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箋考——论魏晋绘事与早期美学的形成(五)
2015-12-11 12:12:13 张继刚
元朝绘画及四家作品
精微雅正与混元疏淡的审美格调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元代绝非汉人栖息的乐土。它渐渐成为江南文人归隐乡村不仕出的常态生活。曾经繁华鼎盛的北宋之都,成为元代士大夫的清梦。由于元朝蒙古人统治,民族歧视和对科举的轻视,使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入仕的政途,从而也就摆脱了对仕途的依附。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而存在,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智力创造谋取生存的条件,因而加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使他们的人生观、审美情趣,发生明显的变化。。多数江南儒者放弃从仕之路,转向艺术。开始趋向乡野找回自我的文化实现途径。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元代开始更多地转入遗民文人生活中来,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文人画成为元朝绘画的主流,且着重个人及书法表现,风格与南宋宫廷绘画迥然不同。元初赵孟俯、高克恭等人提倡追寻远格,回归北宋盛唐,并将书法入画,创造出重气韵、轻格律,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格。元朝中晚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为代表,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他们寄托清高人格为绘画核心的追求,隐逸山林以梅、兰、竹、菊、松、石为象征。黄公望创“浅降山水”,赋诗题句。完成北宋以来所提倡的诗、书、画三者完美一体绘画理思境界,影响明清至今。
元代的花鸟,以钱选最为有名,他学习宋人赵昌的画风,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
元人绘事
元代建国于公元1206年,亡于1368年。共162年。元朝时期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元朝以外族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废鼎革制,取消了五代,两宋时期的画院制度,画坛形成了新的格局,除少数专业画家在宫廷供职,一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如:赵孟俯等。另一部分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如钱选等。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推动“文人画兴起”。把中国古代绘画又一次推向高峰。文人画兴起减少了人物画的创作,进而以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成为主要题材,文人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绘画中的文学性和强调笔墨在绘画中的书法趣味,诗词意境及书画结合的完美性,体现中国绘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达到美术史学中的又一次高峰,社会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绘画上强调“古意”和“士气”,反对“作家气”。弃南宋院体师法唐、五代、北宋。在创作理论上更进一步发展了苏轼、米芾、文同等文人画家的传统画境,把形似放在次要地位,遗貌取神,以简为上,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把景物作为抒发画家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与宋画对自然景物刻意求工求似形成了鲜明对照。元代国运虽短,但在绘画方面则是名家辈出,成就斐然的时代。
山水画元初以钱选、赵孟俯、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对唐五代北宋绘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钱选以善画青绿山水久誉画史,以文人画的笔墨意韵注入青绿山水之中。表现出一种生拙之趣,开打创新。赵孟俯的山水画则有多种面貌,他广泛吸收各家之长。托古改制,一扫南宋晚期“院体”积习,承前启后,成就突出。高克恭山水画出入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自己浑穆秀润的画风。与钱、赵并驱。元中后期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称为“元季四大家”。在创作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了赵孟俯影响,各具特色,创造出自家风貌。黄公望作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水墨,一种为浅绛,萧散苍秀。吴镇山水树石多为水墨,喜用湿笔,笔力雄劲,喜作《渔父图》。倪瓒“创折带皴”,多用水墨枯笔干擦,偶尔润色,其作品多为湖山平远之景,章法简洁,疏淡秀逸。王蒙以水墨为主,间或设色,多用枯笔,创“牛毛皴”法,作品布局充实,结构茂密,继承创新,卓然成家。标领一时。元四家以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推到又一个高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两朝影响极大。
元代还有其他山水、花鸟、人物画家。其中山水画家有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孙君泽、盛懋、陆广、马琬、陈汝言、方从义等人,各有成就,名垂画史,善界画者有王振朋、李容瑾、夏永、朱玉等人,人物画创作虽然比山水画减少,名家有刘贯道、何登、钱选、赵孟俯、王振朋、周朗、颜辉、张渥、王文鼎、王绛等人。花鸟画家有钱选、陈琳、王渊、张中、李衎等人,他们在继承五代两宋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格变新法,自成家珍,成就斐然,以枯木竹石名艺苑者有赵松雪、柯九思、吴镇、顾安、倪瓒等人,张逊善双勾画竹在元时几成绝响,以画梅着称者有邹复雷、王冕等人,王冕以擅墨梅久誉画史,享有盛名。
元季绘画,画家们以个自不同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史中最杰出的伟大画家,我们从诸多的古籍文字中可以详知他们突出的成就,从遗留下来陈列在全球各大博物馆里的珍贵作品品鉴感受画家心灵深处与自然万物交融契变的“诗情画意”,便是中国绘画的真谛。欣赏中国画作品,我认为首先要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何谈解其民族之艺术,故绘画艺术是从民族文化中孕育诞生的。
元代画家及传世作品
钱选《浮玉山居图》,纸本,墨笔,淡设色,纵29.6厘米,横98.7厘米,上海市博物馆藏。此图以淡墨辅色而成,是钱氏山水画中最为代表作品,独特的表现方法,突破了前人青绿山水的传统模式,画中山石,不用勾填法,而是直接用堆撂的几何形体,顺势皴、擦、点、染,具有一种浑拙朴实而又雅致清秀的艺术效果。我于数年前过访上海博物馆获观此卷并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卷《归去来辞图》《王曦之观鹅图》相以印证,从中获益良多,此卷钱氏以独特之笔法,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中又创新格,是一件难得的创新作品。
钱选传世作品《山居图》纸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1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花图卷》纸本,设色,29.4厘米,333.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紫桑翁像》纸本,设色,描写东晋诗人陶渊明策技行吟情景,表现出陶渊明潇洒、落拓不羁的性格,从画中自题可以看出钱选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图中笔法精妙,设色淡雅人物 真实生动,承传顾氏一派,较唐人更为古拙,为钱舜举杰作。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家有习嫩斋,霅溪懒翁等。吴兴人(中国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南宋亡画院解体之后,在吴兴一带以卖画为生,一生不仕,“耻作黄金奴”,甘心“老作画师头雪白”。隐于绘事,以终其身,钱氏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蔬果之类,创作力求摆脱南宋画院旧习,主张参酌北宋、五代、唐人技法。(吴升《大观录》)评:“花鸟师赵昌,青绿师赵千里。于隋、唐、五代、北宋诸名迹尤能探幽入奥扶其精髓”。钱氏在广泛吸取传统基础上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创作主要体现在文人画 气质上,即“士气”,力图摆脱“近体”,反对形似僵板无韵之作,使其画作注入了新的气息,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花鸟画《八花图》为钱氏早期代表作,承南宋院体又更加精工细密,敷染入神,秀雅多资,富于人文气息,赵孟俯在至元二十六年(1271年)跋此图云:“此卷风格似近体,而敷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抖,难复此作,而今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 ,则此图诚可珍也”,从赵松雪跋语我们知道钱氏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
赵孟俯《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氏此图绘山东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图中平川洲渚,江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笔意苍润,兼参右承、北范两家之法,树干作简略双勾,树叶墨点草草而成,柳树完全承董源《夏景山口等渡图》之技法,山峦荷叶皴披麻笔画出山体凹凸层次,山势峻峭,在变化中丰富笔情墨韵,设色淡雅,达到水墨浑厚、枯秀湿润、草木华滋的特殊效果,赵氏绘画在笔墨造诣与意境开拓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苍秀飘逸的画风,改变了唐宋人刻意求工的画法,这对元朝以后后绘画起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山水画方面尤为突出。明人董其昌 云:“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这是对赵氏此图最好评价。
传世作品《洞庭东山图》绢本,设色,纵619厘米,横27.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以柔和设色,润泽笔墨,表现出江南山水之妙,虽有北苑遗迹,唐人青绿之痕,但又不是前人技法之翻版,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创造一种明净清雅的山水新格。《谢幼舆丘壑图》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116.3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访问该馆对此作了研究,深刻感受到作品流露出赵氏内心充满居“庙堂之高”却心怀“朝隐之心”的矛盾情绪。是图写晋代著名人物谢鲲放达不羁,悠游寄迹于一丘一壑的故事,图中山石树木细笔空勾填以青绿,不加皴点,吸收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画法,极为古朴雅拙,赵雍跋云为其早年之作。虽无款题,但从画风面貌观察,此时赵氏作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浴马图》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15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细笔设色,绘骏马十四匹,分白、墨、灰、褐、花斑诸色,体格雄健,神态各异,或立于水中,昂首顾盼,或骏马临溪,各有姿态,有恬性乘凉者,有冲洗马身者,神情生动,互为照映,显示出画家构图功力及笔墨敷色之法,妙意无穷,河水清澈岸边柳树成荫冷暖对比,有阳光感觉,别有佳境。此卷作者中年所制,取法近体及晋唐画风合璧之作,人物生动趋于肥胖,画马得韩干李龙眠之法,肥硕追踪唐马造型。追求“恬静”“秀逸古雅”之风。
《水村图》纸本,墨笔,纵24.9厘米,横12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氏代表作品,绘江苏松江之南、分湖之东的一带景色。构图采取平远全景,远处群山逶迤绵延,近景平原点缀村舍林木,湖湾港汊蜿蜒其间,岸边芦苇蓬蒿迎风摇曳,点点渔舟,往来于湖面桥边,用笔多披麻,干笔水少,枯笔淡墨横拖纵扫,其意趣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有元、明人四十段跋语,洋洋大观。董华亭评:“以其萧散荒凉,脱尽董、巨窠臼,直捣右丞。”《双松平远图》纸本,墨笔,纵25.4厘米,横127.3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应邀访问该馆,对此卷作了研究,品鉴之中犹感赵氏是卷妙笔意无穷,遐思无限,款题“子昂戏作双松平远”。朱文印章“赵氏子昂”。图中近景画苍松位于怪石枯木间,远景写平坡矮山,山石空勾轮廓,不加皴染,间有飞白,松树则细笔双勾,简约古雅,平波江旷,意境萧淡,不失赵氏名迹之灿。尾跋自署:“仆自幼小学书之后,时之戏弄小笔,然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近世笔意已决,仆所作虽未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未,孟俯。”由此看出赵氏欲弃“近体”而直追唐、五代诸家。
《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62.8厘米。款署“子昂”,朱文方印“赵氏子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枯木石竹是赵松雪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在继承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笔墨技法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书法入画的笔墨意趣,并把文人画推向了成熟阶段,图中线条无处不包含着书法用笔,正如跋云:“飞白”写石,“籀笔写木”,“八法”写竹,浓淡于湿、方圆,使转、快慢、疾驰无不体现画家的文学性,书法修养和用“写意”抒发胸中情怀的豪迈气概。是一幅绝妙佳品,
《人骑图》卷,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赵氏鞍马题材早期作品,与《人马图》均为其43岁时创作佳构,以唐人铁线描或游丝描,保留了唐代遗风,在《人骑图》题“此图自不愧唐人”,也曾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从此图中鉴,知赵氏对唐人画法的追求与继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松荫会琴图》绢本,设色,纵136.5厘米,横61厘米,美国人收藏。此图承北宋青绿山水风格,石边水畔古木虬曲偃仰,高士抚琴,知音静坐聆听,悠然神会,待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青绿设色,坡脚敷以赭石,右上有冯子振跋题数行,亦有郭衢鉴题,赵氏得意之作。
《红衣罗汉图》纸本,设色,此图为赵氏五十三岁时创作之珍品,我于二十年中反复获观,醉心此卷。图中绘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青石树下,掌染朱砂,设色浓丽,神志安详坚毅,自然凝重,赵氏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所接”得写生妙法。笔墨敷色似唐人阎立本风格,面部勾勒皴染相结合,表现出印度僧人浓密络腮胡和黝黑的皮肤,与背景空白圆光相衬互映,突出鲜明,墨线勾勒皴擦,石青石绿层层罩染,有古朴青铜之美,树干盘屈虬结,老藤盘延而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古木竹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出墙图》上海博物馆藏,《幽篁戴胜图》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俯(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欧波,水晶宫道人,吴兴人(中国浙江湖州),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年四十以文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以遗逸出仕元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王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绢本,设色,纵182.3厘米,横182.3厘米,中国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是图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山势嵯峨,群峰耸立,白云横岭,树木葱茏,山顶用青绿横点,山石坡角用披麻皴施以赭色,笔法凝重,墨色淋漓酣畅,是高氏参董源、米芾二家画法的典型之作,邓文原、李衎跋:“予谓彦敬画山水,秀润有余,而皴乏笔力,常欲告之,宦游南北不得会面者今十年矣。此轴树老石苍,明丽洒落,古所谓笔有墨者,使人心降气下,绝无可议者”,李氏跋写于武宗至大二年(1309),时房山六十二岁,于去世前一年。李衎为元初大家,长高氏三岁,为高氏好友,故对高氏评价是值得珍视的。
传世作品《云横秀岭图》《春山晴霭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云晓霭图》《横山晴霭图》,纸本,尾跋有元、明诸家题跋,可惜只剩残片,难窥全貌。《墨竹坡石图》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雨后竹两竿,生于坡石旁,一浓一淡,石用墨笔勾皴,横点晕染,结构严谨,写江南烟雨迷蒙之景,亭亭玉立,左下小楷自题,“克恭为子敬作”,子敬即元代需学副提举书法家龚,赵松雪题:“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之寒碧起秋风”。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高氏墨竹特色。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户山人,其祖先是西域人,后占籍大同,祖父高乐道与汉族通婚,父亲高享奉母居燕,不愿出仕,对经学有研究,高克恭少年亦对汉族文化有“识悟弘深”。至元十二年二十七岁入仕充当小吏,后升迁刑部主事和大名路总管,累官至太中大夫,多次职江南任上,对江南山水景色融于笔墨中,交游江南才俊能诗善画,与文学家艺术家过从甚密,其绘画艺术受到影响,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巨、李成,兼诸家融为一体,被推为“当代第一”,墨竹学王筠,笔法浑厚,富有生意,有“南赵北高”之誉。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绢本,设色,纵139.3厘米,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题:“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柳贯长题。此图画层峦叠峰,千岩万壑,长松杂树,纵横有序,显示出天池石壁雄秀美姿,构图繁而用笔简,笔墨浑厚华滋,图中以淡赭,染以墨青墨绿,展现意境藏幽之趣,烟云浮岚之美,气热雄伟,得造化真谛,是黄氏晚年杰出作品。
《富春江图》,是黄氏得意之作,至正七年(1347),他七十九岁在富春山寓居创稿,前后历经三四年经营,始告完成,至正十 年(1350),黄氏八十一岁题跋尚未最后完成,卷中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构图得传统三远并用,峰峦冈阜,坡陀沙渚,起伏变化无穷,林木葱郁,疏密有致,笔法取董巨而妙悟造化,中得心源,开创新格,意境无穷,山石多用披麻,干笔皴擦,极少渲染,山林丛树多用横点,老笔纷披,林峦浑秀,于平中求奇,云岚山树,怪石苍松,村舍人家,野渡茅亭,渔舟出没,笔墨洗练,意境简远,气清质实,意境简远,古茂疏淡,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并用,将长短干湿皴擦与披麻浑为一体,笔趣新颖,堪称创格,画家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景色概括一卷,笔意萧洒,创造奇观。
《九峰雪霁图》绢本,水墨,纵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图中描写山中雪霁景象,丘壑奇险,枯树疏落,画面气氛严寒冷酷清新洁爽,笔法空勾为主,淡墨线条以墨渲染山体峰峦,使坚拔晶莹冰雪之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山头竖苔短点和疏落林木连成一体,增加了肃穆萧瑟之意,笔法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深远”、“阔远”并用,从此图中我们可以窥察出其中奥妙。
《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纵104.5厘米,横67.3厘米,南京博物馆藏,绘深山隐居之景,远处峰峦坡石跌宕交错,重墨点苔尤显趣味。树丛隐约。溪水自林丛中绕过隐落的山房,蜿蜒而流,溪岸两旁杂树茂密,枝叶葱郁,青翠欲滴,空蒙静寂,岚烟虚幻,笔墨淡然,生机无限,为黄氏八十一岁时作,称为绝品。
《丹崖玉树图》纸本,设色,纵101.3厘米,横4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图画层岩叠翠,高松丛林,树木葱茏,房舍隐现,水流溪声,小桥横卧,一老者策杖寻幽,山中岚烟云雾迷蒙缥缈,意境浑厚,笔法苍润,简劲洗练,设色淡雅,构图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绛之彩,呈现出画家精神所蕴藉。
《富春大岭图》纸本,线绛,为黄氏晚年之笔,画面近处,山脚坡石,层层远去,右边是一大山之侧角,屋舍人家,桥卧溪水,意境幽深清静,远望大岭无际,危崖绝壁,巨石耸立,峰回路转,岚气迷漫于山谷之中,树无风响,寂然无声。妙意出于诗境得造化之功,观图赋诗:“云山深处结茅茨,此地往来老画师。檐处浮岚飞醉墨,袖中秃笔写枯枝”。
王蒙《太白山图》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238.2厘米,辽宁博物馆藏,卷首亦有小篆字“太白山图”。画幅中有清高宗弘历长题,卷尾有元末明初僧人宗泐、宇仁、清溶诸人题跋,我于辽宁博物馆多次获观此卷,感受尤甚,是卷写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20里松林及周围景色,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横桥,曲径通幽,寺宇雄伟,林荫夹径,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络绎不绝,山峦起伏,湖水如镜,全图笔法尖细,松动强劲,清瘦俊逸,远山层峦,构图咫尺千里之遥,意境幽深,气象万千,人物生动,笔法拙巧相济,点苔重墨枯笔,疏密得当,法度严谨,设色花青与朱砂点染,个别树木以重墨用之,形成丰富对比,为元代别创一格。
传世作品《具区林屋图》绢本水墨,纵68.7厘米,横42.5厘米,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写溪岸巨石,峰峦绝壁,悬崖千尺,笔力苍劲,石质坚硬,秋水行舟,人物生动,神态自然。杂树乔木,丹朱墨叶,枝干苍虬,疏密有致,茅舍掩于丛树间,全图意境幽远,别有诗境。
《春山读书图》纸本,设色,纵132.4厘米,横5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是图构思缜密,崇冈叠起,长松成林,松荫下隐有茅舍数间,屋中人物坐中读易,水阁临溪,阁内高士倚栏远眺,一派春光淡怡之景,山石以解索皴与披麻皴互为参用,破笔点苔,苍润古拙,设色赭石花青淡染山体,烟岚浮动,古树松翠,笔姿灵动,气势雄伟,峰峦万丈,长题点破诗意,妙写山川自然之景。《
《夏山高隐图》纸本,设色,纵149厘米,横6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王蒙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画,重峦叠嶂之景,瀑布悬练之美,远山近水,梵宇茅舍错落有致,山石解索、披麻并用,笔法细密,雄奇苍浑,实中求虚。疏密对比,苍松树古,枝横龙虬,夹叶荫浓,笔墨干湿,浓淡相济,高士侍童,神态生动,意境幽深,得董巨而自创新格。
《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纵139厘米,横58厘米,款小篆题:“葛稚移居图,蒙昔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表现葛洪携子侄在家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中重山复岭,飞瀑泉流,细笔勾皴,略带小斧劈法,丹柯碧树,双勾填色。溪桥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景色,构图繁复,笔法灵动,设色鲜艳明快,山石细笔、湿笔短皴,纯用水墨,仅树木房舍、人物施淡赭、花青及红色,构思精妙,创作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意境技法对明清两朝画家影响极大。
《青卞隐居图》纸本,设色,纵140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王氏写家乡吴兴卞山景色,山势峥嵘,重峦叠峰,林木茂密,悬瀑潭溪。石桥撗坡,背山临流处结屋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表现出文人适性悠闭的隐居生活。此图意境深邃幽静,笔姿纵逸多姿,融董源、巨然、郭熙、赵松雪诸家之长,干湿互用,以披麻、解索、牛毛、卷云、浑点、圆点、破竹点、破墨点制一图,灵活变化,和谐统一,疏密充实,气势雄伟,层次分明,格调苍润,表现出江南山岭真境,明人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王步明”。
《溪山风雨图》﹙册页﹚纸本,墨笔,纵28.3厘米,横4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册中笔墨随意挥洒,自然天成,与鸿篇巨制相比有清新俊逸之美,王氏杰作。《花溪渔隐图》绢本,设色,纵124.1厘米,横56.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题小篆字,楷书题诗。图中春山新色,景物复苏,两岸桃香,舟行春江,房舍人家,有一女子遥思新咏,倚窗观景,船中过客归家,二人摇橹,神态生动,树木双勾,重笔填色,变化多姿。秀润天成,浑厚劲峭,气势雄浑,师巨然能化其法不泥旧格,大境真山。
王蒙﹙1298-1385年﹚,享年八十八岁,浙江吴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又称香光居士,作过元朝“理问”小官,后弃官黄鹤山(今杭州东北),明朝建立后,任泰安知州,后因去胡惟庸家赏画而受累死于狱中,王氏善画山水,诗文书法皆工,《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诗文:“不尚榘度”有一定的创格,还记录了浙江名士俞友仁(字文辅)读其诗以为“唐人佳句”,慕其才将胞妹嫁给他,《浙江通志》评述:“为文章顷刻数千言可就”。王氏绘画得外祖父赵松雪影响,继承董源、巨然之法,创出新格,独具面貌,山石喜枯笔、干皴、解索、牛毛或尖笔短皴,兼用小斧劈皴,布局充实。明人董其昌谓:“王步明从赵文繁(松雪)风韵中得”。朱谋觐《画史会要》说:“师巨然,其得用墨法”。恽南田亦说:“远宗摩诘”。王氏在山水画创作中确能表现出“元气磅礴”气概。吴镇在王氏为太朴所画册页题:“吾友王叔明为朴先生作此十二幅,高古清逸,无不兼之,人有谓其生平精力尽属于此,吾又谓其稍露一斑,不仅止此而已也”。倪云林云:“叔明绝历能拙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给予极高的评价,王蒙山水画最为独特处,能表现出江南溪山树林润湿感觉。赋予山水画的一种新的意境,与另三家有别,自己的创迹。
吴镇《渔父图》,绢本,设色,水墨,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吴氏63岁时的作品,取景江南水乡,两本树木耸立湖畔,重墨浓笔,苍润疏淡。近景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曳,对岸山势沉雄,平江曲水,流溪声远。浮云藏岫,淡峦遥岑,山色入湖,舟行水波涟漪之中,人物生动,山川隐现,气息深沉,萧疏野旷之景,远离世俗之境,表现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意境,也是吴氏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芦花寒雁图》绢本,墨笔,纵83.3厘米,横2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题:“ 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鸭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钤“梅花道人”,“吴兴、吴镇书画记”。此图绘远岫平湖之景,芦苇丛生之秋,扁舟一叶,人坐舟中远眺秋色,寒雁惊飞,翱翔于水光云影之中,苇草渔舟细笔勾描,远树滩头随意点染,笔法灵活生动,水墨湿润,意境幽深,别有一番新境。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