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164期】付阳华:明遗民的实景山水——涧上草堂图
2015-12-23 08:56:26 赵聪
主讲人介绍:
付阳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授课: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古代画论精读、中国古代绘画鉴藏等。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史中的风格流派、画家、作品、题材演变以及地域美术研究,绘画鉴藏与画论研究。近年来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之友》、《中国书画》、香港《新亚论丛》等,有著作《赵孟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明遗民画家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编著有《中国绘画经典(明清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北京美术史》(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明清两编主编、参与撰写《东方美术史》(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导语:
北京画院在展览“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期间,举办了同名研讨会,邀请了美术理论家从美术史的角度讨论明清实景山水,邀请了园林研究者阐释有关园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邀请了三位北京画院的山水画家,从实际的绘画技法上谈谈他们看过展览后的心得与体会。
付阳华:明遗民的实景山水——涧上草堂图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明遗民的实景山水——涧上草堂图”,跟大家刚才讲的不太一样,就是那个邱老师讲的是一幅画,然后各位其他老师可能讲的都是一种画或者一批画,但是我讲的是一幅画,但是这幅画却由于在几种题材特质之中所以我对它比较感兴趣,见于时间原因今天我从第五张PPT开始。就是这边主题,大家刚才讨论了纪游图,所以我也想从实景山水的题材特质方面谈一下清初的一位遗民画家的一个作品《涧上草堂图》。
这个遗民画家就是徐枋,可能有很多人对他不太熟悉,我之所以介绍他是因为我觉得他虽然不是一个顶级的画家,可能都称不上一流的画家,但是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民,而且他在当时的画家群体里面比较典型、比较有代表性,徐枋这个人,这是他的一个画像,他字昭法,号俟斋,他的书画现在传世的并不多,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记录在古代书画图目里边绘画只有25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仿宋元各大名家还有董其昌的作品。
在此要说的一下就是徐枋他在当时和巢鸣盛和沈眉生并称海内三大遗民,所以就是在遗民圈子里面他是影响非常大的,这幅画他的这个画像没有落款,也就是不知道绘画者是谁,但是在画面上有康熙两大名臣高士其和陈邦彦给他进行的题赞,比如在这里,这是我截取了这幅画中心一部分,这幅画是一个立轴上面还有天头,就是裔萼就提到遗民活得很悲惨,忍饥挨饿;夷齐就是伯夷和叔齐,就是把他比作最早的遗民伯夷和叔齐。
付阳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这是在南京博物院藏的一幅徐枋的作品叫《草庐图》,从里面我们可以大概看一下就是皴法比较细腻,整体来说就是笔墨很干净,很明净,他的绘画风格看似就是貌不惊人,但是这种情况其实很符合当时画史里边所记载的就是当时把南宗文人奉为正脉的这种画坛风气,所以很具有时代的就是一般文人的这种绘画的典型性,就是不太怎么绘画,但是就是他是一种文人画,又比较讲究正脉的传承,但是在临仿成风的清初画坛徐枋的绘画可以说并不十分突出,那么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徐枋的《涧上草堂图》。
先说一下涧上这个地方,徐枋他画《涧上草堂》是他居住的一个地方,首先说一下涧上这个地方对于徐枋是意义非常深远的,徐枋本来出身于一个世家,他的父亲叫徐汧,徐汧是明末的邵占氏,但是在1645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投水自尽,那么徐枋从24岁开始就居无定所,所以后来漂泊数处,依附数人,所以在这个徐枋的集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可以有这样的一条线索关于他的行踪在定居涧上草堂之前可以看到他在1644年粉湖,1645年在庐虚这两个地方离得比较近,是在太湖东南现在的吴江市。
那么1646年到1657年这十二年期间他在常州金树镇,在他父亲的墓旁边结了一个庐,名曰居玉堂,所以徐枋的集子就叫《居玉堂集》,那么到1659年他又到了邓尉山,很有可能他跟当时的一个好朋友杨补在一起,因为杨补是隐居在邓尉山的另外一个清初非常重要的明遗民,1660年在天池这些地方这两个地方在苏州的西北,1661年和62年他又跑到了无锡那里的,它就是现在的阳山,在太湖的正北,就是无锡的惠山区那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年的转徙漂泊给徐枋带来很多苦楚,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惨剧,比如说他的幼子被误诊导致死亡。比如他的长子是入赘到亲翁家的,比如说他父亲墓上的树都不能好好地保存,比如说他在吴区的故里被占领这样的一些很悲惨的事情,在这里不一一追述了。
徐枋 像
那么转徙了十八年之后呢,在1662年的时候他终于林居了涧上,这在他生命中可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所以他对涧上这个地方很依恋,从此以后他作画每每地在落款上面就署名为,就这个在款署里面就写上“作于涧上草堂”,并且他有好几方印章都是跟这个内容相关的。比如这个“上沙”,因为涧上是在上沙村,所以他有两方印章是上沙,至于上沙和涧上的关系,待会儿我会在他《涧上草堂图》里面出现,还有这个是涧上,这个长方形的是涧上草堂,这个正方形的是上沙涧上之家,这个人家,这个也是涧上草堂,这是能够找到的目前在他的传世的作品里面关于跟涧上有关的几个印章。
所以正由于词徐枋所画的《涧上草堂图》里面所含的意味可能除了作为遗民的一个家国之思以外可能还另具了一种托付生命的感觉,那么何以见得呢?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个《涧上草堂记略》里面记载《涧上草堂图》它是一个册页的形式,因为他在《记略》里面总是说《涧上草堂图册》,那么《涧上草堂图册》它是和徐枋的遗像比如这里写着“徐俟斋,这是他的号,徐俟斋先生的遗像”,这是洪亮吉撰写的。刚才说到就是《涧上草堂图》是和他的遗像还有遗嘱就是他写了几条遗嘱是托付身后知识的,比如说他唯一的孙子怎么办,他的儿子,还有他死后要处理的事情是他的遗嘱也记载在这个《涧上草堂记略》里面,还有就是这是《徐祠田界图》就是他的祠堂的地界,还有徐俟斋先生祠堂地址,就是里面关于就是他的祠堂到底在什么地方和周边的位置是一个什么关系,就画的比较清楚。还有一个是徐俟斋先生祠堂图,就是大致的有一个他的祠堂的概貌。
我们从《涧上草堂图》还有《记略续编》里面可以得出涧上草堂是在徐枋死后就被豪家所占领,要用来做墓地,但是多亏了徐枋的一个门人叫潘累,潘累把它赎回了,并且把涧上草堂的原址建成了徐枋先生祠,就是后来成为了祠堂,这个祠堂它的原址就是他的涧上草堂,并且潘累他就从徐枋死后他就一直守护他的第二代,也一直守护,一直到一百多年以后的嘉庆十四年潘累的曾孙叫潘小查继续他讲徐枋的遗像和遗嘱还有祠堂的地契交付给了他自己的一个学生叫徐达元,这个徐达元他又经过了募捐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五个月之后修葺一新。
徐枋 山水
注意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嘉庆十几年的时候,并且这个徐达元他请了当代的名贤题咏,把徐枋的传和徐枋的遗像、遗嘱、地契等一并刻为《涧上草堂记略》,而且在遗像、遗嘱册之后有25家诗,其中题诗者就包括后来的三松堂书画记的作者潘义骏,另外还有伊秉绶、林则徐等人。所以我们从此可以知道《涧上草堂图》其实在那个时候是被大家所见的,大家都能够看见,那么现在呢?那个涧上草堂它的地方应该就是在苏州的白马涧,据说现在还建了白马涧生态园,还有一个徐枋的塑像,大家可能注意一下就是这个塑像手捻胡须的样子,可能跟这个他这个遗像是有一定的图像的关联,但也有人说这是为了旅游做的假古董。
我们现在翻阅资料《涧上草堂图》是被著录到潘氏三松堂书画记和后来的陆心源的《蘘里馆过眼录》里边去了,刚才说到潘义骏就曾经题写过他的遗像册,题过诗,那么潘义骏很有可能就是在嘉庆年间徐达元修建徐氏祠堂时候见到了《涧上草堂图》所以他著录到了《三松堂书画记》里面,但是在潘义骏的著录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右边的这个他对《涧上草堂图》的记载非常非常的简略,他只谢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是徐俟斋仿,就是徐枋,自绘,就是自己绘制《涧上草堂图》,就是关于名字他只写了这么多,他甚至都没有写它的形制到底是轴还是册,所以我们都不知道,他就把《涧上草堂图》上的题跋给抄录下来了。
所以现在在这个PPT里面右边的部分就是潘义骏和陆心源著录的《涧上草堂图》的题跋,左边是我又在民国八年邮政书局出版的一套关于徐枋册页里面的一幅就是他12幅其中的一个册页叫“上沙”它上面的题跋,我对比了这两个题跋从这两个题跋可以看出来画掉的部分就是右边画掉的部分是著录的题跋比这个册页的题跋多出来的字,然后这个红色的字是介绍《涧上草堂》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题跋并不是直接介绍《涧上草堂》而是从上沙开始说起,开头就是写的上沙的位置,还有周边的环境,还有物产,比如他说地产茶,那么《蘘里馆过眼录》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他比刚才的三松堂的著录里面多了一些内容,他记录了这幅画的质地是卷本,记录了这幅画的尺寸是五尺一寸六分高,一尺五寸那么宽,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得知这幅画是一个大立轴而不是册,所以跟刚才所说的就是跟徐枋的遗嘱在一起的那个册应该不是一幅。
徐枋 《仿宋元山水册》
但是这是我最近刚找到的一幅画,就是我最近刚查到一幅画是武汉市文物商店收到了,但是在2010年的时候进入了武汉市博物馆,这个轴上题跋就是上面的这一大块题跋,正好和三松堂和蘘里馆记录的是一样的,大家可能觉得这幅画找到了,就是涧上草堂图轴,但是现在问题并不是终结了,而是开始了,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著录中的轴和遗嘱的那个册它是两个不同的形制是对不上的。所以根据那个描绘就是刚才根据那个描述《涧上草堂图》应该是一个册页,而且有二十多页,所以很难想象一个草堂图能够画二十多页,难道是把诸家的题诗都附在上面了吗?我也只是猜想。
忽然有一天我就翻阅到了徐枋的诗文,里面有一个《居玉堂几外诗》,就是我在这里列了三点,就是第一点就是《涧上草堂图》是我刚才所说的,刚才所说的跟遗像、遗嘱在一起的应该是一个册;第二点就是我翻阅的《居玉堂集》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西山胜景图记》,《西山胜景图记》记载了12个地方,其中有一图叫做上沙,它的题跋很短,反倒跟刚才我的那两个题跋对比里面是跟那个邮政书局印出来的那个题跋是一致的,是短版的题跋,而且从那个题跋里面可以看出来虽然从上沙开始说起,但其实主要说的是涧上,而且他里面说一涧潺潺,水舟屋下舷窗四起,常松环抱就是这样的一个景色,它的图记,就是那个短版的,然后又是一个就是……就是对徐枋这个人比较感兴趣我又查到在民国八年邮政书局印出来了“徐俟斋吴山名胜十二图”,然后这个就是徐俟斋吴山名胜十二图,现在这幅画在博物馆里应该没有,但是这幅画是在邮政书局印出来了刻录版之后所以现在在北海的那个就是国图的那个分馆里面可以看到,所以我就把他扫描下来了。
那么于是呢?这个徐枋《涧上草堂图》和《西山胜景图十二页》里面就是那个图记里面所记的那幅图还有吴山名胜十二图这三个点似乎有了重叠之势,那么我就在想徐枋为什么绘制西山胜景,但是大部分著录里面却记载徐枋是画的涧上草堂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刚才那个立轴还有现在这个册页中的一幅,如果把它放在《纪游图》、《家山图》、《书斋图》这样一个范畴里边来讨论的话可能就会比较有意思。
徐枋 《仿米友仁云山图》
这是刚才那个立轴中间的一部分,这个立轴它其实是一个拉长了上沙的景象,这个册页是比较集中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非常的相似,包括后面的远山,包括这个就是《涧上草堂》就是徐枋的那个院子,还有前面的松树,他的样子都是一样的,还有一涧潺潺而下。
还有包括这个旁边有一座桥,桥上有一个人走过来,这里也是,所以他们两个是很接近的,所以这个册和这个轴到底谁在前,谁在后,我还没有具体去考证,所以这个我在接下来我会再去研究一下。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徐枋作为一个遗民他久居山中,他说三十年来吸引空山,杜门守死,他对吴县周边的景物了如指掌,他所画的居图跟吴县风景图其实比他所画的那些模仿元四家的山水图显得更具特色,而且他从小生活在吴门,他非常津津乐道地就是明四家,特别是沈周,徐枋经常临摹沈周的作品,他就提到在他的集子里面他提到临访沈周的《姑苏台》、《桃花坞》、《常州院》等吴地胜景,所以徐枋跟沈周同为吴人,同画吴景,所以他肯定在题材上对他有很多的启发,也可以说徐枋是从吴门画家上溯元四家的。
那么徐枋对于吴门画家的追随还不仅是在这个绘画技法上,还有就是他对隐居生活的这种认同,我找到了徐枋的两首诗,其中有一个相同的句子就是非常引人注意,他说:“自写吴儿同木石”这个是“自是吴儿同木石”,这里头提到了吴儿,可能前一个提到的是沈周,那么后一个是他的病中放歌,他作为一个遗民其实是对自己的一个称呼,那么他称自己为吴儿,而且在诗当中是屡次地提到吴儿,那么从徐枋的很多文章来看,就是徐枋是经常图绘他所居的山景的。
沈周 画
比如说他画过《登巍山实景册》,比如他在一篇文章里面写过《甲寅重九登高记》里面他就写他曾经携友共登灵岩的支山并且为这个朋友图画了这个灵岩的美景,所以在徐枋这里所谓的纪游和家山图是混合在一起的。那么总体来看《涧上草堂图》从这个图,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画的是书斋山水,其实就是画的他的涧上这个书斋,但是他又作为西山胜景纪游的一部分,因为他是十二幅里面的第一幅就是以他的家为起点,那他后面还有天池就是有十二个景都是他的附近的,就像刚才杜老师说的有远游和近游,就是王世贞改变了从近游变成了远游,徐枋他作为遗民他就是不出去,所以他往往画的就是身边的一些这个纪游的近游。
而且呢,徐枋这张画非常符合当时流行的一种形式,就是纪游图的形式到清初的时候有一个很典型的样貌,就是以册页,册页上面有大量的文字,也就是说从文字和绘画两方面,两条线索来解释他这个游,可能是有一种情感的抒发。
如果从画家的身份来看,就是他又是对吴地的还有对涧上的一种情怀的写照,也就是说这对他应该是一个家山图,所以到这里这就是我通过这一幅图的一些论证对遗民画家的纪游图、家山图和书斋山水图三合一的这样一个个案分析,当然我觉得中间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明白,比如这个册和轴到底孰先孰后,是不是先有了册,它是一个纪游的性质,后来他觉得这个对他比较有意义然后把它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立轴?三松堂和那个陆新元的过眼录是不是记载的就是那幅轴呢?而且现在藏在武汉博物馆的是不是真正的就是徐枋的那一幅画呢?因为我没有见过原图所以还不敢保障就是徐枋的《涧上草堂图轴》。
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周晓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