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不见”访谈(三)对谈:郑念缇 郭苑舒
2015-11-25 15:18:08 未知
导语:2015年11月6日至12月20日,欢乐海岸盒子艺术空间第四展“见所不见”于深圳盒子艺术空间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沈凌昊、王志渊 、陈督兮 、李燕 、郭苑舒,共五位来自各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绘画、装置、照片、思维的重组空间里展现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交叉与联系——呈现他们对于未知及“另一种观看”姿态。他们以“另一种观看”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审视目前生存环境的现状,希望借此唤醒对恶劣环境“视而不见”的都市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郑念缇在开幕前与五位参展艺术家展开了一次“关于风景的讨论”。雅昌艺术网将陆续推出该系列对谈,以下是郑念缇与艺术家郭苑舒的对谈实录。
郭苑舒《3D打印的一张A4平面》视频与装置陈列,尺寸可变,2015
郭苑舒《3D打印的一张A4平面》视频与装置陈列,尺寸可变,2015
郭苑舒《3D打印的一张A4平面》视频与装置陈列,尺寸可变 ,2015
郑念缇:你的《一张3D打印的A4纸平面》作品很有意思,你执着于使用3D打印机打印出A4纸。表面上这是一个在技术要求上退步的方式:一步从三维到二维的退回。但是它展示出了在新技术背景下,你对于悖反理念的熟谙。这种反向思维以及与时代契合的新技术会是你以后创作的源泉吗?
郭苑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也促进了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反观人类,不停的去适应自己设计的各类机械程序,按照机器的指令来工作,渐渐丧失了独立意识,沦为机器的奴隶。3D打印技术的日臻完善也逐步夺走了人类的创造权,艺术创作的主动意识变为被动。思考过多地停留在被动局限的程序范围之内。《一张3D打印的A4平面》像是一个恶作剧,强迫3D打印机完成其最不善长的2维平面打印工作。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会涌现一种快感。
郭苑舒《一片白羽》 装置,80cm x 80cm x 15cm,2015
郭苑舒《一片白羽》装置,80cm x 80cm x 15cm ,2015
郭苑舒《一片白羽》装置,80cm x 80cm x 15cm ,2015
郑念缇:在一次与艺术家的聚会里,在茶余饭后的闲谈里艺术家郭工谈起了郭苑舒的作品《一片白羽》——悬置于墙面的装置:一个被改造过的竹笼,在笼子里是一根快速转动的羽毛。我后来去工作室看到了实物,它具备不俗感,但又具有与人性的某种内在的感知所相通的共在感。郭苑舒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触动你做这个作品的契机吗?
郭苑舒:小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养了好多鸟,我的童年比较活波淘气,看着笼中一只只可爱的小鸟,经常搞恶做剧把它们放飞……在上学时,我对学校应试教育的叛逆心很重,在家庭与学校的保护和约束下长大;后来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那只笼中小鸟,渴望着挣脱牢笼,想要飞。大学我学的是设计专业,一个设计冲动让我把电风扇和鸟笼联系在一起,这便是创作这件作品的原始动机。
郑念缇:你成长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与你在美院接受的教育一齐,他们都是你的历史背景的一部分。在未来的艺术实践道路上,你怎么从历史经验出发,触动你的现实经验,成就你的审美视线?
郭苑舒:我没有具体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也没有想过家庭与他人的不同。打小在家里看着父亲捣鼓那些艺术品,觉着好奇、好玩,偶尔帮他打个下手,有时候翻翻他的画册和书籍。偶尔父亲在创作中也会征求我的意见,他和朋友聊起来说我的直觉很好,责怪我不喜欢艺术,但我并没发现自己有什么天赋,与他人有何不同。大学里,和老师交流作业很顺畅,我感觉到自己有一些审美品质上的积累,这可能源自家庭熏陶的缘故吧。家里会经常来一些艺术圈的朋友,似懂非懂的听着他们的聊天,慢慢的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兴趣,偶尔参与他们的讨论,但我更喜欢用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做一些方案,结合设计理念做一些作品。
关于艺术家
郭苑舒
1992 生于中国山西
2015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