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张辉:子母螭龙纹——教子与科举成功的祝愿

2016-01-22 08:15:54 张辉

 

清早期子母螭龙纹

  在传统婚庆活动中,祈子祝愿与教子成龙、科考中举、金榜题名的祝愿是同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主题。婚庆中有各类表达这些主题的活动。

  汉唐以来,全国各地汉族民间就有结婚时“撒帐”的风俗,即新婚之夜,新人对拜坐床后,由众妇人向床帐内新婚夫妇身上撒五色彩果,以使得新婚夫妇感应抛撒物的生殖力量而生子。

  唱撒帐歌也是几百年来婚庆时常见的活动,即在撒帐时唱一些顺口溜式的吉祥祝福歌曲。散落在历史风烟中的撒帐歌词最能明确表明婚庆活动中,祈求子嗣、读书科考得中的社会心理。元代戏曲《裴度还带》里有段撒帐歌云:

  再撒南方丙丁火,养的孩儿恰似我;

  状元走入房中去,赶的新人没处躲。

  近代民间流行的倒十撒帐词云:

  十年窗下, 九载苦读, 八百教者, 七篇文章, 六国丞相, 五堂魁首,

  四时如意, 三元及第, 两朵金花, 头名状元在你家。

  还有词曰:

  一撒天门开耶,喜呀!天官赐福来。喜呀!二撒地门开耶,喜呀!

  地官送子来。喜呀送子不送凡间子呃,喜呀!单送文曲星来。喜呀!

  文一对耶,喜呀!武一双,喜呀!文武双双状元郎。喜呀!

  撒帐歌中,常见此类文字:“夫妻生活甜如蜜,早得贵子状元儿”。“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老君送来麒麟子,明年生得状元儿”。这是婚事中,求子、教子、科考社会观念的最明确的诠释。

  在明清日常生活用具中,此类观念图案也有体现。明代大量铜镜以多子、科举及第、长寿为题材。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愿望。铜镜纹饰从内容上可分成以下两种:

  1.科举类,主要有“状元及第”、“连进三元”、“庆元及第”纹等。

  2.多子、福寿、喜庆类,主要有“九世同居”、“长命富贵”、“百寿团圆”纹等。(《苏强:《明代铜镜概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 年第4 期。)

  铜镜是古代嫁妆的必备物,其上多子、科举中第内容与陪嫁品的结合,同样反映了科举制下的结婚时祈子、教子的观念。

  在明清各类器物和版画上,状元及第图中常有孩童形象,中间大个孩童骑着高头大马,上举冠盖,表示得中状元,另外的孩子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这是把祈子、教子、祈禄寓意完整地联系在一起图案,这类器物就是结婚时使用的。这种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的图案,过去的解读基本是止步于这是状元及第场面,这个器物作何使用。就少有论及了。

  笔者认为麒麟纹、百子图、苍龙教子纹、鱼化龙纹、状元及第纹是一组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社会观念图案,意为祝愿得子、教子读书、科举及第,它们是婚嫁时用品上常见的图案。

  进一步还可以得出一个更为广泛的结论,凡带有状元及第、连中三元、魁星踢斗、五子登科、带子上朝、燕山五子、十八学士一类图案的竹木牙角器、漆盒、瓷器、玉器等器物均为婚嫁时制作使用。

  祈子、教子、读书祈禄构成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一条观念链和视觉表达链。

  在明式家具中,雕饰有各类子母螭纹饰,图案上凶猛、严厉的螭龙张嘴斥责表现为教子的喻象。寓意为苍龙教子、教子朝天,教子成才。而“鱼化龙”、“鲤鱼跳龙门”图案之意就是教子成才,教子冲天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类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在科举制语境中,科考考场的二门或三门被喻为龙门。读书人把科考成功、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鲤鱼跳龙门”。唐代封严《封氏闻见记》卷三《贡举》载:“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李白《与韩荆州书》云:“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

  此类纹饰在明式家具中也有表现(图一、图二、图三)。

  例如“鱼化龙”、“鲤鱼跳龙门”。清早期黄花梨圈椅靠背板上的鱼龙纹,形式为靠背板上方开光透雕龙纹,下方浮雕鲤鱼纹,意为“鱼化龙”、“鲤鱼跳龙门”。

 

  图一 清早期 黄花梨圈椅靠背板上的鱼龙纹

  长59.6厘米 宽46.4厘米 高100.7厘米

  (选自叶承耀:《攻玉山房藏明式黄花梨家具》)

  黄花梨鲤鱼跳龙门纹镜台(图二),气势颇大,五屏风式上围子的正屏风上雕云龙纹,细视其下有门状图案,上阴刻“禹门”两字。禹门,地名,即龙门,相传为夏禹开凿,故名。禹门又被指科举试场,过禹门(龙门)者即如鲤鱼跳龙门。禹门下,波浪纹中雕有鲤鱼纹。

  两侧屏风上各雕凤纹,前围子上雕回首小螭龙纹,屏风出头雕张嘴螭龙头纹。此完整的组图,典型诠释了这件嫁奁用具对祈子、教子读书、科考及第的美好祝愿。

 

  图二 清早期 黄花梨鲤鱼跳龙门纹镜台

  (苏富比纽约拍卖,2007 年3 月。)

  香港两依藏藏黄花梨鱼龙变化纹镜台(图三),为五屏式,其正中间屏风透雕送子娘娘和鱼龙变化图案。

 

  图三 清早期 黄花梨鱼龙变化纹镜台

  长35.6厘米 高30.5厘米

  柯提思《两依藏玩闲谈》

  最晚期的明式家具上雕有一路连科纹、文曲星化身的禄星纹、官居一品纹,更是对读书中举、金榜题名的直观表达。

  子母螭龙纹和“鱼化龙纹”、禄星纹、官居一品(仙鹤)纹、一路连科(鹭鸶)纹是同一种语境、同一种家庭价值观念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子母螭龙纹常常与“鱼化龙纹”、独占鳌头纹、禄星纹、一品仙鹤纹、一路连科纹相配伍。这些图案的主旨是鼓励后代读书入仕,科举成功,光耀门庭。

  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还记载明代宣德年艺人夏白眼曰:

  “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这里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明代宣德年的艺人,雕刻作品链是这样的:“十六娃娃”是祈子的形象,“子母九螭”是苍龙教子的寓意。“荷花九鸶”是科举考试一路连科的祝愿。表达了祈子、教子、科举成功的观念链。

  明末清初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宣和玉杯记”载:

  宋宣和御府所藏玉杯三, 其一内外莹洁,絶无纤瑕,杯口耸出螭头小螭,乗云而起,夭矫如生,名‘教子升天’,真神物也。二名八面玲珑。三则单螭作把,外多花纹,钩碾精工,莹白过于教子而神彩稍逊。

  此文中“螭头小螭,乗云而起,夭矫如生,名‘教子升天’”,明确了螭龙纹的教子之意。

  宋代规定宰相、翰林学士等,必须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成熟的科考制改变了众多有才华的清寒知识分子的人生和命运。南宋《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窦家五子科考获取功名,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明朝中期后“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明清两朝,接近一半的进士是寒门出身,祖上或为文盲,或读过书但未作官。科举选士制度打开了知识分子向上流动的通道,为学子走向社会上层打开了大门。学子只要“一登龙门”,高榜题名,便会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通过读书科考出人头地,成为全社会对后代的期望,科举制极大地激发了许多家族对后代的强烈劝学热情。

  近几十年,学术界对科举制度评价较高:

  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颇有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

  味道。体现出了任人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同时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亦间接维护了中国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社会中上层,升官晋爵,都是依靠科举考试。引导家庭子嗣刻苦学习,通过读书科考,出人头地,使其走向有作为的人生。这成为社会对后代的期望。

  那么,苍龙教子文化间接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张辉专栏]

  张辉简介: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任职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后,在北京多家出版社任策划组稿编辑,并创建北京紫都苑图书发行公司。著有《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主编《曾国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中国通史》(中国档案出版社)、《中国名画全集》(京华出版社)、《古董收藏价格书系》(远方出版社)等著作。从2000年开始,从事明清家具、文玩古董收藏和研究,现为三家专业艺术媒体专栏作家。将考古学、人类学、图像学、历史学之方法论引入家具研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