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邵大箴:进入化境的艺术创造——读邵声朗的山水画

2015-12-25 13:35:22 邵大箴

  导语:2015年12月27至2016年1月3日,“文脉丹青”邵声朗师生作品展将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以下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为邵声朗撰写的文章。

“文脉丹青——邵声朗师生作品展”海报

  邵声朗先生是一位诚实、勤勉、智慧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尽其一生精力,献身艺术,探索国画奥秘,创作颇丰,成就斐然。他自幼爱好美术,从一名业余美术工作者锻炼成一位报刋的美术编辑,又于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绘画名师的教诲,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训,不断磨练自己的绘画“内功”和“外功”。所谓内功,即人文修养,读书、练字、陶冶情操和体悟艺术原理:所谓外功,则是熟练绘画技法、形式技巧。在他学习和踏入工作岗位到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期间,我国的艺术还没有摆脱过分政治化的倾向,也面临艺术普及大众的任务。邵声朗以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大众美术创作,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和一些风俗、情节性的国画创作,受到业界和观众好评。像当时许多同行一样,他在普及美术工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滋养,用今天的话来说“接了地气”,熟悉了普通人民的审美趣味,巩固和提高了绘画造型能力。在此基础上,他根据自己的艺术志向和爱好,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大众新的审美需求,专攻山水画,“希望能在这个空间比较大的画种中,在传统和现代派的夹缝中,不迷信,不排斥,纵横中外,吐纳古今,立足中华,面向生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事实证明,他尽心尽力了,在描绘祖国大山大水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创新拓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邵声朗 《飞彩》1993年  68×68cm

  由于有全面的绘画造型基础,邵声朗不同于从纯粹文人画传统中走出来的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兼有西画的块面结构造型和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简单地说,他走的是李可染所提倡的“中西合壁”的创作道路。他的这一选择,一方面与他学院中受到的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他在熟悉了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之后的自觉追求。他尊重和热爱文人画传统,并孜孜不倦地从中吸收营养。他同时意识到,清代中期之后文人画过分注重仿效古人笔墨,忽视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资源和忽视写生,缺乏创新追求,缺乏新意。不过,在践行自己审美理想的过程中,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中期兴起的“85新潮”及其对传统形态中国画的冲击,大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绘画之势,这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但是经过冷静观察和认真思考,他终于以智者和勇者的姿态对待新潮美术的挑战。他不赞同弄潮儿们的激进思想,却也从他们的某些主张中得到一些启发。假如说,85新潮前,他心目中的中西融合或中西合壁主张主要是吸收西方写实绘画的写生观念和借鉴其造形、色彩,那么青年人大胆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尝试,驱使他产生新的念头:何尝不可借鉴现代派绘画的一些经验,用来强化传统山水画语言的表现力。前面我们引用他说的“在传统和现代派的夹缝中,不迷信,不排斥,纵横中外,吐纳古今,立足中华,面向生活……”一段话,就是他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确定的策略。他的这种积极的“中庸”态度,决定了他尔后接续传统、努力创新的艺术路程。接续传统,就是承继传统山水的人文思想和技巧,传达客观自然的力和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努力创新,就是不走前人和他人的道路,不嚼别人的馍,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和尝试新的、探索性技巧写自己对自然山水的亲功感受。

邵声朗《人行苍翠中》 2007年夏  136X68cm

  说到山水画的绘画语言,最重要的是笔墨。在笔墨问题上,邵声朗既尊重前人的经验积累和形成的规矩、法则,又不盲目迷信古人。从他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创作的山水画看,他花了很大精力体晤传统笔墨之奥妙,同时探索如何把西画块面造型融合在笔墨语言之中。他学习和研究了李可染的写生法和笔法墨法,可是没有模仿老师的章法和图式,而用老师提倡的“所贵者胆,所要者魂”激励自己。他以三峡和鄂西作为写生和创作基地,以家乡江汉平原的自然景色为自己的艺术资源储备,创作了不少有气势、有情趣的山水画,如《鄂西秋艳》(1978年)《霜林艳》、《暮韵图》(均为1984年作)、《苍翠图》(1985年)等。他说自己的山水画是“开门见山,山有丘壑”。开门见山,山在眼前,有崇高、雄伟、险峻之势;山有丘壑,是说呈现山石组合构成的丰富造型和微妙的肌理变化。这是他对古人所说画远瞻取其势、近观取其质思想的体会。运用笔墨与色彩混合、交融,写客观之山水,更写他胸中丘壑,寄托对祖国山河之深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是邵声朗一生孜孜以求的。数十年来目标如一,只是手法不断有新的探索、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他时而用浓墨重彩,如《人行苍翠中》、《暮色图》(1979年)等;时而淡墨轻彩,如《山村四月》(1999)、《春雾鸟啼山》(1997年)等。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兼用,各有侧重。在构图上,邵声朗善于从平凡的山水中提炼奇境、险境,《水从天上来》(2008年)中瀑布之描写,《残云收夏雨》(1997年)之非同一般的图景,都看出作者构思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运。在处理墨与鲜丽色彩结合上和在借鉴西画构成法上,邵声朗有特别的追求,他走在同时代山水画家的前面,探索绘画语言的现代感。形式语言简练、单纯中见丰富和含蓄,意象造境又有抽象意味,具有前卫性而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的写意特色。邵声朗敢于用浓重艳丽色彩,与墨或形成协调、和谐,或造成反差、对比……在他笔下,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充足的理由,似是天然造成,又是他的主观创造,是来自客观自然的启示和他心灵梦幻的结合,是他的胸怀、人格、视野、学养之自然流露。这是邵声朗的大手笔,显示出他大艺术家的气度,是他山水画艺术已入化境的标志。

邵声朗《石谷秋艳图》 2008年  68X136cm

  进入21世纪,处于晚年的邵声朗老而弥坚,绘画手法更为随意、自由而又不逾矩。读他的《山光物态弄春晖》、《霜叶红于二月花》(2001年)、《铁壁激流》(2002年)、《青山行不尽》(2009年),我们不能不为他在艺术探索上永不止步的勇气所赞佩,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全身心献身绘画事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理想的艺术家。

 邵声朗《霜叶红于二月花》2001年 179x95cm

  邵声朗的绘画创造和美术教育业绩不仅对湖北的中国画艺术产生很大影响,也在全国享有声誉。他的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美术展览奖励,曾在北京举办过两次山水画展,得到包括他的老师和同学在内的首都美术界的高度评价,笔者也从中获得教益。

邵声朗《意象清江图》2011年  366×144cm

  相信邵声朗先生山水艺术的探索历程和成果,将在现代中国绘画史册上留下应有的记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