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创作创造 终有源头

2016-01-27 10:00:45 朱华

  1985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参加了“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这是在北京“星星美展”之后一个偏前卫的展览。

  记得当时我画的是朦胧的一棵树后面有一个人体,那时画人体都是很新奇的事情。当时一起参加“江苏青年艺术周”的还有杨志麟、丁方、管策、沈勤等等,偏传统和偏前卫的作品都有,是个大杂烩。杨志麟当时的作品是水墨画《人喜吃鱼》,采用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方法,有点梦幻;丁方画的是黄土高原,画得很厚,我们以前在南师、南艺上学时都是俄罗斯的画法,讲究色彩,丁方突出表现了黄土高原的厚重感,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管策也是用了超现实的方法,那时候流行达利、玛格丽特,他学玛格丽特画了一个悬空的人头像;还有沈勤,当时他画的是师徒俩对话,用超现实方法在宣纸上创作。

  我认为“85美术”是中国艺术“做规定动作”的一个阶段,如体操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规定动作有很多人在做,其实说规定动作是好听,不好听的说法就是抄袭模仿。然而同是做规定动作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十个人做规定动作有十个裁判,没有一个标准,以前讲艺术不需要标准,但在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对于艺术创作的标准还需要恰当地提出来。“85美术新潮”如今已经过了30年,今天是一个新起点,大家终于开始做自选动作了。

  “85美术新潮”期间,我是旁观者。但是,正是这个时间段,当时现代艺术主要策源地的南京因为南师、南艺有一批国外进口的包括达利、玛格丽特、毕加索的画册,让我们眼界大开,使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学习西方。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相对保守,一方面是接触了介绍西方艺术的画册、杂志,我们开始蠢蠢欲动,私底下会讨论这些东西,绘画中我们就学了一些新的手法。

  我们当时一个系有五六十个学生,我们班级当时大约有20个人,当时看画册的人很多但总的来说关注现代的总体比较少。大家都在看,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写实的,所谓对现代主义感兴趣的是极少数,关注较多的有管策、周洪贵、吴为山和我,还有一个王珂老师,我们这批人大致的经历都如此,因为那时展览很少,正是通过画册和杂志,如《江苏画刊》、《世界美术》、《美术译丛》等开始关注到当时所谓前卫的东西,然后把注意力转向了这样的一个方向。

  我们创作冲动的源头也是在那个时代。至今都感觉那是一个自然生发的事情。

  (朱华,艺术家,淮安师范学院教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7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7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