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146期】赵琰哲:不是桃源也自迷 文徵明的山水纪游书画
2015-12-14 08:59:10 赵聪
主讲人介绍:
赵琰哲: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赵琰哲: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导语:
北京画院在展览“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期间,举办了同名研讨会,邀请了美术理论家从美术史的角度讨论明清实景山水,邀请了园林研究者阐释有关园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邀请了三位北京画院的山水画家,从实际的绘画技法上谈谈他们看过展览后的心得与体会。
赵琰哲:不是桃源也自迷 文徵明的山水纪游书画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不是桃源也自迷:文徵明的山水纪游书画”,我想从文徵明笔下这样一些苏州景致开始谈起,包括天平山、石湖还有虎山墙。为什么要选这三个作为我今天谈的主题,我们后面会慢慢地去解释。
首先我想从天平山开始今天的论述发言,我们如果去看过展览大家都会对文徵明三层那幅文徵明的天平山诗文很有兴趣或者说被它所震撼到,那是一幅非常残酷的这样一个书法手卷,写于他80岁之后的晚年,而且是学黄庭坚的这样笔意的一个大字书风,从内容上来看这样一个行草书的《天平山诗》是由四首诗文的组合而成,表现的就是他在春日的这样一个春光中跟友人同登天平山游历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情的表达,我们可以看看天平山是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景名胜。
文徵明 像
天平山距离苏州城是不远的,因为山顶平正而得名。它有三绝,分别是清泉、奇石和红枫。所谓清泉就是山中的这样一个白云亭和白云泉;奇石是指的山中十处耸立的这样一些错落景观;至于红枫则是跟范仲淹的十七世孙,明代的进士范允临有关系,是他移植而来,并且使得登天平,赏红枫成为暮秋时节的一个吴中时尚。那么文徵明的这幅《游天平山诗》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个书法长卷就是在嘉靖二十三年也就是1544年的一个春日同诸位好友共登天平在白云亭取水、饮茶、汲溪聊试雨前茶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情下所作的诗文。
在作诗文之时文徵明已经是75岁这样一个古昔老人,可是在诗文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的倦意。看到的只是他踏青出游的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路上是看尽桃花、野塘、湖水还有这样山景,并且身边有很多友人相伴,所以说是二美并举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
那么这首诗书写是在八年之后,也就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春日,也许是这一年的春日勾起了文徵明的一个对之前春天美好场景的一个想念,所以他挥毫书写了这四首诗,当时已经是83岁的这样一个耄耋老人,但是我们在画面中可以看到这样大字的书风是非常的酣暢淋漓、兴致所致,跟隽永的诗文相配合也是很有这样一个诗画并举的这样一种美好的场景。
文徵明 《游天平山诗》
有意思的是文徵明对天平山的纪游或者说游历和书写并不只有那一张。在吴江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天平山支硎道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游历和书写,这是两首诗的合写,分别是《天平山》和《支硎道中》,表现的是雨过天平翠作堆这样一个雨后的天平山的场景,而且在诗文中抒发了一岁看花一度来这样每年跟花期有约的一种心情的表达。从这幅书法没有明确的纪年,但是从书风还有他的书写的感觉来看是跟之前我们提到的《游天平山诗意》是同时期的作品,应该也是在80岁之后的晚期这样一个书写。
那么如果说天平山是文徵明非常喜欢的登临吴中的一个名胜山峦的话,那么石湖就是文徵明一生最常流连的一个湖水之处,我们可以看看文徵明所流连的石湖是什么样子,它作为一个太湖的支流,在光福镇的西北,距离苏州城也很近,传说是吴王阖闾和夫差享乐之地,也见证吴国兴衰的这样一个历史。石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的景观,一个当然就是非常广阔的湖水和悠游的渔洲,另外就是它四周所环绕的上方山也叫做楞伽山,山上有这样一个楞伽塔。第三个就是石湖中所具有的这样一座行春桥,它的特点是有九孔洞,所以是被称为是九孔洞桥,它的特色是在农历八月在天光月影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石湖串月这样一种很奇特的景观。
另外石湖还有它得名的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它有关于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隐居之处,范成大是字号石湖老人,在石湖隐居时筑有别墅,被称为石湖金舍,并且去石湖游、石湖金舍也成为吴中文人的一种风尚。
文徵明 《支硎道中》
文徵明他多次与友人游历石湖,并且留下了很多文献记载,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诸多的游历场景,可以说是贯穿了文徵明很长的一个生活经历,特别在文徵明的晚年有这样集中的游历1540年、1542年,1544、47还有52年都他与友人同游石湖的这样的文献的记载。
游历之后文徵明的石湖纪游诗文也是非常多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多的这样一种罗列,可以说在文徵明对山水游历之后的诗文所作中石湖应该是排得上是数量是第一位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跟不同的吴中友人特别是像陆羽、像王宠兄弟在不同的时节或者是8月、9月或者是暮春这样一个时节去游历石湖,去感受石湖不同时节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场景。
跟游历相似他的石湖图创作也在他的一生中得以体现。这幅是文徵明早期的石湖图册页。藏在故宫,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采用的是比较写实的手法去描绘的石湖场景,在前面是很写实的表现了这样一个九孔的行春桥,四周是环绕的紧俏的山峦,还有山上的楞伽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鸟瞰的视角把石湖的这种广阔场景很好地表现出来,是一个全景式的这样一种构图。
他的一种很轻松的笔调去涂绘这样一幅画略施颜色是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的文雅、清淡。更有名的一幅《石湖清胜图》是作为文徵明的晚年,时年是嘉靖十一年,也就是1532年,文徵明时年63岁,这一年文徵明和王宠、王守兄弟同游石湖,夜宿治平寺,故而作《石湖清胜图》跟前面这幅,前面的那幅册页相比这幅长卷在构图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前面是这样子的很写实的石孔桥,还有四周的山峦,以及大片的水泽和渔人的表现。
文徵明 《石湖清胜图》
从视角上来看更加的广阔一些,把湖水的场景拉得更开,然后更加的开放,更加能表现出这种烟波浩渺的感觉,同样的文徵明对石湖的书写,书画还有石湖烟水诗,这首诗写的是“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自啼。”
这样一个山水的这样一种美好景致,书写时,时年72岁,在嘉靖的二十年,也就是1541年这样一个时节中,同样是几首石湖诗的这样一种和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石湖烟水诗是文徵明的一个心头所好,不仅是72岁时所写,而且在后来他的81岁又重新把这首诗拿出来书写,同样是石湖烟水望中迷这样一种这首诗文,这首诗文我们可以看到从书风上还有他的书写的体例上跟我们下面展出的天平山诗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是属文徵明的晚年书风学黄庭坚的笔意这样一种大字书风,是非常苍劲潇洒的这样一种感觉。
有趣的是在文徵明书写《石湖烟水诗》的1550年,也就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这一年他不仅是书写了这幅书法,而且还绘画了一卷非常长卷的青绿山水《虎山桥图》,同样表现的是吴中的湖山桥的这样一种景致,我们可以首先看一下这幅图。这幅是一幅非常扩长的山水青绿手卷,藏于南京博物院,其中有表现了繁密的山峦还有天地、屋舍等等,从题跋上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虎山桥图》是在嘉庆二十九年时文徵明跟诸游历虎山桥,落花满镜归而图此以即兴。是一幅纪游、即兴的这样一幅图画。同样是在81岁的晚年。
文徵明 《石湖烟水诗》
那么虎山桥是什么地方或者它跟吴中有什么关系呢?它其实跟天平山和石湖一样都距离苏州城不远,它是在光福镇与光福塔和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它跟周围四面的环山还有山中的光福塔并称为吴中的风景第一。那么文徵明在81岁的这样一个时候去游历了虎山桥,并且绘画了这样一个非常长卷的虎山桥图,是老年制作,但是也是非常恭谨细致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到是用的这种场景来表现烟波浩渺以及平远开阔的山水场景。其中当然有大片的湖水,还有悠游而致的渔人、渔舟以及这种茅舍掩映。
这幅图是经过吴大澂和吴湖帆的收藏,在画后的隔水处有吴湖帆的题跋,首先是著录了文徵明的这样一个虎山桥,OK,著录了文徵明的虎山桥,是还有五分钟。记录这样一个虎山桥的诗文。
我快一点,然后他在诗文之后说到文徵明不仅有这样一个图画而且还作有虎山桥,有《虎山桥诗》,并且曾经把它书写出来,那么我就找到了这样一个不太清楚的一个游虎山桥七联律诗。从诗文上看是“虎山桥下水交流, 正是桥南宿雨收,”这样一个内容的表现,我想也许是吴湖帆所说的这样一个律诗吧。
我发现更有趣的一点就是文徵明的这一幅《虎山桥图》跟他四年之后所创作的另外一幅图像非常的有接近之处,是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桃源问津》,这幅图是作于嘉靖的甲寅年也就是1554年85岁在《虎山桥图》创作之后四年,当然这并不是一幅山水纪游图画,而是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创作的一种这种表现文学题材的书画,但是从书,绘画的风格还有布置来看,以及创作的时间年份来说都有很多相近之处,那么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就是这幅《桃花源图》就是他因为要表达对文学题材的一种想象,那么文徵明是根据他之前所游历过的苏州名胜虎山桥以及他曾经创作《虎山桥图》这样一些经历将山水的实景融入到这样一种文学题材的画作中去,想象和创作的。那么这个是两个局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屋舍、水面、田地还有渔人的一种相似之处。
文徵明 《虎山桥图》
那么为什么在晚年的《桃花源图》中要利用虎山桥这样一种场景或者这样一种吴中景致去描绘呢?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表达的第二个主题:城市山林纪游山水的隐居意含。我们之前所提到的虎山桥也好,或者是天平山、支硎山以及石湖都有一个,有两个共同点,首先在时间上是创作于大多数创作于文徵明60岁之后的晚年,而在选景上多跟苏州的,多是苏州的名胜,而且跟文人隐居相关。天平山是跟明人有关,支硎山是跟陆治隐居有关,石湖是与范成大和王宠的隐居有关系。
那文徵明在选取这样一种具有隐居色彩的实景这个景致进行图画是有他的含义或者说有她们的意含在里面的,这里我就想结合他的身世以及他的经世之志来谈,大家都知道文徵明是祖上都是以文学起家,并且中过举做过官的人,也导致他从早年就有了经世之志,但是很不幸运的是自从他弘治八年,也就是1495年首次参加乡试开始,之后的1495、1498、1501、04、1510、1513、1516、1519和1522年,九次的科举不中使得文徵明的仕途之路非常得坎坷,也使得文徵明的这种经世之志遭到了很多的难以施展的这种抱负,但是他在54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机会为官,得到了一个翰林待诏之职,并且在北京渡过了他54岁-57岁这样的一种三年的生活。
可惜的是他在刚刚到京时就遇到了朝廷中的大礼仪之争,并且爆发了左顺门的这样一种紧张的君臣关系的这种事件,虽然文徵明并没有实际地参与到事件当中去,但是也使得他对北京的仕途之路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又与他因为并非科考入世而导致流言甚多。当然他的翰林待诏也是从九品的一个低等闲职,也并没有太多的晋升机会,于是文徵明在不满现状的这种情绪再得以展露。这幅是台北故宫所藏的文徵明作于1524年的《烟山春色图》,烟山本来是北京的西山,是画的是北京西山的这样一种纪游场景,但是他的题跋中却无不显现出文徵明对家乡的怀念,正如他所说的“作于家山风物写此记忆”,而且在题画诗中说“屋角疎花红自好。相看终不是江南。”还是一种非常浓厚的对故乡故题的一种怀念。
文徵明 《桃源问津图》
同样的在北京任职期间的文徵明还十分怀念他所游历过的石湖,这两首《怀石湖纪吴中之友诗》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浓厚的情绪。这种不断地这种仕途的打击,不断地仕途的这种打击使得文徵明在1526年10月弃官回乡,他在回家刚伊始就作了对石湖的诗作《石湖还家之喜》和更多的石湖诗,并且去游历石湖和图绘石湖。以此来不问世事,以翰墨自娱。
其实文徵明的这种坎坷的仕途经历和他这种不顺当的师徒的为官经历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看看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他的朋友圈竟是这样的人,包括我们可以看到蔡宇作为文徵明的好友并且是东庄十友之一,他也曾经比文徵明更不幸的是参加了十四次的乡试皆不中,最后以太学生的身份选入南京翰林院孔幕,做官三年也是辞官回乡。与文徵明同为东庄十友的忘年之交王宠也是参加了八次乡试不中,最后隐居于苏州的石湖。
文徵明的弟子同时也是家学良好的文人画家陆治也是在乡试不中之后隐居支硎山,并且在他所作的这幅桃源图中把自己所隐居的支硎山比作桃花源,认为说是坚守支硎不出,同样是把支硎山和桃源隐居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徵明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种诗意的共性,是一种科场诗意的共性,他们大多是试图非常诗意的\文人经历过不中的挫折,而且最后归于不得以的隐居,其实这种跟当时的选官制度以及有限的中榜比例有关系。文徵明在《上书》中曾经说过,说以千无百人之中,历三年之久才拔50人,也就是他大体估算了一下这样一种苏州文人中榜比例是1/30,并且说我们这样一生志士于仕途和科考,白守青山、技穷潦倒,退无营业,简直是非常令人可悲的一件事情。
文徵明 《枯木疏篁图轴》
于是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诗意的江南文人做何打算呢?他们借由阅读诗文特别是《陶渊明集》以及陶渊明诗人开始崇尚了一种隐居的生活。
文徵明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归隐之后回乡之后文徵明在晚年不断地图绘桃花源还有陶渊明的诗意来借此表达他的隐居之志。
当然这种隐居之志或者说对国家政治的无能为力,同样引发了对本土或者说本地文化的一种关注。正德元年《姑苏志》的编撰完成,同样有文徵明的参与修撰,他在里面非常自豪地称天下的人伦物产、文章、政业都必首吴。特别提到的是山川之秀以吴为盛,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自豪的山川景致引发了文徵明的一种纪游的情怀,同样也使得文徵明书画了这么多纪游的诗文书画。
文徵明在纪游之后,在书写之后又总结出一种对江南春色的模式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藏在台北故宫的一幅文徵明《江南春图》,他是里面绘制了,绘画了这样一种大片的鱼泽还有悠游的渔舟、渔人,以及山峦和茂盛的树木,其实是一种对江南春意的或者说对江南景色的一种总结和总括,也是他们心中的一种理想国的所在。所以说从纪游诗、纪游画到文徵明的自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境的转变是影响到他的游历探访和书画创作,分为两部分,他们文徵明的书画一方面是在游历过程中创作出这种山水纪游书画,另外一方面是讲这种实景融入到非现实题材的画作中去,比方说以虎山桥来融入桃花源,是以眼前的实景和心中的理想合二为一。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文徵明的这幅这首《暮春雨后与友人共登石湖、治平山》的这样一首诗文,他在里面表达的是晚烟十里归城路,不是桃源也自迷,实际上已经是把自身所处的江南或者说苏州景致跟心中所想的隐居桃源融为一体。也是他这种纪游山水书画的一种表达。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蔡春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