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池70载 以字养德——书法展前夕专访施子清

2015-12-08 09:15:38 麦润田

  十五年前,他在香港大会堂举办首个书法个展,吸引了五百人同场参观;他酷爱书法,作品却从不在拍卖行上拍,如若拍卖,必是为了赈灾筹款;他在商界与书法界间游走,与书法结缘七十载,始终坚持以字养德。他就是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

  颜柳苏赵家家爱

  施子清好诗词,尤擅书法,自幼酷爱书艺,承母训,孜孜苦练,积习成趣,不囿于古,自是“颜柳苏赵家家爱,取其骨气法其风”,作品风格兼收并蓄,自成一格,曾出版《子清墨趣》、《书法经纬》等多部书法专著。对施子清来说,书法是他毕生的最爱,以墨书字之时,即可窥到当中魅力,“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施子清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七岁受业方启蒙”的施子清,因少时家贫,只得以清水为墨,砖石作笺,“一碗清水写方砖,亦为临池亦课功”。六十馀载持之以恆,无师自通而成家。篆、楷、草、隶、行样样精通。由于前来求字的友人甚多,他的会议室俨然成为了他的书房,笔、墨、纸、刻章一应俱全,书房内悬挂他撰作的字联“身无半亩心怀天下,看破万态神交赤子”以诠心境。

  对于施子清而言,写书法犹如做人,亦经歷三个阶段:“少年时懵懂未尝明白书法之道;中年时以德育字,修习修心;老年时提笔写来,?重的是那份怡情。”作为一位企业家,他不仅钻研书法,还对书法史做了全面整理,几经寒暑,以所学之精髓出版《书法经纬》一书,该书从甲骨文写到清代书法,上下五千年,集百家之风,其中有考证,思辨,点评赞嘆兼有。

  浓淡枯润汇一纸

  观其书法作品,多为自作诗联,此等作为,尤为不易。施子清擅写草书,擅用涨墨和淡墨运笔,细微之处,犹如远山眉黛,清丽脱俗,浓淡枯润燥等笔法,汇于一纸。施子清表示:“篆、楷、草、隶,行中我最喜欢写行草,因为草书最是奔放不羁,可任意发挥。”

  施子清坚持以传统写书法,对王羲之、王献之系帖学颇为有心得。谈及王羲之,他认为《兰亭集序》是歷史留给人们的一个遗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举世闻名,却在唐代以降,无人目睹过其真迹,下落成为千古谜团。”施子清表示,《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于它的“形神兼备”,《兰亭集序》的珍贵除却书法字“形”之精妙,更在其传递的精神气度,一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囊括万物的浩然气势,堪称极致。

  后日(十二月十日)在香港荣宝斋开展的“余心所善——施子清书法艺术”,将展出施子清数十年间积累的书法精品,涵盖三十七卷《心经》,以及《葬花吟》、《琵琶行》长卷。有人曾说,《心经》讲究的是四大皆空,红尘浮世不过弹指一瞬。然在他的观念中,《心经》强调的是物我两忘和一种生而为人的修行,芸芸众生,皆涵盖此中。访问当日,施子清更在现场即兴手书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物诗《蝉》,挥出行草稳健流动,涨墨字迹错落有致,配以诗中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更添清新淡雅之气。

  近年,施子清频繁奔走于内地及香港,只为在校园中推广书法。面对年轻的“低头族”,施子清甚是担忧:“现在的青年人,很多只知如何去打一个字,却忘记这个字应如何写,书法可以弥补这一现象带来的缺失。若学校继续不重视书法教育,那些以墨写成的书法,超过一千年以后,字迹就会消失,到那时,我们的后人要到哪里去缅怀老祖宗留下的书法艺术?”

  时下的个别书法家,喜欢以拍场上自己作品的价位升幅来标榜成功,施子清却恰恰相反:“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不会将作品拿去进行商业拍卖,因为书法艺术的好与坏,本身就不能以金钱的毫厘来丈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