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计 人人都能享受生活
2016-01-19 09:28:23 尹春芳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举行,有关专家主张
以“设计·责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正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市工业展览馆、EPC艺术中心和华·美术馆等多地举行。作为目前中国规格最高的设计大展,本次大展通过案例与文献的方式重温了中国设计的历程,并对中国设计未来发展高瞻远瞩,具有“风向标”意义。另一方面引发思考的是,本次大展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主张通过设计,人人都能享受生活。如何实现这一生活价值?出席本次大展的专家学者以及设计师给出自己的解读。
挖掘设计的“日常之美”
人为生活而设计,设计为生活而存在。设计不仅创造了美,而且还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便利。本次大展汇集近200案例300多件作品,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跨界综合设计、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各个门类的中国设计。同时案例的方式也体现了未来中国设计和世界设计的未来趋势,打破设计师自己专长的局限,面对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
近200案例凝聚了设计师的心血。如果要明确一个主题,那么这些设计无一例外地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与当下与大众发生联系?
北京大学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目前包括电影、设计等文化领域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超常之美,真正距离人们的生活很遥远,设计的痕迹很重。“新的思路是让设计回归生活,我们需要新的生活观,新的伦理观。重视生活是精致优雅生活的正能量,回归传统和确定价值。我们需要把中国日常的生活经验凸显出来,需要一种日常的美、生态的美、和谐的美。设计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是设计,设计泛化在生活的一切地方。所以设计需要和当下的生活肌理和文脉相适应。”
作为中央美院的项目,由韩绪、俞佳迪担任设计总监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形象及符号系统设计》在一队设计师的努力下完成。他们的理念是用现代设计对传统的一次日常化的尝试。该作品根据“经典”、“礼仪”、“技艺”、“节庆”、“家居”、“乡土”为核心的六大板块而绘,把传统核心价值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中国传统的当代“活化”。
这一设计令现场的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简化又直接明了的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市民马先生看完之后很感动。他说,通过这一个设计看到了传统。传统不在课本,不在高处,也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大家每天的衣食住行里,切实在生活中。
“设计从国际主义风格到高技术派再到后现代风格,波普风格等等,形式不断翻新,但真正能打动人的设计还是从日常中来”,一位80后的设计师陈先生如是说。他认为,好的设计不单纯在视觉,而是描绘出体味生活的一种质感与心境。
强调设计的美学
美学是设计的应有之义,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对美学的理解也不一样。从本次设计大展呈现出来的态势看,从前高大上的、金碧辉煌的设计美学思想也悄然发生变化,那些小型的、质朴的、节能的、低成本的、环保的、生态的、绿色的设计,带来了一种新的设计美学。
《绿色环保服装的开拓者:汉麻产品》、《更生·相续——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改造及杂院公共空间营造》、《生活中的太空衣》、《游园惊梦:故园·似是而非》等等案例虽然来自不同的设计门类,但简约、朴素又环保的美学理念潮流从中得以窥见。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主持设计的“海绵城市”工程去年获国际能源奖中国国家奖,他的作品追求功能性,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追求朴素之美,在国内外影响颇大。
他的“海绵工程”面对季风气候、洪涝灾害频发、周边人口密度高的压力等普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城市内涝问题,巧妙运用三角洲地带传统农业的基塘技术,建立了一个具有雨洪滞蓄、自我净化、乡土生境营造以及地下水补充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海绵”,不仅有效解决了内涝问题,还为新区市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
俞孔坚认为,设计应该回归到经验,“要向农民学习如何改造我们的建筑,因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建筑非常偷漏。我们推广在整个城市的农业都市主义。农业进入城市,而且农业又是很美的,介入社区,引入设计,让生产过程和设计,美和功能结合在一起。”
不但是俞孔坚,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会将更低碳、环保、简约等美学风格考虑在内,这实际上体现出设计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自然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著名设计师平野敬子曾说,设计应该与环境和谐共处,而不是去破坏它。譬如,本次大展的案例——“山水间”公园。它是湖南长沙中航国际社区的公共绿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高密度社区公共绿地。设计师通过设计在尽量保护植被和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巧妙地将雨洪管理系统融入场地,在使用生态手段处理雨洪的同时,人们可以与这个系统进行互动,在玩耍的同时学习与雨洪相关的知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总馆长杭间认为,中国设计问题的大和小,实际上都和整体环境、消费社会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设计中的“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考虑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件作品最重要的试金石。这个“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获得自省式的救赎,来超越这个实在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在考虑设计和社会关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