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的“林泉之心”

2016-01-05 08:59:24 未知

  山水画大家郭熙曾有言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这一对比,将古人钟情于哪些山水题材、为何钟情点得情透理明:那些“尘嚣缰锁”的事物,与人性相背,人们因厌而弃;那些“烟霞仙圣”之景,因人心向往之而求于画中。我们看画,尤其是山水画,大多爱看松泉深壑、闲亭茅舍等远离车马喧嚣之景,这即为缘由所在,古今皆同。

  当代画家常以己之心度于林木,以“一己之性”凌驾于“林泉之心”之上。表现于外,则目空一切自然法规,不明天地运行准则,而以狂乱之心入画,画笔纵横间无(或少)丘壑,却自以为得了“大自在”。然而,在明白人看来,这不过是粗野鲁夫而已。以尚未修养之体擅度林泉之腹,其结果只能是“小”、“野”、“乱”。依小、野、乱之心画出的画,必然“浅”、“浮”、“躁”。此类画风绝非画之正道,或许能博一时眼球,却很难获得社会的持久关注。

  于此我们不妨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什么是画家的“林泉之心”。细究“林泉”,应有性而无心。如林木生长有因,顺天道自然长成,这样,“无心”就免去了造作之劳,林木之千万体态,全在无为之中顺应天道而成。它们受阳光雨露滋养,相争而相让,年久而各有所成、互不相同。因此画家在观其态时一定要站在林木的位置去体会,去体悟林木的“理”,这是沐雨露而浴阳光之“天理”,而非植树造林、砍伐杀戮之“小人之道”,只有真正懂得林木的“自在”,想林木之所想,乐林木之所乐,抛开世俗之名、利、欲,才能成就“林泉之心”。

  画家的“林泉之心”,全然在其画作中得以体现:其心随笔运,动而蜿蜒悠长,如随流之波,能感而不可触;静而空明通透,如无垠夜空,空寂而不昏沉。山水画家画风成长之路,不可生骄横心,乱狂野于林泉之上,逆天地之道而行。如欲感应风之道,徒张开五指,于风中狂舞,岂可得乎?不若虚握十指,任风由指缝间穿过,静心感应,或有所得。有云:道可,道非,常道。

  临山观水,各有其习,心受不同,所取受制于识也。而画者不明自然之道,依社会之高位推一己之私欲,是以骄横之气凌驾于“林泉”之上,其目之“骄侈”,行之“野、怪”,虽能哗然一时,终将魔心自大而自食其果,此乾旋坤转之道。而常以“林泉之心”育养笔端,可渐驱自家习气。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