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尤洋:数字化为美术馆带来了什么?

2015-12-26 09:00:14 尤洋

  数字化是一股不可逆也似乎不用质疑的时代潮流,正在汹涌地影响着全球艺术机构的传播策略。作为公共机构的美术馆如何评估自身的工作成果?抛开无法被量化的学术质量、对本地文化程度的潜移默化影响不谈,对于今天的大多数美术馆而言,观众流量往往是核心指标之一。这个指标不仅对赞助人或投资方简洁有力,在美术馆管理层内部系统也往往成为资源分配和决策导向的判断准则。

  因此,美术馆的传播策略着力于覆盖更为广泛的潜在观众群体和提高参观体验就词正理直了。近十年来,媒介渠道随着技术革新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动态环境,全球范围的美术馆已经意识到,与其依赖于逐渐江河日下的传统媒体渠道,不如调整资源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数字化社交媒体渠道。以我所任职的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为例,自2011年起系统发展社交媒体,至2013年当常规在线受众人数逾百万时,我们重新规划了对机构自身的媒体属性定位:发布信息的宣传功效主要依靠自媒体实现,同时公关部门的日常媒体对接工作调整为配合有良好写作能力的记者,鼓励记者以自身知识结构、兴趣角度阐述美术馆艺术项目,进阶完善项目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同时,账号订阅数量和资讯阅读数量相比传统刊物测算的传阅覆盖数量更具备说服力和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自媒体作为彼时的新式传播渠道,亦可大胆尝试不同的内容策略,最终达到优化宣传资源配置。这个过程中成本和风险控制的优势,与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在美术馆里消磨时光,已经和追逐新款苹果手机、森林公园跑步、穿本地独立设计品牌一道成为在社会舆论中被鼓励性的,布尔乔亚式的中产生活方式标识。这些标识的传播渠道也依赖于社交媒体的兴起,以至于深刻映射到相关商业产品链的营销方式。通过观察一位理想化的消费者一天的朋友圈,你可以从图片信息中透露的背景场所、服饰、行为来判断其消费力和社会身份属性,可以相信这些信息在不远的将来会被数据化,上传到云端,为提供生活产品的厂家提供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指导。在这个判断过程中,或者营销定位过程中,文化倾向判断是多余或者影响消费效率的。这是因为今天的消费品牌已经足够自信到可以任意塑造理想化的消费者吗?还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公民文化正在彰显后工业时代中文明的深层危机?

  如果是后者,则更需要美术馆去思考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以营销作为通道最终传递文化意识。美术馆需要观众流量,而观众也需要美术馆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新款道具。这一供需关系使得双方不谋而合,于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明星化艺术家的展览在观众自发再度传播的煽动下迎来数十万记的参观流量,也看到美术馆不断邀请观众分享观展心得、参与在线互动项目等等,这些都似乎在形成新的营销方法论。美术馆具备公共性,亦具备研究新式社会关系的文化责任。那么美术馆除了把展览放到网络上呈现和鼓励观众自拍以外,还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做什么?

  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使得美术馆的专业研究策划人员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去重新组织问题,呈现更为微观和理论化的社会关系。如岳鸿飞(Robin Peckham)和凯伦·阿契(Karen Archey)策划的“后网络艺术”展览,系统探讨了网络对于品牌美学、语言、身体的影响以后艺术创作者对其的回应。这一命题虽然十年前早已提出,但直至今日在艺术系统内部依然有着相当的探讨空间。

  数字互联网技术亦可帮助同行了解资讯、打破信息垄断,加速专业人才领域的革故鼎新从而缓解系统性的知识老化。这些如谷歌艺术计划之类的新式数字媒体甚至为实现巡展联盟、更多馆际交流提供了平台。囊中羞涩又志向广大的机构也不妨关注谷歌艺术计划即将在亚洲发布的“对话”栏目,当网络视频对话技术条件成熟时,美术馆不必再为德高望重的前辈批评家支付洲际旅行商务舱费用;对话马拉松也终将摆脱物理和身体的限制;而美术馆内部的纪念品、儿童工作坊、会籍、音乐会门票甚至一杯咖啡亦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营销。

  虽然美术馆从业人员多少会警惕数字媒体上传播策略的娱乐化倾向,但在一个平行的世界上,我们依然略有不甘地看到今天主导城市文化生活的依然是那些被扁平化的产品。比如撰写此文之际,全球龙头美术馆MoMA的一张派对图片刚刚收获了8,325个赞,而10分钟后今年要退休的娱乐明星Ozzy Osbourne发布的一张自拍得到的赞是25,436个。运用新式技术手段,美术馆不得不怀着警觉之心介入到大众流行文化系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更希望传递自身理念到更为广泛的人群。这就像今天当代艺术的表征一样:“如果你的创作是希望反思商业系统对人的奴役,那么首先就要深深介入进这个系统,你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世界。”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尤洋专栏]

  尤洋简介:

  艺术活动策划人,多家艺术和音乐杂志专栏作者。曾任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CIGE(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TimeOut北京》杂志市场总监和非盈利艺术机构满瑞斋(MaryInn)的创始人及活动策划人。自2006年起加入艺术行业后长期关注新锐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的发展,并策划一系列活动呈现新一代创意产业人士的创作状态,曾多次代表中国艺术产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现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