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南澳Ⅰ号”文物回家啦!

2016-01-19 09:52:39 许端阳 杨立轩

第一部分543件文物运抵汕头市博物馆 预计春节前公开展出

  随着“南澳Ⅰ号”第三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广东省博物馆开始了长近4年的对“南澳Ⅰ号”出水的近3万件出水文物进行脱盐脱水及研究工作。

  “南澳Ⅰ号”是在汕头南澳海域发现的一艘明代古沉船。根据之前的商定,“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将有35%回到汕头,也即大约1万件。

  据汕头市博物馆的消息,第一部分共543件已经完成脱盐脱水的文物在上个月由广东省博物馆移交汕头,并已运抵汕头市博物馆的库房。而汕头市博物馆也正在筹划布展,让这些文物在春节前与汕头市民见面——这也是“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首次回到故乡,并且公开露面。

  我们先行前往汕头市博物馆,揭开“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秘密。

  概述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共27282件

  “南澳Ⅰ号”究竟出水多少件文物,是什么文物?这似乎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现在,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根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出水文物的数量为27282件,其中2007年调查采集出水文物793件,2010年第一次发掘出水11248件,2011年出水9436件,2012年出水5805件,共计27282件。

  在这2.7万多件文物之中,包括了瓷器、陶器、金属器、木器、石器等,还有不计在里面的铜钱2.4万枚、珠管串饰2.9万粒以及多种水果核、块茎作物等有机质及水银等无机物标本。其中,瓷器占绝大数量,光是2010年度发掘的11248件文物中,瓷器便占了10624件,而且瓷器存在“同一种类有着大量雷同”的特点。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春水介绍,“南澳Ⅰ号”中的瓷器分别来自漳州窑、景德镇窑以及闽南粤北周边窑址。漳州窑中以青花瓷为主,也有少部分白釉瓷以及1件仿哥窑瓷。漳州窑的整体特征是瓷胎厚重,器表施釉,釉色失透,底足粘有细砂,大型器物的足心也黏附砂粒,器表棕眼明显;在制作、烧制、绘画上处理不够精细,一些大盘足底出现裂痕,多数碗底出现挑刀痕,有盘、碗、罐、杯、碟、盖钵、瓶、盒、棋子等器型。

  而“南澳Ⅰ号”之中的景德镇瓷则相比之下精细很多,按釉色可以分为青花、五彩、霁蓝、白釉,也是以青花为主,整体呈现胎体轻薄的特征,个别壁厚仅1—2毫米,色泽光亮,玻璃质感强,多为小型器,瓷盘口径也比漳州窑的瓷盘小。

  同时,在“南澳Ⅰ号”沉船之中,除装运绝大部分用于交易的货物外,被发现的块茎作物、水果、围棋、木梳等用于途中生活的物品,以及炮、铳武器表明“南澳Ⅰ号”是一艘满载船货,正扬帆起航的商船。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判定“南澳Ⅰ号”的具体年代,在沉船中发现有纪年的遗物,其中有“大名嘉靖”“大明宣德”等,但均不能明确指向沉船的具体年代,学界目前倾向于定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且从瓷器的时代来看,更倾向于万历前期,出发港为福建漳州月港,前往东南亚销售。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介绍,通过水下考古发现,“南澳Ⅰ号”的船体大致尺寸长不小于25.5米,宽不小于7米,共有25个舱室,且在部分舱室之中发现疑似榫卯结构、疑似桅座、货架板、弧面船底板、龙骨等船体构件与部位。沉船遗址及船载遗物基本分布在南北长约35米、宽约9米的范围之内。

  同时,崔勇也表示,“南澳Ⅰ号”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沉船之一,破坏并不严重,主要受到的破坏为木质船体受到海底栖生物的自然侵蚀以及渔民发现沉船后在打捞船货的过程中造成的损坏。

  申遗

  “南澳Ⅰ号”助力汕头海丝申遗

  2015年,汕头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负责具体工作的汕头文广新局海丝申遗办公室在汕头众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史迹中精挑细选,最后确定以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具认知度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作为遗产点,其他与海丝有关的文物史迹作为补充开展申报工作。

  海丝申遗办公室辛国安科长认为,汕头“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作为申遗点,符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南澳Ⅰ号”沉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类型,具有文化线路类型遗产的典型特征,是航线遗存的突出代表,是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类型的最直接体现。

  “‘南澳Ⅰ号’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完整海洋航运体系,完善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商贸交流景观体系的构成因素。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具有文化线路类型遗产特征的航线遗存有待补充,‘南澳Ⅰ号’沉船作为航线遗存的突出代表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不但为明代海洋文化、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提供物证,而且显著地完善丰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要素,从而更为有效佐证持续两千年的东西方跨海伟大交流。”辛科长表示。

  2015年年底,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遗址作为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榜上有名,该水下遗址被命名为“‘南澳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

  辛科长表示,“南澳Ⅰ号”水下遗址的认定以及南澳另外三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将有力助推汕头海丝申遗工作。

  探馆

  “南澳遗珍”年前与市民见面

  1月16日下午,在汕头市博物馆三楼900多平方米的3C展厅,工作人员正在抓紧布置展厅。因为春节前,这里将进行一场题为“南澳遗珍”的展览,将展出部分“南澳Ⅰ号”出水文物。

  走进布展现场,我们可以看到,543件“南澳Ⅰ号”出水文物被分装在8口铁箱之中,铁箱挂着一个大锁。工作人员打开铁箱,里面是一层一层的棉絮纸包裹着的瓷器,而在铁箱内壁四周,都有着防震的泡沫板。

  “这场展览在去年上半年就策划好的了,本来预计去年11月开展,但是因为文物交付时间问题而推迟到现在。具体的开展日期需要根据布展进度而确定,今天才第一天进馆布展。我们会确保在春节前向市民开放,并且这个展览将作为常规性展览,持续时间在半年以上。”汕头市博物馆馆长何卫毛说。

  不过,这543件来自于“南澳Ⅰ号”古沉船的文物不会悉数与市民见面,博物馆方表示会对其中一些文物进行挑选,选取出有代表性的器物向观众展示。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其中几件“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包括了瓷盘、碗、瓶罐等。

  据介绍,这543件文物基本是瓷器,为漳州窑与景德镇窑。

  “两者的区别在于,漳州窑出产的瓷器比较粗,符合明代民窑瓷器‘明大粗’的特点,胎壁较为厚实,有肉眼可见的不平整;底部有明显的凸起,这是为了避免烧制时候出现‘塌底’的情况,而且青花瓷上面的青花勾画比较随意,颜色也较为暗淡。”何卫毛馆长介绍说。他随手拿起一件漳州窑瓷器用手指轻敲,声音略显沉闷。

  同时可以看到,不少漳州窑出产的瓷器底部沾有不少细砂,汕头市博物馆馆长何卫毛对此解释道,瓷器底部的细砂有可能是瓷器在海底被腐蚀的痕迹,但更可能是在烧制的过程中因条件所限所沾上的细砂。“这在民用瓷器中较为常见,被称为‘砂足器’”。何卫毛馆长说。

  相比漳州窑出产的瓷器,景德镇窑出产的瓷器则较为精细。何卫毛馆长拿起旁边一个景德镇窑出产的瓷器,轻敲起来的声音比漳州瓷更加清脆。“我们可以看到,景德镇窑出产的瓷器胎壁较薄,而且胎质较为细密,青花也比较精美。”何卫毛说。

  这艘明代古沉船上所载的文物从工艺价值来看,尚且没有达到精美绝伦的地步。何卫毛馆长对此解释道,在古代烧制瓷器,有民窑官窑之分,所谓官窑就是皇家御用的瓷器,是不计成本烧制的产物,只求工艺精美,但是这些瓷器很少会流入民间。相比之下,民窑的烧制则讲究实用,即使稍微有瑕疵,只要不影响使用,也会流入市场。

  “南澳Ⅰ号”正是把这些民窑烧制出来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销售海外。这些中国瓷在海外因为较海外烧制的陶器质量更好,也更为精美,所以广受欢迎。“这些文物的价值体现在大批量出产、有具体可考的窑口、能够反映当时生产力现状,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着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何卫毛馆长介绍说,回到当时水下考古的时期,“南澳Ⅰ号”这样完整的明代古沉船在国内出水尚属首例。

  据悉,此次展览为汕头海丝申遗系列展览之一,在2015年,汕头文广新局就曾先后三次在汕头市博物馆举办《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粹陈列》《影数海丝——汕头对外贸易历程展览》《海丝记忆——海上丝绸之路邮品精品展》。

  链接

  历时3年的“南澳Ⅰ号”文物出水史

  2007年5月,有渔民在汕头南澳岛东南方三点金海域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5月25日,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后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晚期瓷器。

  5月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期派遣水下队员进行实地潜水摸查,发现沉船遗址准确位置。由于此船发现为广东阳江海域的“南海Ⅰ号”之后,故这艘古沉船被先期命名为“南海Ⅱ号”。

  2007年6月初,广东文物考古所正式组织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进驻沉船遗址现场开展前期调查和外围搜寻工作,多方面掌握沉船结构、保存状况、文物价值、海洋环境等基本情况。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按遗址地域命名规范,将“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同月26日,“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项目正式启动。

  2010年—2012年,“南澳Ⅰ号”沉船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始,历时3年,每年约3个月,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

  其中,在2010年,水下考古队对“南澳Ⅰ号”的二号舱、三号舱、四号舱、五号舱内的文物进行发掘。5月9日,出水的完整或可复原文物累计达千余件。同年,“南澳Ⅰ号”被定级为“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

  2011年4月,“南澳Ⅰ号”第二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启动,至11月共出水文物9436件,其中瓷器以福建漳州窑青花为主。

  2012年5月,“南澳Ⅰ号”第三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从6月开始打捞,至9月结束。当年也曾有水下考古人员对记者透露有方案将把“南澳Ⅰ号”古沉船船体打捞出水在近岸建馆保护,但至当年水下考古工作结束,并没有实施船体打捞,而是将船体覆盖和进行水下保护。2012年,“南澳Ⅰ号”水下的考古工作告一段落,“南澳Ⅰ号”所在的海域仍得到全天候雷达监测保护,古沉船暂时原址保存。

  展讯预告

  展览名称“南澳遗珍”地址汕头市博物馆三楼3C展厅展览物品“南澳Ⅰ号”部分出水文物展览时间春节前开始,展期约半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