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2207期】朱赛虹:《石渠宝笈》纸品著录及其启示与意义

2016-01-13 08:12:04 吕江柳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傅申:石渠宝笈初编编者梁诗正及三编编者黄钺的研究

        【雅昌讲堂】肖燕翼:元倪瓒《古木竹石图》、《汀树遥岑图》辨伪

        【雅昌讲堂】陈韵如:《石渠宝笈》所见的宋徽宗

        【雅昌讲堂】张弘星:乾隆的“记忆宫殿”?--从博物馆史学看《石渠宝笈》的几个重要特征

        【雅昌讲堂】胡素馨:“镜中窥我”:乾隆时期视觉文化之折射

        【雅昌讲堂】曹星原:法则的权威--《石渠宝笈》法则建构方法论模式雏论

        【雅昌讲堂】卢素芬:从石渠宝笈的次等跃升为国宝

        【雅昌讲堂】吴雪杉:重华宫赐画:兼论乾隆“五玺”全而《石渠宝笈》未著录的现象

        【雅昌讲堂】张震:探析乾隆内府的绘画品赏趣味和模式--以画禅室为中心

        【雅昌讲堂】邱士华:《石渠宝笈》初编编纂者研究

        【雅昌讲堂】吴敢:商榷莫非《风》、《雅》、《颂》--乾隆帝与《诗经图》 

        【雅昌讲堂】董建中:从文本比较看《石渠宝笈》书画的著录

        【雅昌讲堂】田艺珉:学诗堂与《石渠宝笈》鉴藏

        【雅昌讲堂】杨小京:《墨缘汇观》与《石渠宝笈》

        【雅昌讲堂】王连起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考辨

        【雅昌讲堂】余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跋文考释--兼考图文之遗缺

        【雅昌讲堂】章宏伟 : “画目二大籍”与《向氏评论图画记》关系辨正

        【雅昌讲堂】黄小峰:重访《五马图》

        【雅昌讲堂】凌利中:古书画割配现象于书画鉴研中的作用

        【雅昌讲堂】衣若芬:清宫旧藏明代《北京八景图》新探

        【雅昌讲堂】王廉明:《十骏犬图》及清宫兽谱的两个面向 

        【雅昌讲堂】郁文韬:格物与炫奇之间--《石渠宝笈》著录动物图谱的性质与文化意涵

        【雅昌讲堂】汪亓:浅谈禹之鼎的山水画创作--从《石渠宝笈》著录的禹之鼎两幅山水画谈起

        【雅昌讲堂】陶喻之:倪瓒画像流变再研究

        【雅昌讲堂】朱万章:清宫旧藏吴伟《洗兵图》补证

        【雅昌讲堂】单国强:诸本《石渠宝笈》目录索引的比较分析

        【雅昌讲堂】戴立强:《唐宋元名画大观》和《名画荟珍》两部画册的前世今生

 

朱赛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朱赛虹:我不懂古书画,只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对《石渠宝笈》当中的质地这一个著录项目谈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一点体会,一点收获。

  我是接触古书的当中为了学习相关的纸张、字体的知识,所以我查了一些关于古纸的书,但是收获原来不是很大。一个是多数论纸的古书它不对应拘泥的作品,所以你看到它的描述,什么纹理,什么时代,还是不知道它的具体的这个形象,再有就是书画著录书籍只有少数著录质地。

  第三个是我感觉就是人们对古纸的认知,随着这个时代来逐渐递减。最后就是现在感觉只有少数专家能够辨认古纸。因为我请教图书馆原来有一些专家,我说这是什么纸张,他说毛边纸或者是毛钛纸这一类,没有具体的名称。

  乾隆帝弄了一系列的鉴藏目录,他们的详细的著录为学界得到他们的高度的评价。古书当种《天禄琳琅》书目它不著录质地,所以我搜寻未果的情况下,所以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查到了一些数据,所以我感觉信息量比较大,我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个信息这个纸作品与纸制作品的普查,对于信息本身的一个普查。是这样的,先是这一个著录单位算一种,这一种下面如果有12这是两个数字,所以得到的是9000多种,11000多件侧轴,这个本子都有,我简单地过一下。一类就是这种他一般是在本子下面著录质地,一个是没有著录质地的,有这种情况。有一部分只是著录了一个笼统的名称,比如纸本或者是素纸本。有具体名称的像这种白麻纸本,成兴堂等等纸本,还有其他的。

  另一大类就是笺本,就是有名称的和没名称的,笼统的是素笺本,具体的他要具体的冷金笺本等等。

  还有一组作品下面12幅质地不同,比如第一卷本,第二素笺本,第三宋笺本等等,大体上统计的结果是纸张类的大概是6000余件,约占六成;织物类包括绢、绫、布本、缂丝这个差不多有三四千件,差不多是六成。各编的纸本就如这个统计,按数量多少底下的纸本,宣纸本居多,可见这个纸本,这个纸本可能是辨认不出来,所以给他一个笼统的模糊的著录。在查的当中感觉他们命名不一样,比如说(册离纸本),这个作品名称是册离纸,第二个也是册离纸,但是本幅著录前面叫册离纸,后面叫册离笺,可能他们在这方面可能是有一些通用,但是他们的规则没有拟得特别明确、特别具体,所以还是有一些著录不一致的地方。

  还有罗文笺、素罗文笺跟宋罗文笺;第二个宣德镜面笺,跟镜面宣德笺。还有宣德镜光笺。第三是朝鲜笺、高丽笺。这个前后不同的一个国度他以什么时代截然从什么时候化开,所以他这个筒还有不统一的地方,这个也很好理解。三个编次,三个编纂班子,没有一位是重复的,他还不像《天禄琳琅书目》彭元瑞主编了初编又主编续编,所以不一直很常见这在集体项目当中,但是他那个成书可以很快,一念旧可以完成,这是他的优势,笺本的情况是这样,也是从少到多排,排不下第一个表这是前面14项都是出现过一次、两次的。

  最后的十几项素笺本是最多的,宣德笺这用的是比较多的,这个素笺本里边可能还包括若干就是不能叫或者叫不出来名字的或者是都差不多的。

  除此还有一些仿笺本,仿笺本里边主要是这几个品种,有可能宋印花笺或者是仿制印花笺,有些合并了,有些没合并,我尽量没合并。因为它的标准不一样,因为我没看作品,纯粹是纸上谈纸,所以就是不敢合并,把这些所有的名称呈现给大家,请书画界的专家来辨认。

  第二是它的启示,我个人学习当中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对我们今天有用的地方,起码对我来说吧,比如时代,白麻笺在古书里面白麻纸、黄麻纸都比较早,宋元本,正好书画的用纸跟古籍是差不多的,白麻笺。

  还有麻纸本,麻纸本跟白麻笺和是黄麻笺不知道里面它区别有多大,而且看出来它后面这几个一直到清有些作品还用麻纸,不知道这个是宋元流传下来的还是后代仿的。

  另外仿纸类基本上局限于宫廷的范围,有御用,有大臣的臣公书写作画用。

  这可能跟他进贡的渠道有关。

  再有宋纸本,宋纸本看他的用途用于绘画、设色,用于书画画比较多,书比较少,只有几件行书、楷书等等。

  矾纸本,这个可能是一种加工纸,对作画比较好,所以主要是用于画,还有册离笺、册离纸,这个看看也是主要是用于书法类的比较多。

  再有朝鲜笺本,这个主要也是臣公用,董其昌居多,是他的个人的偏好呢?还是他们能接触到这种纸?朝鲜进贡笺也是基本上都是董其昌在用。

  描金笺这个主要是高宗的御笔,这个主要跟进贡的渠道他能得到有关,另外也是他的个人偏好。

  再根据纸张题材来对比一下,《秘殿珠林》大体上是这个,他比《石渠宝笈》件数要多得多,是因为在它的总数之内还有一个我们古迹统计的话要统计它的部书,他有的是50件、50种,不是,他一种里边包括50部,这50部又是1000多册,是这样得出来的件,所以他两万多件,比《石渠宝笈》要多,他们的用纸上四行白色的部分是见于两书的,有些可以看出来谁用得更多一点,中间两行是仅见于《秘殿珠林》的,下面是仅见于《石渠宝笈》的,大体是这个情况。下面是用笺的情况,各自的用量多少,也可以有一个比较,未见于《石渠宝笈》的笺本有这些品种,未见于《秘殿珠林》的笺本有这些品种,可见就是《石渠宝笈》用纸的情况《秘殿珠林》要广泛得多,同品种上看,可能是佛道题材的一些限制,另外还可以说明《秘殿珠林》比《石渠宝笈》收录的品种要少,所以他会统计,有可能跟选材题材有关,佛道题材因为他写经的时候用磁心纸什么这些比较多。

  它的意义,这个我主要是从信息本身,从它的专指度和作用方面谈一下。

  我觉得书画著录当中对质地的著录这个虽然是几个月,但是我觉得他是非常有远见的,至少历史地看,对几百年之后他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另外他纸的信息量、质地,这个居古书画著录诗集之罪。我现在查了一些其他的古书画著录没有这么多,第三个这个反映了清乾嘉时期对书画纸张的认知,起码我们现在知道到那个时期还有这么多纸张的品种。可能不止,也有可能他们没认出来的。既然质地一项就这么丰富,那更何况其他的著录,所以《石渠宝笈》这个书的我觉得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纸张的一个专库,小的宝库,所以其他的信息量就更大了,所以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另外它著录专纸度比较高,原编的编次卷数页码题名作者,这是给我们的一个线索。然后流出宫外,各个机构又编了递藏的书画这种目录,我们可以接着再去按照这个线索继续寻访,能够对应到原作品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他的作用因为纸张是不同时代的,他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的这种结合的一个产物,他造假的这种可以造,但是如果仔细地通过各种手段的话可以检查起来,所以这是古书画组成的印鉴之一,笺是印鉴所以可以作为古书画鉴定的要素,除了印章,除了其他以外,纸张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既然《石渠宝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专库,但是它因为是分着的,我题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做一个《石渠宝笈》当然包括《秘殿珠林》和其他古书画更好啊?一个图文参照系统,包括原始著录,包括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书画图像,再包括现代手段做的相关纸张的参考资料,各种图像、各种物理检测、化学指标等等,起码就是说能够让它作用于当代,然后我们每次看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打开原话,我们有这么一个电子的系统使清人对古旨的认知得到继续的传承,不至于大家现在就是说认知的纸张越来越少了,至少保留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谢谢大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