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抢跑”设计大展 艺术市场深耕创意产业
2016-01-26 08:55:12 陈晓红
岁末年初,“2016上海设计艺术展”于1月10日华丽登台;无独有偶,“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几乎同时也在深圳开幕。沪深两大城市的两个设计展,揭示了2016艺术市场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动向。
同为设计展 沪、深各有侧重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云集了国内外优秀策展人:著名艺术家丁乙担任总策展人,卜冰、冯峰、和来自意大利的毕月(Beatrice Leanza)、来自英国的胡本立(Ben Hughes)则分别策划了“聚变力”“新物种”“泛学科”“未来场”四大主题展。展览以“设计之变”为主题,集中展示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艺术家探究未来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展示他们从设计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用更具备时代冲突和价值观的思维来思考设计的变革作品,其中不乏本杰明·伍德、施德明、巴特·赫思等国际大牌的设计师。
较“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早一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则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关注和倡导设计与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聚焦其在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价值,阐明了设计的时代立场与价值取向。大展策展召集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表示:“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主导的中国设计大展,对中国设计的推动作用可能需要在未来的几年才会逐渐看出来。别的展览活动会从产业的角度来推动设计,而中国设计大展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推动,我相信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它会越来越彰显出在中国设计发展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与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相比,这次展览以案例形式,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四个方面汇总整理了200个优秀案例,涵盖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纺织服装设计和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设计与公共艺术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进程中的思考和实践。
“设计之都”以设计为先锋
正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L”型转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产业转型之际,上海与深圳几乎在同时举办设计大展绝非偶然。一方面,全球经济调整导致外部环境变化,加上中国本身多年来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使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另一方面,中国新生的中产阶层对满足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的需求,使中国的消费升级,给文化创意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动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设计。
从两个城市的设计大展中不难看到,正在与时俱进飞速变化的设计,连接着需求和供给,把艺术引入生活,重塑城市,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海和深圳始终活跃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市,前两年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不约而同地特别重视设计,把设计作为引导未来产业升级、商业转型的牛耳。
相形之下,上海设计大展因此具有这么高的规格,可以全市总动员。而深圳的“中国设计大展”,更是中国至今规格最高、最为权威的国家级三年设计展,力图打造专业、权威的国家级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由此可见,设计会带动创意产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力度给中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产业前景。设计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回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追捧。
设计作品将成为藏家新宠
近年来,设计作品已经进入藏家的视野,在拍卖场上崭露头角:从最早上海泓盛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设计作品,到中国嘉德、中国保利这样的大拍卖公司相继开设设计拍卖专场,再到佳士得这样的跨国拍卖巨头在中国推出设计作品专场,设计作品拍卖的形式越来越多,身价也越来越高。佳士得在其2014年上海秋拍上,首次推出“当代设计专场”,其与众不同的策略是选择与中国本土的家居品牌“上下”合作,而“上下”的特色,正是将当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2015年的上海秋拍,佳士得又在与“上下”合作的基础上,引入日本、韩国设计师的作品,把概念扩大到亚洲。因此可以预言,设计作品的拍卖,也会为2016年的拍卖场带来新动向。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是,近年来艺术消费市场,也在迅速积聚能量。构成这个市场新热点的,一方面是限量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等;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艺术元素的高端首饰、服装、家居用品等。而这个市场崛起的突破口,离不开设计这个关键的环节,因为好的设计,既能体现艺术的灵魂,又能赋予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设计作品的藏家,往往是新一代的收藏家,他们年轻,对艺术品抱着极大的热情,同时也热衷于当代艺术。与此同时,艺术消费市场,也与年青一代的消费者崛起有关。他们对个性的追求,对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向往,都使他们成为消费类艺术市场的主力买家。设计,既从收藏品角度影响艺术市场,也会从产品开发角度,给未来文化创意的腾飞带来突破。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