工作于旧金山

  2015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SFAI),获硕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展览

  2015年 “白色专辑”,乔治劳森画廊,旧金山,美国;

  2015年 “见所不见”,盒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2015年 “城市草坪”,Mim Gallery, 洛杉矶,美国;

  2015年 “比乔治年轻”, 乔治劳森画廊,旧金山,美国;

  2015年 “几个哈姆雷特?”, 大连美术馆,大连,中国;

  2015年 “边缘效应”,Fort Mason Center,旧金山,美国;

  2014年 “归属”,迭戈·里维拉画廊,旧金山,美国;

  2014年 “MFA展”, 迭戈·里维拉画廊, 旧金山,美国;

  2014年 “研究生开放工作室”,旧金山艺术学院,美国;

  2013年 “是,青春”,东街六号画廊,杭州;

  2013年 “毕业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