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考古新发现
2016-01-12 11:18:57 未知
郭家庙墓地隶属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一、二组,坐落在汉水支流滚河北岸。2008年被批准为第五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位于随枣走廊入口处,为古代南北文化的碰撞之地。墓地中心位置为东经112°50′53.70″、北纬31°58′20.18″、海拔高程110米。
郭家庙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积以东周时期墓葬为主,也有战国晚期、明清时期墓葬。其东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连墩战国楚墓葬群1.5公里。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曹门湾墓区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共清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共出土铜、漆木、玉石、金、银、锡、陶、骨、皮革等各类质地文物1003(套)。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判断,其国属应该为曾。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郭家庙三个不同地点发掘清理墓葬88座、车马坑一座,出土各类质地文物一千一百余件,其中青铜器六百余件(套)、玉器三百余件、陶器二百余件、漆木器二十余件,其他各类文物十余件。出土铜礼器二十六件,器类有鼎、壶、簠、盘、匜,大型编钟一套十三件。
曹门湾二号墓为曹门湾一号墓夫人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土椁墓。墓口长22、宽6.5、深8米,长斜坡墓道,带平台,红烧土筑成椁室,长6米、宽4米,墙面光滑,有竹席痕迹。椁室内大量红烧土颗粒,厚达1.8米。椁室底部出土大量玉器及陶罐、铜片、动物骨骼等,共两百余件。其椁室埋葬形制与曹门湾四十号墓形制较为一致,我们认为这种丧葬习俗为《礼记.檀弓上》所记载的“堲周”,即棺椁四周用红烧土做成葬具。
郭家庙五十二号墓为郭家庙二十一号曾伯陭墓的夫人墓葬。墓口长7.2、宽6、深5.8米,椁室长4.6、宽2.2米。一椁重棺。内棺髹漆三层。椁室东部铜礼器被盗走,漆木器仍在,其中俎7件、瓒2件。棺饰有铜翣6件、铜铃铛6件。棺内出土龙形玉玦、玉璜、玉圭、玛瑙长管等精美器物。
郭家庙六十号墓与郭家庙五十号墓为一对夫妇墓葬,一北一南相距20米,均被盗十分严重。形制为岩坑。六十号墓长14、宽11、深8.5米,西面有二层台,但未发现墓道。椁室北部盗洞内发现两件铁器,从形制看,其年代大致在战国晚期,这说明郭家庙墓地盗挖从战国晚期就开始了。
此次发现的中型墓葬多被盗扰。墓口长5米~7.6米、宽3.5~6米,一椁单棺或重棺,个别有附葬车坑或马坑。GM56出土两壶、一盘一匜,壶铭显示是与曾国通婚的黄国赢姓子女所作之器。GM30所出一套钮钟一共十件,均无铃舌,这说明钮钟是从铃铛演变而来,编铃是这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此次发现的小型墓葬有八十五座,其中十座出土铜礼器,组合关系为1鼎、1鼎1盆、1鼎2簠1盘1匜,其中鼎、盆组合还常见于淮河流域黄国、息国春秋墓葬中,这说明曾国与淮河流域其他国家在文化面貌上有相似之处。小型陶器墓组合为罐、鼎盆罐豆、鬲罐豆盆,其中罐十分常见,这同以往发现的曾国墓葬情况十分相似,是曾国墓葬习俗的一个特点。
此外,在郭家庙墓区发现三座战国晚期小型墓,形制为单棺单椁,随葬品以双耳罐为主,棺内置一漆盒,内放铜带扣、玛瑙、铜印章等。
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一、考古发掘了曹门湾二号墓及郭家庙五十号、五十二号、六十号墓,揭露了三代曾国国君与夫人墓葬,对其他中小型墓葬的发掘也证实该墓地应是埋葬曾国国君及家族的公墓地,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搞清了郭家庙墓地的埋葬制度、分布规律以及与周边城址、聚落的相互关系。
二、从年代序列上,填补了西周早期叶家山曾侯墓地和春秋中晚期的文峰塔曾侯墓地之间的缺环,对于曾国的历史研究以及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至关重要。墓地发现的多件盆、壶为黄国铜器,墓主均为女性,表明当时曾黄两国是通婚关系,因此,这批器物也是研究周代汉淮地区国家关系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揭露了一座完整的车马坑,为三车八马配置,其中一辆车配以四匹马,符合天子六架、诸侯四架的礼制,其埋葬制度同于中原北方地区,毫无疑问为楚国车马制度找到源流。
四,此次发现的一套编钟保存完整,位置关系明确,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套钮钟,刷新和深化了我们对先秦钮钟的认识。
五、此次出土两百多件陶器,其中陶罐是出土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是曾国考古学文化的特征之一,所见瘪裆鬲将进一步增进我们对楚式鬲与周式瘪裆鬲的认识。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