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书荣专访:超现实意象中的骸骨与希望
2015-12-07 19:12:18 未知
摘要:现实的抽离,想象的翅膀;不知是漆画孕育了他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还是他命中注定在等待漆画的到场;厚重的历史感、斑驳、死寂中却总能让人看到一丝生机和希望;在这里,他与历史对话;在这里,我们看到灵魂的曙光...
迎着冬日的阳光,我们来到位于福建省艺术馆江书荣老师的工作室。这里有着一种安静静谧的气息,围绕着历史、信仰与文明的交融。
工作室入口坐着的一尊木像,它似乎坐在历史的残垣上,默默地注视着,在凝涩岁月长河中的生者死者。
如一支无烟的沉香,生命已成灰烬,却带着一丝笑意;它或许幻想着,寂寞地站在小路的尽头,被一缕轻盈的歌声,轻轻地收走...
被工作室的整体氛围所影响,放眼望去的作品似乎全染上了历史的神秘感、岁月的斑驳感和超现实的疏离感。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在东西方艺术中游走的现代画家的理性与激情,一个在具象与心移的博奕与融合中呈现出多意、复杂的“静”的情境和图式。“很多人在江书荣老师的作品看到了”静“的意象,然而在这意象之后,我认为涌现的更多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才是江书荣老师漆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江书荣
寻找历史印记的材料 锈和铁的记忆
我问过老师为什么会从油画转向漆画创作,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从开始艺术创作,就偏爱具有历史感的厚重和表现形式,这从我早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上就能初见端倪。我的整体创作风格是延续的,并没有所谓的转折。之所以转入漆画创作是因为,漆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它的厚重、斑驳、悠远和温润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过多修饰就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这也是我对这种材料着迷的原因。”
《森林之门》油画 2002年
伫立于半山的“森林之门”,仿佛走进那扇门,就堕进森林历史的漫长甬道中。
《侵蚀的记忆》油画 1994年
肉体的消亡 灵魂的复旦
历史的另一种描述是死亡的积淀,肉体的消亡,留下的骸骨,却成为今人对前人灵魂记忆的缅怀。
《瘠地》素描 1999
在江书荣老师的素描作品中,有一个系列画面总在我脑海中不断萦绕,挥之不去。那就是“骸骨”,代表着死亡的瘠地和动物骸骨。
颜翔林在《死亡美学》中说过:“死亡是缠绕艺术宫殿的常春藤和闪烁于文学夜空的星辰,文学艺术将它一直纳入自己的心灵。历史的乖戾残暴带给人类多少不幸、痛苦和死亡,许多艺术家面临死神的时时威胁,或为暴君杀戮,或为战争剥夺生命,或贫困而终,或为正义仁道舍生。”
《过程》素描 2005
死亡是哲学庭院里的古柏,几乎每一个伟大的哲学灵魂所幻化的思想灵鸟都在它的枝叶上栖息过,它是哲学永恒观照和沉思的现象界。我认为敢于探索“死亡”主题的艺术家,往往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因为死亡是他们人生最强烈、最灼痛、最悲哀、最激愤昂扬的诗意印象,无论在情感深处荡漾死亡恐怖和死亡冲动的波澜都可以构成了他们艺术创造的动因和源泉。
《进化》漆画120cmmX70cm2005
飞翔在希望信仰的田野上
人为什么要到世界上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又意味着什么?
这些我们曾经想过许多遍的哲学命题,正如莎士比亚曾说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的信仰可以给生与死带来一种笃定与温暖。
在江老师作品中,不论黑夜有多么死寂,总有一丝希望的曙光,或许是一轮明月,亦或许是停栖在静物中的一只飞鸟...
《乌托邦之夜》漆画 150cmX150cm 2010
江书荣这一批音乐题材的作品,由组合的各种器皿、果蔬、乐器以及细锁之物,丰盛而随性,让人感觉到一种情感上的触动。
《穿夜》漆画 80cmX120cm 2011
略过出土历史文物之上飞鸟,将历史的话语带到今日,它是倾诉也是聆听。
《今昔何年》漆画 120cmX80cm 2013
隔着时光静静端详各个时代的器物,那是一条条沟通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时光像流水一样在千年之间来回流转。
专访人物:江书荣
人物介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艺术馆创作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福建省美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漆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生于福建光泽,先后毕(结)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中国美协首届漆画高研班。
(责任编辑:苏兰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