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幽深的激情——刘源近作小记

2016-01-11 14:22:02 未知

《传说》400x160cm

  一

  黑沉沉的天空,蓝幽幽的大海,翻卷的波涛,乍明乍暗的海滩,海滩上巨大的海螺……置身这一切之间的,是一个坐在一把靠背椅上的男人的孤独背影,他静静地坐在,静静地消融在辽阔的、风起云涌的梦幻天地里。然而,与这耐人寻味的意境相比,画面更打动人的其实是它宏大的气魄以及激情、酣畅却又晦涩、内敛的视觉氛围:正是它们,让沧海桑田般的渺远思绪和狂风暴雨般的澎湃心潮,最终归于无法测度的幽深与沉寂,一如那沉静的背影。刘源将这幅画命名为《观沧海》。

《观沧海》460x160cm

  二

  最早看到刘源的画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他还在武汉,住在中南民大的一栋由筒子楼改装的简易公寓里。那次见面在我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住所的环境之外就是他的几幅画了——画并不大,超现实主义风格,幽暗的色调、荒诞的景象,有一股神秘、荒远、甚至有些古灵精怪的气息——他的画算不上精致,但却颇为动人,与以炫技式的审美为宗旨的学院绘画不是一个格调。

  与刘源再次见面是在2005年,我们是易英先生主办的“艺术批评与写作”研修班的同学。他当时已经去了华南农大。他很少上研修班的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跑艺术家朋友的工作室和看各种展览——他来北京的目的本来就不在于研修班,而是探视睽违多年的北京艺术现场——一年后,我看到了他这次北京“研修”的成果,那就是2006年底他在北京季节画廊做的个展“明枪·暗枪”。而经由这个展览,我也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他那些年大致的艺术经历。

  刘源的艺术经历很复杂。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正值武汉的“新潮美术”风起云涌之时,到上世纪末,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他不仅敏锐地接触到了北京的先锋艺术家群体,也开始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艺术创作——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回到武汉后,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他还组织过当代艺术展,在报纸上办过艺术专栏。再往后,他去了广州,然后就有了他2005年的北京“研修”,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一种近乎亢奋的激情状态下创作了“明枪·暗枪”这一批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的表现主义风格绘画。

刘源《白鹿》 布面丙烯 120x80cm

  三

  刘源爱看书,看的书也很驳杂,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说起来颇有些纵横家的味道。然而,在骨子里,他其实是一个很单纯、很有抱负的艺术家。他有敏锐的文化感觉,很浓烈的知识分子情怀,这就注定他不可能成为那类能够沉溺于个人审美趣味的艺术家——只有那些真正能在他的内心深处掀起风浪的艺术主题,才能充分激发出他的创作激情。

  也许是淤积的情绪宣泄得过于彻底,也许是对“明枪·暗枪”的社会视角产生了怀疑,在这个展览之后,刘源突然陷入了一种激情迷失的迷茫状态,而且一陷就是多年。在这些年里,他几乎将自己的艺术世界完全封闭起来——独自迷惘、独自摸索,画了毁、毁了又画,既不以画示人,也不参加展览——一直到2014年,在先后创作了《远山》和《玩具》这两组小幅作品的时候,他才重新打开了这个自我封闭的世界。

  《远山》是一组“超现实”的风景画。景物都画在一个不规则的圆圈里,仿佛是从猫眼里偷窥的结果。画虽小,画的却都是山、海、云这类很宏大的景物。云气流动的画面上,有一种既沧桑、飘渺又敏感、暧昧的诡异气息。对于长期在激情迷失的彷徨中自我煎熬的刘源来说,这组作品正是重新打开心扉的钥匙:他终于放下过多的包袱,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直面这些年来不断淤积起来的那种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异常真切的内心感触了。

刘源《美术系》 纸本丙烯 106x79cm

  四

  内心的激情一旦点燃,刘源立刻展示出惊人的能量。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首先用巨大的尺幅创作了《传说》、《旧城》、《游园》等有着复杂的社会感触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视觉结构各不相同——《传说》采用的是松散的构成式的画面结构,《旧城》像是宽幅、全景式的视觉图景,而《游园》则明显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移步换景的散漫意趣——然而,它们不仅都有着魔幻的意象,强烈的明暗变化,以及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纵横笔意,更可以看到艺术家在魔幻、动荡、快速流变的精神现场中所体验到的沧桑、彷徨,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无处宣泄却又无法遏制的内心激情。

  《看山》、《观沧海》、《春暖花开》等作品的视线则从社会体验转向对自我的凝视——意味深长的是,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背影:夜行者孤绝的背影,看海者老僧入定般的沉静背影,以及坐在象背上的情侣的颇为自得的背影——《看山》里的背影粗短精悍,漆黑的夜空、惨淡的残月、阴阳剖判的孤山渲都染了他内心的孤独,那些如雨如雪般纷飞的亮斑则烘托出他的决绝与强悍,而近处流淌的水色、凌乱的笔痕、以及毫无由来的花枝,则暗示出人物起伏的心潮;《观沧海》则将老僧入定般的沉静背影与风急浪涌的海天、充满浪漫气息海螺、乍明乍暗的海滩的并置,让激情四溢的内心体验与沉默无语的现实情境相互激荡;至于奇幻而温情的《春暖花开》,则是阅尽沧桑之后返朴归真的浪漫情愫。

刘源《迎客松》 布面油彩、丙烯 120x80cm 2015

  而在此之后创作的《尘土》、《来去》、《四月天》等作品中,刘源的视线转向了对生命存在真相的追问。在《尘土》中,几个巨大的人影,在由天空、远山、汹涌的波涛、及悬在空中的巨大倒三角构成的奇幻场景中奔突,飘渺、洪荒的意象与激情而茫然的生命本相互相映衬;《来去》则在以兀立的孤峰、白昼与暗夜的天空、空中漂浮的闲云构成的“永恒”天地,与山峰里若隐若现的“岩画”般的人物的对比中,来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扰攘;而堪称巨幅的《四月天》,则以焦黑、灰白的山景,灰白而沉闷的天空,天空中乱麻般的孤云,以及那些仅由墨线勾勒而成的影影憧憧的游人,构成一幅令人揪心的“游春图”,跃然而出的是一种灰烬中的盎然生机。这些作品真正感人的地方并不是它们对生命存在的哲理化的追问,而是那种即使在茫然的、死灰般的、以及蝼蚁般短暂而纷扰的生命存在中,也未曾窒息的生命热情。

刘源《山中》 布面丙烯 400x160cm

  五

  刘源是一位大气场的艺术家,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巨大的尺幅上,更体现在画面磅礴的气势上。就外在的视觉结构而言,这磅礴的气势来自作品宏大的意象,浓重的光影变化,以及不拘小节、酣畅淋漓的笔调;而就内在的精神特质而言,这样的气势显然来自渺远的思绪,凝重、晦涩而又震撼人心的心理氛围;然而,归根到底,这样的气势其实来自他重新激发的激情,那是他在经历了精神炼狱般的困惑时期之后,在依旧令人困惑、依旧令人无语的精神虚空中喷涌而出的心灵熔岩。

  不事声张的魔幻意味,沧海桑田般的荒古气息,空灵而又郁结的水墨意趣,朴拙、简率但却意味深长的形象,雄浑、阳刚却又晦涩、沉郁的精神特质,以及种种激情勃发却又隐晦、幽微的心理氛围……在诸多看似矛盾的因素的相互纠缠中,这些作品敏锐地表达出刘源复杂、幽深的内在体验:一个置身于大变革时代、有着深沉的人文关怀的中年人复杂难言的生命感触和未曾磨灭的内心激情。■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