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廊周探讨本土艺术生态

2015-11-25 10:23:52 周婉京

图:“艺术家早餐会”梳理香港艺术家与画廊合作关系   大公报记者周婉京摄

  第三届“香港画廊周”于本月一日开始,为期一周,超过五十间本地画廊参加。开幕第三日,记者参与由香港画廊协会创办人、现任联合主席梁徐锦熹主持的“艺术家早餐会”。说是早餐会,实为艺术座谈,艺术家冯明秋、杜之外与邓国骞结合自己与画廊相处之道分享他们眼中的香港艺术生态。

  盲点不少 经营不易

  梁徐锦熹率先表态:“香港画廊协会的成立是在香港艺博会起飞之后,越来越多外国画廊的朋友‘飞’进来,我们欢迎他们,但有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国际画廊较少落力地将香港艺术家带到全世界,你们是如何看待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

  正在世界画廊进行个展“书法真经”的冯明秋认为与画廊合作没有“真经”,他曾合作过的画廊有时会出于利益考虑而做些“过火”的事,甚至兑现不了承诺。“例如,有些画廊会垄断你的亚洲代理权,但真的给它代理了,它又没能力将你的作品带到日本、韩国。”

  长期在柴湾YY9画廊办展的杜之外说,他最早的展览经验是在澳洲,先后和澳洲、台湾、上海、香港画廊有过合作。总体感觉而言,如今的YY9画廊自由度高,这和YY9画廊策展人陈丽云本身亦为艺术家有关,“画廊运作也不容易,太清高不行,太市侩也不行。”

  而年轻艺术家邓国骞认同另两位艺术家的观点,他从中文大学艺术系硕士毕业后便全职投入创作,在年轻一代中已算十分幸运。但他对一级市场的认知仍有不少盲点,他认为即使画廊卖掉展出作品的一半,可能还是难以生存。

  建立平台 交流分享

  因此,“香港画廊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普罗大众也可以在午餐时段上到中环区画廊探究其生存之道,抑或通过出席讲座来了解“艺博会与艺术收藏之力量”(为画廊周期间香港画廊协会组办的六场系列讲座之一)。

  记者观察到,艺术门今年频频出现在亚洲区的艺博会上,从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到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均未缺席。林明珠本人在讲座上回应道——“为的是建立一个平台”,参与艺博会的目的不在于销售,反而在于和藏家建立长期关系,藉此机会来推广艺术家。

  同时,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站在“艺博会推手”的角度上印证了画廊的重要性:“简单来说,我的工作就是令每位到访香港巴塞尔的人都开心,尤其重视画廊和艺术家。因为没有画廊就没有展示,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艺博会来到一地,注重从当地艺术环境里扎根,最终形成一个集合各路资源的艺术群落(Art Community)。”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