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叶青:玉雕里寻一方清欢之境

2015-12-06 20:49:18 房卫

  叶青,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玉雕大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品鉴定师。叶青属于玉雕界的年轻辈,生于1986年,却才华横溢,工艺精湛,十年前就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于宁静中体察天地自然之美,反复咀嚼后变为自我的精神体验,并把这种经验融于创作,在前人反复创作过的花鸟题材寻觅自己的一方清欢世界。

  作品《耄耋富贵》获2010年子冈杯金奖《双喜临门》获得2011年子冈杯金奖;《文房十一珍》获得2012年子冈杯金奖。

  雅昌艺术网:叶青老师您好。你在苏州玉雕艺术行业属于年轻一辈人,却拥有许多年轻玉雕师难以企及的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给我们分享你的成长经验。

  叶青:我觉得用“业精于勤”四个字可以概括,做玉雕除了心灵手巧更需要勤学苦练,我自己认为天赋有一些,但也不比其他人多太多。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显功夫的还是个人的专研,几年学徒下来,花了多少工夫在雕件上便一目了然。我从小在苏州光福长大,那里是除了相王弄、十全街、园林路几个地方之外,玉雕师们最集中的地方,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广泛涉猎不同的玉雕种类,以小件为主,然后逐渐去寻找自身性格当中的特质,最终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有自己的方向非常重要,否则便难以静下心来专研技艺。

《得利》

  雅昌艺术网:于是你就确立了以花鸟虫鱼为主攻方向?特别是以鸟类为主要题材?怎么会选择这一题材的?

  叶青:是的,花鸟题材是我最喜爱,也是目前比较擅长的。我喜欢种花养鸟,在工作室的后院里就养着画眉鸟,种植着各种花卉,这并不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而是创作的一部分。把花草种得枝繁叶茂,鸟养得羽毛光洁也是本事,需要留心观察,了解自然规律,适时浇水喂食,做玉雕也一样,从动手切料子到雕刻的每一步骤,都要对玉材的特性、规划的造型胸有成竹。

  我饲养花鸟,对它们好,它们也给我反馈,带来创作灵感。在我眼中,花卉和鸟儿已经不是单独的具象个体,他们同人一般,而是生命的载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盛夏季节草长莺飞,是多么和谐美妙的景象啊,把这种体验运用到创作中,生命力便会呼之欲出。

《果熟禽来》

  雅昌艺术网:我觉得你非常大胆,花鸟鱼虫已经是市面上十分多见的大众题材了,相似的作品太多,你怎么敢再去选择做花鸟件呢?

  叶青:我选择做花鸟件是基于喜爱和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和外界无关。而你说的“烂大街”的问题是市场行为,因为花鸟鱼虫被赋予了各种吉祥纳福的寓意,我们中国人太喜欢讨口彩,所以此类题材很畅销。另一方面,玉雕师做熟练之后容易复制相似的图式和造型,对技法的创新没啥要求。但我并不刻意回避,为啥大家都做我就畏缩了?我就不去做呢?很多人有种思维定式,认为大家都争抢的某一题材,一定不可碰触,这是潜意识的投机心理作祟,他们的目的是功利化的,所以为夺人眼球而故意创新,最后把作品变成了猎奇、变成哗众取宠,变成矫情。这种人大众化的题材做不好,也谈不上创新。创新也一定要基于扎实的基础。

  换一种比喻来讲,饮食是人之所必须,大众题材就好比家常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法。用各种新奇的食材、佐料做一道重口味的大餐并不算本事,若能以简胜繁,用简单的东西烹饪出好口味才能彰显创作者的技术。所以大家都做一样的题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个人见解,拾人牙慧,仅仅为敷衍藏家,最终沦落到不断模仿别人和重复自己的境地。

       我做的花鸟图案是有场景的,有故事性的,不是用简单地摹画出一只鸟,一朵花,例如翠鸟立于莲蓬,画眉啁啾于寒枝,小鹅悠游于荷塘,我吸收了文人画中大写意的技法来表现莲蓬,枝桠、葡萄等场景元素,运用巧雕来呈现,在构图上也引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讲究近大远小,比例关系合理,所以画面就活泼生动起来了。

《花好月圆》

  雅昌艺术网:听说你还和吴金星大师学艺过?学艺过几年?

  叶青:是的。吴金星是我的师父之一,我在他那里学艺三年。

  雅昌艺术网:吴金星最擅长的就是摹画动物的形和神,特别是做灵兽的立雕件。你觉得吴金星大师最影响你的方面是哪些?你做花鸟件和他做灵兽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如何摆脱师父的影子?

  叶青:从他那里受益最深的还是他所谓的“形神兼备”的理念,形态和精神不可分割,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没有肉体就是飘忽的幽灵,只有二者兼备才是生命。动物件玉雕的造型有时可以夸张,可以变换,甚至只表现局部,但均是为了传达生态,即是传情。艺术的功能性即是传情,情感传达出来,就够了,但造型是载体,没有造型谈精神和情感或许可以存在于音乐和文字等艺术门类,但雕塑做不到。

  至于花鸟件和灵兽件的本质不同,我认为不存在。不同是造型的不同,殊途同归的是精气神的诉求。

  我没想过要刻意摆脱谁,不像谁,这么想必定要把自己累死,就像此前谈及的,如果为了构建异于他人的造型和图式,而去否定自我,就是把自己放在抄袭者的位置上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徒弟的作品像师父挺正常,但寻求突破是顺乎自然的过程,没必要纠结于差异性。等自己功力见长,眼界拓宽后,自然和师父的作品不一样,明眼人能瞧出来,在大的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都是不同的。

  我也有自己的创新作品,例如汉八刀玉蝉。玉蝉本来是汉代玉器的经典典范,我做的一款汉八刀玉蝉研学了汉唐时期的造型,挺拔、有张力,蝉翼上的回纹自古就有,但我把回纹做的更简约化,具有了明清特征,增添了几分优雅从容的姑苏情调。

《金蝉》

《大展鸿图》

  雅昌艺术网:你觉得玉雕花鸟的精气神要怎么表现?

  叶青:在人与物的互动中,艺术创造扮演的是提炼的角色,即是抽取内涵、体现核心价值,然后美化地表现出来。传统艺术和美术活动中,这种文化经验便表现出自然的神性、灵性,即“神与物游”、追求“神似”、“气韵生动”、“道法自然”的境界。

  就以中国花鸟画举例,花鸟画的发展一直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去追求“自然”之境。“自然”不等于“自然主义”,不等于“写实主义”。“像”不等于“一模一样”,而是要比照片,或者一比一的复制模型更“像”。怎么达到更“像”,就是传递出精气神,以形写意。

  早期的图腾时代,先民创作的花鸟形象粗粝古拙,在岩画、早期陶塑中都能看见,被赋予了很多人为的想象力,在更多的层面上表现为对物的超自然力的理解,当然这是一种粗浅认识,除非为了做仿古雕件,否则在此不表。

  后来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加深,添加在花鸟身上的神性和想象消失了。“形似”追成为新的审美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观察和写生捕捉花鸟的特征,生动地进行再现;二是在技法上不断精进,让造型或者图式更接近于真实的花鸟。我个人认为这是每个做动物件的玉雕师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不能跳步骤。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是需要反复磨练的功底。

  文人画的兴起,提出了写意的概念,即表现所谓的气韵,酐畅淋漓地宣泄情感。当代苏邦玉雕和文人画有类似之处,即注重以形写神。现在,我创作时主张飘逸洒脱、叙事委婉,偏重于随形和巧雕,“快意”而不“刻意”,不再着眼于眼睛怎么雕、羽毛怎么雕,鸟喙怎么雕了,而注重作品的娴雅恬淡,天然去矫饰,即臻于“清欢”之境。

《和和美美》

  雅昌艺术网:说到“清欢”之境,你怎么理解“清欢”二字?你似乎很喜欢这两个字,把它用在了作品集的封面上。

  叶青:我很喜欢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书,他笔下常提及“清欢”一词。“清欢”是道法自然的实践,是修炼心性的法门,是文人意趣的提炼。它是一种舒朗的艺术境界,也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清欢,即清雅恬适之乐,自适,又明心见性。清欢恰恰反映了我内心中最渴慕的一种状态。

  雅昌艺术网:感谢叶青老师接受此次采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