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180期】秦大树:陶瓷考古的内涵与外延
2015-12-31 08:20:04 赵玉玲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陶瓷考古。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下),历史时期考古(下),宋元明考古等本科生课程,宋元明考古研究,宋元明考古研究专题,中国陶瓷史研究等研究生课程。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语:
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要了解陶瓷发展史,陶瓷的考古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陶瓷考古不仅要鉴别陶瓷的真伪,还要判断陶瓷的年代,要通过对陶瓷的器形、纹饰、窑口等考察,研究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技术,从而反应出当时的等级制度、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邀请,为2013级“艺术品鉴赏与市场 收藏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系统讲授了《中国陶瓷考古简介》和《宋代磁州窑、河南钧窑及杭州南宋官窑考古发掘》这两门重要课程。
课程名称:《中国陶瓷考古简介》
第2节:陶瓷考古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个问题是陶瓷考古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选择了这么几个方向。首先陶瓷考古的研究对象,第一是陶瓷考古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陶瓷器物本身,包括对器物的造型。其实就是把刚才的概念给延伸了、扩大了,包括对器物造型的特点、装饰技法、纹饰和款识。造型就是它的形状,装饰器物上的这种。装饰技法是采用什么办法,是划花、刻花还是印花,划花就是拿一个棍划出花纹来。另外纹饰就是它的纹样,还有款识,胎釉特征、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等全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样的古陶瓷研究其实它也涉及到这些,但是它可能对制作工艺这些方面关注得不太多,同时第二点还包括了制作陶瓷器时候使用的工具,比如在成型阶段的作坊具,就是你加工好原料以后在作坊里边把它拉坯成器物或者是磨制成器物,这是作坊具。包括成型、装饰、施釉这些工序都是在作坊里边形成的,烧成阶段的窑具,获取和加工原料阶段的采冶工具这个也有。
陶瓷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工具,比如车、船这些都属于陶瓷考古的研究对象。这个是现在在河北曲阳仿造瓷器的有一个国家级大师叫陈文忠,他给我们表演的时候拍的他的工具。大家知道定窑的那个滑花有很多双线的滑花,不明白为什么而且这个双线很均匀,基础上平行的。那么后来发现它把这个头上多弄了一个齿这其实是它的发明,不知道古代是不是这样,反正它最后做出来就能有这个样。
但是它的问题是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双线,所以你看那个纹饰上的双线很多的时候那就可能是新的,古代没有那么多,它可能一个花瓣上只有一个地方有双线,它现在两边都有双线。这是光具,这个是窑具,装窑的时候大家知道两件器物如果都施了釉以后把它放在一起烧,釉和釉就粘连在一起了就打不开了,所以中间要用这么一个东西间隔开。这个东西是拿瓷土做的,这样的东西在窑址里边特别特别多,为什么呢?这样的东西是用瓷土做的,就是在烧成的时候,它和瓷器一块有一个收缩率,这个收缩率在85%,原来你做一个十公分的碗,等烧成了就变化了8.5公分的口径了,就是它会收缩。那如果说你拿一个已经烧成了的器物来间隔它,就把那个碗给把扒坏了、就能扒裂了,因为它在收缩它不收缩,所以必须拿一个生的跟器物收缩率完全一样的东西来间隔,只不过它中间不施釉,这个平的面放碗底,这个尖的面着往里边,然后烧成了以后这个尖头这个地方是和碗粘在一起的,但是你轻轻一打它就给打掉了,但是在碗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置顶痕,一个疤痕。
这是间隔距离一定要用瓷土。然后匣钵,匣钵是器物的外包装,因为在烧成的时候特别是以煤为燃料的烧成,包括柴为燃料的时候,那个炉腔里边有大量的烟、粉尘,就比如说那个柴灰会充斥在这个空气里边,然后你施的釉不管是白釉也好还是别的好,这个灰就是硅,就是硅类的东西,所以它落在器物上就和釉熔融了,就不是一个匀净的白釉或者青釉了,如果是白釉上就会有一块黄绿色的,如果是粉尘,如果是煤的话,大量的粉尘在窑炉里边就会有很多沙子落在上面,你会看到有一些残次品就有落沙或者叫火刺。
那么放一个匣钵就把这个器物完全隔绝开了,但是匣钵是用比较粗的陶瓷燃料,就是窑工们管这个叫龙葵,就是用龙葵土就是耐火材料来烧成,它要先烧成,先烧成了以后可以连续使用六次左右然后它就坏了,所以这个是可以多次使用的,匣钵在窑址里边数量比垫柄要少多了。这种叫就是从宋代开始生产一些特别薄的器物,比如河北定窑生产的定窑白瓷和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都非常薄,非常薄它烧成的时候特别容易变形,因为大家知道这个瓷器在烧成的阶段它有一个熔融态,就是这一个泥坯烧烧烧,烧得熔融态了以后它的胎体就玻璃化了,就烧节了,就不是原来那些酥脆的了或者一掰就碎了。那在这个熔融的一瞬间,这个瓷器的强度是非常弱的就像果冻一样。
过去磁州窑有一个大师叫刘立忠他跟我说,过去说彭城烧大缸,这个烧大缸的那个窑像三层楼那么高,然后缸都是口对口。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北京的,过去北京城里的人家家都有一口水缸,从井里边挑了水放在家里边然后洗脸什么做饭都用这个。口对口,点对点,一个柱上面能装20几个大缸这么厚的胎,他说在熔融态的一刻如果从顶上掉一个铜钱下来它可以击穿所有的这些缸,就是说在熔融的这一刻,它是非常没有强度的,然后就得赶快撤火这瓷器就烧成了。那么在熔融态的时候如果你手拉坯的时候,你力量稍微不匀一点,比如这边厚一点这边薄一点那厚的就下来了,就沉下来了,薄的还站着,这样口就不圆了就是我们说的瓢了。
那怎么办呢?就拿口放在这个器物的内壁来烧,这样就保证了它不会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负烧方法,就是扣着烧。而且这个窑具是支撑着器物的口部的,所以现在定窑的鉴定也很重要,比如说这个你一看已经出现的满口,这个就是北宋中期以后才出现的,后来北方地区的很多窑,磁州窑都采用了这个负烧方法。南方的景德镇窑包括福建地区的一些窑也都采用了负烧的方法,这是负烧的工具,所以这样的东西也必须拿瓷土做,就是它也同样跟着器物收缩。所以现在定窑遗址满都是这种支圈,支圈是最多,因为它只能使用一次。然后这个是定窑用的大匣钵,在支圈放好了以后再把它放在大匣钵里头烧,所以温度要烧透这两层包装,所以应该是煤为燃料以后才出现的这个负烧方法,这也是支圈最低下的支圈座、环形支圈、漏斗型匣钵、桶形匣钵,这些都是窑具这是我们关注的。
金代的时候很大的匣钵,然后装很多件器物在里边。这个原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器物变形,渗碳薄胎器物,但后来在实践当中发现用负烧方法生产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景德镇陶瓷考古所的刘星原先生,他研究认为可以提高,就同样一个窑里边用负烧方法,因为支圈很薄很小,用支圈方法可以提出3.6倍的产量,就是多装3.6倍的器物。那么定窑的陈文层认为可以增加10倍,我觉得他是有点过,我比较赞成刘星原先生的这个,那么当时瓷器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不仅大量外销而且民间有广泛的需求,所以这样的技术出现对于满足当时人们的严建国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这些是模具,如果使用支圈的话都是这么大的支圈,然后每个支圈就是这种环形支圈一个一个,我看后边有,你看这样环形支圈立起来,然后每个支圈上放一个器物,所以它比较大一样才能成为一个柱。那你拉坯的时候就有很准确的要求,你如果拉小了它掉下去了,拉太大了割不进去,所以就用这个模子,就是这样碗型的模子来做。先把器物拉一个大体的形状,然后搁在这个模子上面拍拍拍拍,拍到这样口径就一样了,拍的过程中花纹就印上去了,所以这些印花的模具,它其实也是一类成型的工具。非常有意思,景德镇的窑工管这道工序叫拍死人头,所以你到景德镇你说我想看盘拍死人头,人说这人挺专业的。它有很多这种很专业的,比如像北方的窑工管大匣钵叫龙葵,南方它把加彩的这道工序叫画红,所以管这个专门画红的这道工序的工匠叫红点佬,就是江西的老表的那个都叫红点佬这些。这道工序叫拍死人头。
这是定窑窑址出的这么多的支圈,其实一个一个的小山包上大部分都是这些支圈的碎片,前些年打击盗窑址,一个完整的支圈一件三级文物就可以判刑。所以当时好多人家里边搜出这个了就都被处罚了,其实我们发掘的时候多多啊,你看。我们的发掘比起盗窑址的人来说差太多了,我们2009年我们学校去了14个博士生、硕士生加上两个老师,然后河北省文研所还派了四五个人,就将近20个人一个团队,从9月份一直挖到第二年的二月份,二月初,发掘了不到八百平方米,现在盗窑址的人,现在都上钩机,这景德镇那边的窑址他开着一个挖掘机上去钩两下,把好东西拿走了窑址也破坏了,实际上我们觉得非常的既愤怒又觉得非常的可惜。这是第二部分,第三是在瓷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遗迹,比如像彩冶和加工原料的矿坑、水碓、碾槽,碾槽是碾压原料用的。
然后,过去北方地区的瓷土不是特别的硬,叫半软质粘土岩,所以北方在白垩纪的形成的大煤的夹层顶板、底板这种叫大青土、二青土,它取出来以后你手使劲一捏都可以捏碎,所以它是放在一个大池子里头放上水,然后拿那个铁的铁棍的那种把,小毛驴拉着转就把它把碎了一些,然后把这一池子混水放出来,放在第一个池子里边然后它迅速地沉淀,就把那粗的沉下来了,这水还是浑着的,再放到第二个池里边次粗的沉淀下来,再放到第三个池子再粗的,到第四个池子沉下来的就是特别细的土,这就可以做瓷器了,做高级的,那粗的可以做大缸大件的器物,所以这个叫沉泥池,通常是三四个一组这样一步一步来加工原料的过程,还有瓷器成型时候的作坊,作坊内的陶车,就是我们说的叫辘轳坑,堆放原料的陈腐场所,就是这个原料把它和好泥以后要放在那儿至少三个月或者半年,这样它的可塑性就很强,可以做出特别薄的器物,还有盛放原料的大型用具和晾胚场这些,瓷器烧成的时候使用的窑炉和燃料,瓷器储存时候的库房,废弃物的处理这很重要,一会儿我给大家放照片,以及与陶瓷器烧成相关的宗教遗迹和生活遗迹。
这个是龙泉窑,龙泉窑的一个最重要的窑区是大窑窑区,大窑窑区过了这个山口以后有一个山沟就叫,这个地方就是,隔不远就有这么一个东西,这是干嘛的?拦起一个坝这儿有一条小溪,虽然溪水很小但是常年有水,所以当时放这儿一个大水轮,然后这叫水碓,然后水冷带着冲,有一个臼把瓷石搁进去,把那个东西砸碎了,然后再用沉泥池。所以这个有一个水碓表示这个地方有一个工厂,所以大窑一共有40多个窑址,每个窑址都应该在附近有一个水碓。
这是1987年我在磁州窑发掘的时候清理的一个大碾槽,石头的,当时应该放上水然后拿辘轳小毛驴拉着在这儿碾原料。这是加工化妆土的,磁州窑在胎釉之间是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是加工化妆土的这个碾槽。然后这是我们2009年在发掘定窑遗址的一个作坊遗址在这里边,这里边还有一个水沟,应该是在这儿进行拉坯各种制作的。然后这个作坊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施釉的作坊,在这个作坊里我们发现了六口大缸,每口缸里边都含有一些原料。
然后回来以后我们一分析,就是做岩相分析就可以看到当时用什么矿石来配料做釉、做胎,和现在的不一样,等我们的成果出来以后都有鉴定,但是我们成果一公布的话那些仿造的人立刻就按照我们的新成果去配料了这就麻烦了,短时间可以起到鉴定作用。这是六口大缸,然后这是一个烘坯,因为北方地区寒冷它又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把那个坯快速地给它烘干然后施釉,所以这底下都是烟,这个灶头然后这个烟道就在里边反复地在这个沟里边走就像火炕一样,就是把器物放在上面,这是烘坯的作坊。这是那个灶,这是一道大的围墙,可能是一个大作坊,一个盥的一个围墙,这是我们发掘的。
你看这条围墙从这儿一直这样过来,所以我们慢慢在这些地方发掘,看它从这儿开始拐弯,这是这里边应该是一个金代的官方的作坊发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器物。这是我们发现磁州窑的时候清理的一组窑炉,四个窑炉,建在一起共用保温墙,所以它属于一个窑主,这后边我们还会再讲到。这是目前在北方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宋代的窑炉,这是我1987年发掘的。这是比较早的采用煤为燃料的窑炉,它烧的时候怎么样呢?下边是通风口,然后在这儿垫上了一块石条,上面全部给封上,只留一个很小的小口看火或者加煤,只留很小的一个小口,这就是封窑。这是我们2009年发掘定窑遗址发现的一个,目前应该是最完整的一个金代的一个窑炉非常好。
这是在杭州老虎洞窑址也被认为是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一个制作非常讲究的作坊遗址,这里边有辘轳坑,然后全是拿砖,拿这个成泥砖砌成的。另外我刚才说到的瓷器的埋藏,那么在老虎洞窑址最重要的是发现了24个磁片坑,这是比较大的3号和2号,H2 H3两个磁片坑。这个大坑,这个坑是专门挖出来的,然后把瓷器埋进去以后上面又填了土,用纯净的黄土盖了一下,就这一个坑拼出来了800多件器物,所以它是一种把器物放在里边才打碎的,是有意埋藏的,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种现象,只有官窑才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它不愿意让它的东西流到民间去,所以它采用这种。
这是南宋时候的,另外这是我们2002年到2004年发掘景德镇御窑厂,这是一个永乐的坑,你别看这个坑就这么大,对起来六个梅瓶,有好几个都是过去故宫里边都没有的这种红釉的这个梅瓶。宗教,和窑业相关的宗教,这是在河南盂县神后镇保存的一个叫百灵翁庙,百灵或者是叫伯灵,在北方地区的很多窑址里边都供的一个窑神,在铜川的黄圃镇窑,在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在山西的红山窑,这些地方都发现了百灵翁庙,文献上的记载就更多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窑神。
这是我们2006年在大窑,在龙泉窑发掘的时候清理的一个大型的,这个旁边就是一条窑炉,就在它的旁边这上边是一个建筑,后期最晚期的时候把它平的,前面铺的全是很有规律的,都是有花纹的,一个圆形一个圆形的这样一个场所。最后在这个地层里边出了一个磁片,写着顾吕祠堂,所以这是一个祠堂,就是顾氏在龙泉是非常有名的,县志上有好多他的记载,是一个孝子可以立牌坊。那么他其实是一个大窑主,他除了生产以外他还特别注意自己的名誉,所以他做了好多事,他有一个后妈,然后他对他的后妈特别好,最后就给他金裱,这地方官报上去皇帝又赐给他一个孝子的封号。
那么在他这个家族最重要的就是生产了,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的时候生产官器,就是在这个窑址生产明初的官器,这类官器非常有意思,中国现在只有北京和台北故宫发现,在明初在南京周围清理了很多功臣墓,包括徐达家族墓,这都是异姓王,除了四五百件龙泉的瓷器没有一件官器,但是这个官器就特别特别神奇,就是在海外发现的很多,在琉球就是在冲绳,在中东在土耳其的拖布卡比皇宫博物馆里边保存了好多件,这都是从埃及、叙利亚这些地方抢过去的。后来我就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因为这是工部在龙泉订做的东西,我觉得这批东西可能是给郑和下西洋订做的,所以在什么地方发现这个官器什么地方就有可能是郑和的一个登陆地点。
我们在肯尼亚发掘,因为尽管大家现在都在是郑和去过非洲,但是考古上没有证据,所以有一些学者,严肃的学者是质疑这件事的,认为郑和没有到过非洲。但是我们在肯尼亚的这个地点,出了永乐通宝,出了永乐官窑的青花磁片,还出了龙泉官器,所以现在可以证明我们发掘的那个地点就是一个郑和当年的登陆地点,这个很重要。那么顾家他是专门生产官器的,那是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所以后期他就在他生产官器的窑旁边建了一个他们家的祠堂,这是他家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有一些比如说张家,大家知道龙泉生产特别好的叫章生一章生二,章氏最显赫的是他们家出了一个大将军,所以他们家的祠堂就在大将军家的墓旁,大将军那个墓旁边建一个祠堂,所以在重要的窑址旁边建一个祠堂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发现了龙泉官器以后,我们认识了龙泉官器的特点和它的胎釉特征、造型特征、纹样特征以后,迅速地被民间接受,所以现在同样,一个龙泉官器的盘子和一个普通的龙泉窑民用器的盘子价钱差到五倍到十倍之间,所以我说那时候在欧洲我就看这官器,我说你们快买,那时候才一万欧元,现在十万欧元都不止了,他们都不买好傻。
然后这是第三,第四是瓷器流通和贸易过程中的运输路线,道路、码头、店铺,运输工具包括车、船,它的贸易模式、经营体制、盈利方式这些都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工艺技术和文化的交流这些等等,这些也属于我们研究的对象,道路、码头、沉船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沉船越来越多,在开普敦在南非好望角前面的,现在他们明明知道的就有十几条船,都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一捞一船全是康熙瓷器,所以在开普敦康熙瓷器很便宜,但是谁也不敢带着钱去买太危险。
然后在印尼,现在他们知道的沉船也有十几条,都是可以打捞的,现在印尼政府在控制着不让捞,但是现在盗捞非常厉害,最近好像就在马勒加海峡的西端有一条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被发现而且盗捞,所以现在新加坡在印尼康熙的瓷器特别便宜,就是半屋子瓷器才十万块钱,很便宜,但是有两股人,马来西亚的人就在马勒加海峡这儿和印尼的人就互相打,然后就抢捞这个东西,捞上来很便宜的就卖,这种东西。
另外还有贸易模式,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有了依托了很多海外的遗址出土的东西,依托了沉船的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当时是什么样的贸易,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早期中国人是不做海上贸易的,中国人不会带着瓷器一直到波斯湾或者到东非,他是先把东西运到了马勒加海峡,这儿有一个王国叫室利佛逝,宋代叫三佛齐,他把东西运到这儿,然后三佛齐是以贸易利国,他在他的都城叫旧港,建了很多大仓库,就这个仓库里边有非洲来的东西,有阿拉伯地区来的玻璃瓶,有斯里兰卡的红宝石、金晶石这些东西、有中国的瓷器。这样阿拉伯人也到这儿来贸易,中国人也到这儿贸易,所以它是一种转口贸易,所以中国人尽管中国瓷器在九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到了非洲,但中国人并没有到那儿。
另外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做了研究,中国人当时根本不屑于做海上贸易,他生产出瓷器来把瓷器卖掉了他就赚了三倍的利润,他何必去行船呢?中国有句老话叫有路不行船,那是很大的风险。所以当时在沿海地区从事贸易的全是波斯阿拉伯商人,就像一千零一夜里说的那个水手辛巴达或者什么阿里巴巴这些人他们是专门做贸易的,所以当时中国人才不做贸易呢,真正中国人开始从事海上贸易那就得到了南宋后期了才开始。
就是失光了,因为它长期在盐水里边泡着,它的玻璃老化得比较厉害,所以就所谓贼光都没有了或者是根本就无光泽了这种,特别跟水深还有关系,还有它运输方式有关系。比如在爪哇海发现的有一条沉船叫黑十号,这是唐代的一条纪年的沉船826年的,它所有长沙窑的碗都放在广东产的一种青瓷的大缸里边,然后缸口也是密封的,所以那批东西就保存得比较好。而井里汶沉船沉船虽然有30多万件,但是绝大部分都已经失光了,就是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已经很低了。
然后我说的这个贸易路线、运输路线,这套路是龙泉大窑通往瓯江的一条路,我们把它叫做陶瓷之路,40里,不是说窑厂一定要建在水边上,它会先用担子把它挑出去,挑几十里地挑到小煤镇再用水运,所以这是陶瓷之路。其实这个可以写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这个陶瓷之路。这是景德镇在长江边上的一个老街原来都是卖瓷器的,所以它成了一个贸易的集散地,瓷器的集散地,在它的下边就是一个码头非常遗憾,这是我六七年前拍的,现在这码头被拆了。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