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栏】朱万章:水墨写意画与区广安的花卉画
2016-01-21 09:30:34 朱万章
在传统花鸟画中,水墨写意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门类。作为文人墨客们乐此不疲的绘画题材,自宋代以来,水墨写意画便成为很多文人热衷的画科。南宋的画僧法常以用笔简率著称,史书记载其画法“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被誉为写意花鸟画的先驱,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代花鸟画家(如陈琳、王冕等),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描绘对象,借水墨花鸟以抒发文人意趣,表现高洁的情怀,将文人画的情趣发展到更高境界。明代画家林良,以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宫廷绘画,开创了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的先河。随后,“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等以小写意的花鸟画延续了写意画的文人传统,诗文与书画相融合,使文人画的发展进入崭新时代。到了明代后期,以徐渭、陈道复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二人并称“青藤白阳”)将水墨写意推向极致。他们以狂放的笔势、淋漓尽致的水墨宣泄内心的积郁与激情,表达文人的情趣,使水墨写意画走向一个顶峰。明末的蓝瑛、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担当以及清代中期以郑板桥、李鱓、李方膺、华岩等人为首的“扬州画派”等人都受其影响,成为明清花鸟画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清代后期,以吴昌硕、蒲华、王一亭、虚谷等人为代表的“海上画派”以及以陈师曾、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人为代表的民国时期花鸟画家,继续传承了写意花鸟画传统,在近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到了当代,这种特有的绘画模式不仅受到专业画家的喜爱,更受到文人学者的追捧,潘天寿、李苦禅等是坚持水墨写意画的代表。水墨画因其不需要太多的写实技巧而能准确传递出作者的笔情墨趣,因而在历代文人画语境中,它几乎成为文人的一种象征。因而无论在以笔墨为遣兴的古代士大夫阶层,还是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绘画语境中,水墨写意画均拥有广泛的画家群体。
图1、区广安《石榴图》
图2、区广安《野菊香时酒正浓》
在当代画坛,也有不少画家孜孜于水墨画。有论者将这些新时代下的水墨称为“新水墨画”或“新文人画”,甚至称为“国墨”。无论是以何种名称出现,或者无论如何变化万端,传统水墨画所高扬的文人情趣与笔墨意味其实并未改变。在广东地区,近年来崛起于画坛的中青年画家区广安先生便是现代水墨画的实践者。
本以山水画著称的区广安,一改以往那种浑厚古朴的山水画常态,以写意花卉延续了水墨画传统,让我们在传统绘画领域再次重温这种令文人画家们热衷的绘画题材。
图3、区广安《树枝白鹅图》
图4、区广安《八大笔意图》
区广安的花卉画,特别着重对水墨的运用。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在区广安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将墨的这种浓淡、深浅与虚实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石头的渲染,还是花蕊的勾画,或者兰竹的飘逸,都能用水墨的变换参差来表达,使其在酣畅淋漓的挥洒中,得以抒发个人的笔情墨趣。尤为难得的是,区广安以水墨描绘的牡丹在其花卉画中别具一格。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长期以来,在以吉祥为寓意的中国民间信仰中,以牡丹为主题的绘画一直是普罗大众追捧的题材。因其如此,一般画家所描绘的牡丹,大多流于艳俗,即使非艳俗但也容易落入大红大紫的俗套。但区广安所写之牡丹,则没有很多画家的这种流弊。他所写之牡丹,全部为水墨写意,不枝不蔓,墨晕分明,将牡丹的富贵之态通过清新自然的笔墨表现出来,反而给人一种脱俗与清净之感。这也许是区广安在刻划牡丹时的匠心独具之处。在清代初期,广东地区有个画家叫伍瑞隆(铁山),以画水墨牡丹擅名,在清代广东画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与伍瑞隆同时的一个广东画僧成鹫(1637—1722年)曾写过一首《题伍铁山水墨牡丹》诗这样称赞其牡丹画:“铁山写铁干,留色不留香。墨妙传三昧,灵台放宝光。天香非有相,国色亦无常。即此明真幻,何须问洛阳”,现在借用这首诗来解读区广安的水墨牡丹,应该说是较为贴切的。据此亦可看出区广安写意牡丹的传承性。
区广安的花卉画,大多以逸笔草草的构图,借助运用笔墨的技巧,表现其随心所欲的文人心境。他所画的牡丹、兰花、怪石、树木、墨竹、芭蕉、杂草、梅花、水仙、菊花、灵芝、白菜、茄子、花瓶、石榴、藤蔓及其他花卉、蔬果等,都能以简洁的数笔勾勒出物象之轮廓,构图简单而意旨深远。他的这些画,既有形似之作,也有只求神似之笔。常在一种“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一种水墨画的至高境界。这是区广安花卉画的显著特色,也是其在传统山水画的探索之外不断进取、另辟蹊径的又一艺术尝试。这种尝试与其山水画可谓相映成趣,成为他之所以立足于画坛之根本。
图5、区广安《空谷幽兰图》
图6、区广安《墨影含芳图》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广东地区的最大中国画组织——广东“国画研究会”,在其代表画家如赵浩公、潘达微、李砚山、李耀屏、石霞等人的绘画中,都不乏水墨花鸟画之作。作为“国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卢子枢的再传弟子,区广安一直秉承着“国画研究会”守望国粹学脉、高扬画学正统的艺术精神。无论是其锲而不舍的山水画,还是其独出心裁的花卉画,他都在画中贯穿着这种理念,并运之于笔墨技巧中。所以,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梁江先生在阅读了区广安的大量山水画和花卉画后,欣然命笔为其挥写了“抱朴守一”的题词,这既是对其艺术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其绘画风貌的集中体现。正是这句朴实无华的题词,成为区广安于2009年7月晋京举办首次展览的主题词。这个当时以“抱朴守一”为命名的展览,在名家如云的京城甫一露面,便得到了美术界的充分肯定。美术界和文艺界的名流纷纷前来参加开幕式、学术研讨会或观摩画展,京城数十家专业或大众媒体竞相报道,极一时之盛。在展览结束后,中国美术馆还特地收藏了他的一幅山水画和花卉画。这些现象无疑是其画得到主流美术界充分肯定的表现,也是我们在解读区广安绘画时不能不留意到的有趣事实。
区广安花卉画是山水画创作理念的延续,也是和“国画研究会”的整理国故、弘扬传统的理念一脉相承。当我们在欣赏到这些水墨淋漓、墨象万新的区广安花卉画时,不能不为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朱万章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近年研究领域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曾师从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著有《书画鉴藏与市场》、《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等论著20余种;同时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被称为学者型画家,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