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测窑变釉 传世美器惹人怜
2015-11-26 13:50:45 伊路青花
专场详情:
时间:2015.12.28-1.8
河南禹县钧窑陈设器的烧造年代,在中国陶瓷史中尚是悬案。有北宋说,元代说,明初说,各有道理。这里先不讨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大量钧窑陈设器,如:花盆、出戟花觚、鼓钉洗等在明初已经进入紫禁城,成为明清两代宫廷的御用陈设器。这也就是雍正皇帝,亲派窑工赴钧州打探钧窑釉料配方的原因。
在雍正以前,除了钧釉,还没有哪一种工艺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窑工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回到景德镇发明了,仿钧窑,仿钧红,以及窑变釉三大仿钧产品,其中,窑变釉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
窑变釉是一种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造成的乳浊釉,颜色偏青的被称为火焰青,颜色偏红的被称为火焰红。雍正时,蓝多红少;乾隆时,蓝少红多;晚清,则几乎全是红色,蓝色极为零星。至光绪、宣统时,窑变釉为红与黑相配搭;至民国,这种配搭被取名“三阳开泰”,而实际上在难烧制出雍正时的完美色彩。
清中期窑变红釉三足洗
这里展现的第一件藏品是清中期窑变釉三足洗,口径27.2cm,高13cm。器物敛口,突肩,收腰,下有三足不着地,纯为摆设。器物外部施窑变釉,内施白釉闪青,砂底。器物口沿露出白边,俗称“灯草口”,为施釉下流,口沿釉薄所致。器物上部颜色呈鲜艳的紫色,越向下越红。底部有三处掰底痕,为流釉粘连垫饼所致,是正常的工艺特征。整体而言,器物发色艳丽,釉色变化旖旎,釉面流淌感强烈,有一种现代艺术之美,是一件十分大气的文房用品。
清中期窑变红釉香炉
这里展现的第二件藏品是清中期窑变釉香炉,口径19m,高10cm。器物为钵式炉,撇口,束颈,鼓腹,圈足,砂底。对称在腹部饰有铺首,内外壁均施窑变釉。器物口沿呈现灯草边,口沿里边釉色闪蓝紫,外壁则釉色以红为主。此种现象在窑变釉中非常普遍,一般都是器内比其外要蓝一些。不符合此规律的,则应该存疑。铺首的造型原于战汉时期,宋代以后,仿古风气兴盛,各类器物上都爱增加铺首装饰,有辟邪压胜的含义。
清晚期窑变红釉观音瓶(口有修)
这里展现的第三件藏品是清晚期窑变红釉观音瓶,高22cm。撇口,粗颈,溜肩,略微鼓腹,渐收腰,圈足,砂底,通体施窑变红釉。康熙时期,郎窑红观音尊最为典型,此件藏品有几分相似。由于是瓶子,釉子在烧窑过程中自由的流淌,显示出极为美丽的釉色变化。甚至可以用“脱口垂足郎不流”来形容。器物口沿全白,露出本色,口沿处仅仅有一层薄薄的透明釉。脖子处紫红交接最为艳丽,器身红釉流畅,越向下越深沉。至足部,釉子已经非常厚,并留有一处釉子留在垫片上的掰底痕。器物整体而言,代表了晚清窑变釉的特征,是一件十分值得拥有的藏品。
手机扫描下面二维码 查看更多红釉藏品
(责任编辑:于俊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