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生存之道:烧钱的买卖也上市
2016-01-21 09:51:39 奚耀艺
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更多的美术馆去服务社会的文化需求,资源有限的国有美术馆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更多的美术馆去服务社会的文化需求,资源有限的国有美术馆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在十多年前,国内民营美术馆开 始应运而生,激发了第一轮建设浪潮,前赴后继地涌现了一批批大小美术馆,据说眼下在经济政策鼓励“金融创新”的感召下,正开始着第二波投资热潮。早期的民 营美术馆,都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建设的,展品质量和软硬件设施建设都良莠不齐,许多美术馆半死不活地生存着,有些已经倒下了。追究问题还是出在资金短缺 上,因为经营美术馆是一桩“烧钱的买卖”。
美术馆承担着文化建设的责任,具有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推广等社会公共职能,这些职能都是需要“烧钱”的。经费短缺是世界博物馆业界面临的 共同难题,国内的国有美术馆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有时也是捉襟见肘;民营美术馆更是需要出资方不断地“烧钱”来维持日常的花销,它没有资金的自我造血功 能,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世界上的美术馆都是非营利性质的文化公益事业。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国外美术馆的生存之道。如美国的博物馆非常多,有公立也有私立,均属于非营利公益事业机构,大多数博物馆有自己的基金会负责 筹款,资金来源包括政府专项拨款、各种企业或者私人赞助、各种社会捐款等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由一群美国公民于1870年发起成 立,属于私营博物馆,当时的发起人包括了商人、理财家、艺术家等等等,他们期望博物馆能够给予美国公民有关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广开筹资渠 道,鼓励个人或赞助商以多种形式为博物馆捐赠和赞助;博物馆内部有大大小小各类餐厅和会议厅,可以出租举办各类商业活动进行盈利。尽管经营方式多样,但是 博物馆坚持自主经营权,对所有资金的使用都有严格限制,严格规定个人和赞助商的捐款使用范围。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馆等运营经验告诉我们,西方的美术馆生存主要依靠个人、企业与基金会三个方面的社会赞助,加上其强大的税收减免 政策,才使得美术馆可以持续发展。把海外的美术馆运营模式和经验照搬到国内,因为存在财税制度与国情民情上的差异,我认为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只可作为参 考。在这个商业时代,艺术品作为载体,大多数国内企业和民众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投资,而非真正出于对艺术的信仰,价格增值是收藏的唯一动力。再则,捐赠机制 不完善,无法建立良性的美术馆经营体系。
美术馆的投入从藏品收藏、展馆建设、人员开支以及营运成本等都是真金白银的花销,靠门票收入、场地租借和艺术衍生品经营能获得盈利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烧钱”已让一些财务困难的美术馆深陷僵局。资本运作似乎已是当前艺术市场发展的趋势,每一位艺术市场从业者都在关注金融创新话题,目的无非就 是如何把艺术品价格抬高、再抬高,以及扩大收藏队伍人群。因此,艺术品金融化设想也引发了某些人士的美术馆上市计划。近日,就有美术馆宣布启动A轮融资计 划,争取年内挂牌新三板上市,并已被券商估值8亿元。
美术馆是艺术的展览推广和学术研究机构,秉承非营利宗旨,是为了确保学术的独立性,实现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它不能以馆藏作品的买卖来获取收益。 画廊即是艺术品的交易机构,通过作品买卖经营获取利益,在艺术市场中属于一级市场,实现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该机构负责人曾介绍该美术馆的“收藏家会员已经 超过四五百名,其中不少会员的购买额已经超过几百万元”。显然,这是一家挂着“美术馆”招牌的商业画廊。中国艺术品市场受到利益集团操纵,已是公开的秘 密。媒体报道的8亿元的估值不知是怎样构成?依据是什么?这些如果解释不清楚而贸然上市,就容易被人疑为风险转嫁,甚至被认为又是一场骗局。
美术馆上市,就意味着改变了它的非营利宗旨,它的经营行为就是投资行为,它必须为他的股民们负责,获取投资收益是其最终目的,而非为了社会的公 益事业。美术馆上市,还不如画廊上市,只要它符合上市条件和法律规范,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资本运作,投资人各自承担风险,不必用美术馆形象与学术的“高大 上”噱头来误导民众和投资者。
美术馆的经营是“烧钱的买卖”,很多民营企业家和个人收藏者为此也做了很大贡献。如果通过金融创新模式开启美术馆良性运营的新时代,而非一味地 “烧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探求一条投资者乐于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美术馆运行模式,比莫名其妙的上市或许更有意义。上市不能解决民营美术馆资金短缺的困 境,而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又将是灾难性的!
作者奚耀艺系艺术评论人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