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圆桌】张正民个展 “寻人启事”探索水墨现代性转换
2016-02-01 08:19:37 叶旭栋
▲开幕式现场 左起:张正民、冀少峰、李旭、鲁虹、王林、吴放
▲张正民个展“寻人启事”开幕式现场
▲张正民个展“寻人启事”嘉宾合影
张正民首次上海个展“寻人启事”于2016年1月9日下午在华府艺术空间揭幕,展览由李小山担任学术主持;吴放策展;鲁虹、李旭、冀少峰、王林担任特邀艺术批评。
▲策展人、华府艺术主持吴放
展览开幕前,策展人吴放、参展艺术家张正民、特邀艺术批评鲁虹、李旭、冀少峰、王林就张正民本次展览的作品展开圆桌讨论,在策展人吴放看来,张正民的此次展览,是有关记忆的一次“寻人启事”:“他在我们手心里藏着另一根‘刺儿’,就是他的水墨情结。在水墨被过分消费和瞩目的今天,张正民依旧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自制。身处充斥‘国际’字眼的当下时代,他认可其给予水墨的转型机遇。”
“张正民认为创作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和印迹。艺术家要聪明的体现时代特性和文化特征,‘水墨’仍是他的第一选择。不为了市场、不为了名利,他选择‘水墨’只因为这是他的文化智慧。‘水墨’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强烈的叙事性和象征性”吴放表示。
▲批评家鲁虹
批评家鲁虹认为,张正民这一系列作品将中国水墨成功进行了转化:“从当代背景下探讨水墨如何去做,这些作品的系列推进,是关于有60-70年代的印记。而作品在文化上的元素和运用的手法重复,强调是和记忆有关。如何在作品中层层推进找到适当的度,同时坚持将一个系列画到极致,和如何传播也是需要考虑的。”
▲批评家、四川美院教授王林
批评家、四川美院教授王林表示,艺术家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回应,张正民在这方面运用了他用了很多系列化的尝试:“如何在基本像的图像里,运用水墨去表达它的意味,张正民作品中这种微妙的变化,把作品从中国文人的笔墨情趣中解脱出来,拉近了和观赏者的距离,对于观赏者本身具有现代性的转换,这个变化非常重要。张正民的画有很强的记忆性,如何把这种记忆性和方式表达上结合起来,这是他将面临的挑战。”
▲批评家、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
批评家、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则认为,当社会学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两个方向时,张正民的作品反映了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过程中,人们心里的巨大落差,这也体现了艺术家的敏感性:“同时,他的多重身份的混搭出现了他画面的多重表达,他有着60-70后的个性和共性,展览也是他第一次上海的个展,对他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批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
批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表示,用水墨的方式表达都市化的人物探索,其实这个路很窄:“而每个艺术家都用自己的实验去打开思想和形式方面的维度,这个是有价值的。张正民的作品从技术、材料、形式上,他的作品非常切合当今的生活情境。在当今媒体化的生活给所有人带来的视觉影响非常大,当代的水墨光有文人化的探索是不够的,这种真实的媒体化的影像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而如何用手工和技术的方式去建立一个新的图像化的世界,这条路可以走得更远。”
▲艺术家张正民
艺术家张正民表示,我的作品有着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大家看到的寻人启事的图像,暗线是在成长的时候强加给你的世界观:“我更看中的是暗线的创作,更在意的是文化的深度。”
▲展览作品
▲ 《寻人启事-驻影之二》纸本水墨 75×139cm 2014
▲ 《寻人启事-驻影之一》纸本水墨 75×139cm 2014
▲ 《寻人启事—驻影之二十》纸本水墨 75cmX180cmX2,2015
▲ 《寻人启事—驻影之十九》 纸本水墨 75×180cm×2 2015
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