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首届亚双展系列专访一】罗一平: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

2015-12-28 00:40:56 未知

  导言:“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12月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成为广东本年艺术界盛事。本次展览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筹备,最终确定了由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展人,以及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组成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团队,展出来自20个国家的47位/组艺术家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的50余件作品。展览 “以亚洲的区域概念进行展览呈现,以亚洲的知域概念进行学理探讨”,呈现以中国为主导的、多样化并存的“亚洲时间”,力图引起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时间”的反思,实现亚洲话语权的寻找和自我身份的确认。在展览进行的同时,雅昌艺术网专访了原广东美术馆馆长兼亚双展总策展人罗一平,展开了关于首届亚洲双年展的深入对话。

罗一平为媒体进行导览

罗一平在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上致辞

  强调亚洲意识及亚洲的话语权

  雅昌艺术网: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

  罗一平:“亚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时空概念。随着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亚洲经济的崛起、艺术生态的开放,亚洲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前台,亚洲艺术也成为亚洲问题与亚洲意识的重要表征,与此同时,亚洲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亦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亚洲”作为一个概念,在18世纪或是更早期的时候,是欧美人在讨论远东地区时的地理名字,是被命名的“亚洲”。

  尽管近代以来整个亚洲国家都在意图为亚洲文化、民族独立,乃至亚洲艺术在世界上的独立不懈努力,但在文化意义分享的过程中,话语的差异使得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亚洲为代表的东方长期以来发展并不平衡,亚洲本土意识普遍缺乏。目前欧美国家正主导着艺术双/三年展机制的话语权,国际诸多大型艺术展如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亚洲韩国的光州双年展等都是这种话语权的产物,均以西方艺术观念为中心,以与西方艺术接轨为标准。

  为突破当代艺术双/三年展机制的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亚洲意识,策展团队共同指出,首届亚洲双年展的主题的“亚洲时间”,它真实呈现了本次亚双展对于东西方内在冲突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基本判断:一是西方的、全球视角的“世界时间”,二是与之相对的,以中国为主导的,多样化并存的亚洲时间。其中所蕴含的东西矛盾或许带来了一种必需的竞争性刺激,而也正是在融合与碰撞、区域与全球、传统与当代、个体与国家的博弈中,亚洲艺术和中国话语才能展开自身的塑造路径,并由此重塑当今亚洲对时间的发现与感知。一方面在中外比较的视野中,展现亚洲视觉艺术多元化的结构,丰富的艺术表征及其在亚洲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另一方面突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自主出场和价值重塑。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在“区域”的亚洲上做出“知域”的亚洲

  雅昌艺术网:您提出“用一个亚洲视野去校准世界时间”这样一个论点,能否先阐释一下您对于“亚洲视野”的理解?

  罗一平:亚洲自己的视野是什么?2014年的第一次策展人会议上,我们请了13个国家的欧美的策展人来谈你们认为的亚洲,他们的亚洲是很清晰的,亚洲客观存在,就是世界版图中的亚洲,但是我们马上觉得这是欧美人视野下的亚洲。那么亚洲人自己认同的亚洲在哪里?我们要做亚双展是以欧美的视野来做亚双展,还是以我们亚洲自己的视野来做亚双展?

  第二次会议我们就邀请了亚洲的十多个国家的策展人和馆长来谈,绝大部分认为我们不能够做被欧美命名的“亚洲”,我们要以我们亚洲各国自己的国情主张、文化主张、情感主张来呈现我们亚洲自己的丰富性、多元性,但这里又出来一个问题,所有的亚洲国家都不关注亚洲,他们都不关注对方之间文化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经济,他们不会以亚洲人跟西方人来对接。亚洲人普遍缺乏一种亚洲的意识,缺乏一种亚洲自身审视自己的视野,这就使我们提出要用亚洲自主出场的一种视野来策划亚洲双年展,这是我们提出了“亚洲视野”。

  2014年我们开了四次会议,呈现了有两个亚洲,一个是知域的亚洲,也就是说在亚洲各国的自己的思想、文化、意识、宗教、政治所积淀成的惯有的他们对亚洲的认识,这个叫做知域的亚洲;还有一个是我们不能够不认同现有的被西方命名的亚洲。那么作为首届亚洲双年展的“亚洲”,是20世纪以来的地图划分清晰的亚洲?还是文化视野中的曾被理解为多样的文化与各自独立的多个政治体叠加的亚洲?

  无疑,亚洲作为“区域”,是展示社会行动范围的空间概念,但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事实是,作为“知域”的亚洲,也在自身的空间表现出独特的形态,蕴涵着丰富的多样性。如果再将作为现实的亚洲和作为思想的亚洲的所谓二分法纳入同一范畴,就会发现,“区域”和“知域”的重合与背离,不仅开启了亚洲意识的新视野,而且成为亚洲意识与“亚洲时间”链接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成为我在策划首届亚洲双年展,反思亚洲问题时的方法论。我们不能够说我们重新来划一个版图亚洲。我们要在西方已经命名的亚洲的版图上做我们知域的亚洲。区域的亚洲集中在展览呈现,而知域的亚洲集中在学理探讨。

余旭鸿(中国)《尘与土》 装置、绘画、综合媒材 空间可变 2015 年

张小涛(中国) 《三千世界》 06′48″ 影像 2014年

  雅昌艺术网:如何以亚洲视野重新校准现存的“世界时间”基准?

  罗一平:亚洲视野明确地确定了我们要用亚洲视野看待世界,这里存在着自身的一个时间观念。亚洲的时间观念,我们从农耕时代走来,都习惯于很慢很长的时间,其实中国、印度、印尼、越南、日本,应该说在18世纪以前我们整个的基本作息方式、实践模式是接近的,文化上虽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时间模式是接近的,都是一个慢节奏的时间。而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西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界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中,在近百年来亚洲各国在调教自己的时间和西方时间的对接的时候,特别在这一百年来西方在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怎样地再回过来影响着西方。

  四小龙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印度的改革、“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稳步的发展,这都是西方时间开始跟东方的时间,跟亚洲的时间,在原来强错位中产生对接。他们也在校准,跟我们的时间对接,而我们恰恰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治制度,我们的国家制度的理念在校对着西方。当我们采取一系列的主导行为时,实际上是在用我们的主体性来点燃亚洲的主体性,所以这就是亚洲视野怎样地校准世界时间。实际上近百年来我们已经在用这么一个时间,用我们亚洲的崛起,在校准西方的时间,在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西方的文化形态。我们这个展览要呈现亚洲千年走过的路程,我们跟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对接。

  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希望能引起对现今“世界时间”的反思,其目的并不在于以另一种时间形式取而代之,而是要破除以自我中心、排他和扩张的逻辑。因此,展览主要着重于本土视野对亚洲时间的理解,最终目的则是以亚洲视野重新校准现存的“世界时间”基准。

安雅 · 佐罗德(Anya ZHOLUD)(俄罗斯)《基本幸福空间计划》 尺寸可变 装置 2007年

乔布·科里唯京(Job Koelewijin)(荷兰)《释放 1》 140cm×200cm×30cm 装置 2006-2009年

  首届亚双展特色——创造性与学理性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此次的首届亚双展与其他的三\双年展有什么不同之处?

  罗一平:我想这个展览是跟其他的三年展和双年展一个很不同的是,一般的三年展、双年展是选定了一个主题后,就挑选艺术家,展览以艺术家为主。至于艺术家选择的艺术题材,艺术作品跟展览主题有无关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出的时候,这个舞台上来了哪些人。这次的展览不仅是要求舞台中来了哪些人,你的台词,你的表演要跟我的中心是配合的,你是为我们这场戏在演的,这是首届亚双展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以后,不见得在其他的展览的主题中能够去串场,也不见得在其他展览中的作品可以在这个展览中串场。

  这次展览也有其他展览所展过的作品,但我们会让艺术家根据展览的现场,根据展览的理念进行二度创造。所以,这次亚双展基本上做到了原创性,尽管有改造性,但是改造也是以首届亚双展的原生点出发的。首届亚双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理性,重点在于强调,在被命名的亚洲这样的大语境下,亚洲如何通过当代艺术呈现它的自主性,所以我们有一个亚洲时间,引导亚洲当代艺术的自主出场,我有这么一个小标题。

  2013年我们开了一个全球性的亚洲策展人会议,由亚洲策展人会议以广州共识的名义来认同,来让我们代表亚洲做展览,所以这个展览亚双展它不完全是中国的亚双展,它也不完全是广东美术馆的亚双展,它是亚洲的亚双展,以后的第二届、第三届甚至是第十届亚双展的举办地点也许是亚洲其他美术馆,形成一种拓展的宽度;也有可能亚双展会成为广东美术馆的常设项目,串联起它的历史连贯性。这是一个未知数,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悬念,跟广三展,跟其他的包括威尼斯双年展,这些固定的双年展不同,因为它是定在这个地方的,我们还有一个未知数,所以还有一种时间的绵延。

北斗星小组(中国) 《世界工厂》 06′48″ 装置和影像 2015年

原弓(中国) 《周公土收藏计划·痕迹》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广东美术馆将向国际美术馆转型?

  雅昌艺术网:广东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之一,您对其日后的发展有什么寄望?

  罗一平:通常我们讲三大馆,即北上广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在这几个馆里边广东美术馆处在一个开放的前沿。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外贸口岸,也是200多年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首接站。这个曾一度成为清朝中国唯一对外开放港口的城市,拥有相互重叠的多重历史记忆与历史感觉。独特的百越文化底蕴和海洋文化特征,加上与中原文化、海外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使广州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成为亚洲气质的重要代表。广州的发展历史中便带有国际性,具备包容性,生长于岭南艺术生态群落中的广东美术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急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代语境中,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从本土联想到了亚洲。

  为了检验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广东美术馆成功在2013年举办了国际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为首届亚洲双年展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和资源。这是广东美术馆针对亚洲艺术,面向世界在高层次场合发出的号召性声音,是自身对全球焦点的思考与回应;也体现了广东美术馆从本土向国际转型的学术思路。在2015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广东美术馆首次使亚洲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相重合,展览作品将呈现亚洲文化、贸易、政治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广东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希望通过亚洲双年展代表国家来主导亚洲视觉艺术的话语权,希望在全国战略一盘棋下,在视觉文化中有所作为,以亚洲双年展为契机,全面转型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欧宝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