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垃圾研发者”叶伟立:很多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

2016-02-02 21:00:58 何妍婷 顾盼

艺术家叶伟立

  导言:《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2015年底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后,近日,叶伟立个展《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在香港汉雅轩展出。展览期间,画廊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台湾苗栗“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各种稀奇古怪的物品塞满了展厅的每一个角落。这项以过程为导向的计划从2010年开始,体量庞大而极富野心。

  叶伟立,1971年出生于台湾,11岁移居美国,直至20年后,再次重返台湾定居。无论是在异国抑或故乡,文化、地域带来的“身份”问题一直缠绕着他,“我看起来像一个华人,但其实不是,也许更像美国人,因为我不会写中文,但我在台湾出生,现在住在台湾,有持续的文化上的不同。”

  对身份的思考,延伸到“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在这里,叶伟立从艺术家变为公司“董事长”;被视为废物的“垃圾”成为“产品”,被重新赋予价值。在“公司”的运作中,经济生产系统与艺术创作系统碰撞出的火花引人深思;同时,在“垃圾研发”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的累积、空间与事物的变迁、与他人间的互动、物件背后的故事,是叶伟立着意表达的主题。 

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

叶伟立  《卖鞋子的人》  柯达Duraclear透片、铁框  125x200cm  2016

  经济生产系统VS艺术创作系统

  雅昌艺术网:首先,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展览《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

  叶伟立:“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是一个探索,是经济生产系统与艺术创作系统的比较,两者在处理事情的模式上的差别和差异在哪里。假如成立一家公司,肯定需要基础的资本,比如要花钱找员工、租厂房、买机械、买材料,当这些已规划好,在接收到订单时,就知道将产生多少利润,这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遍的工作模式。因为我是一个从事创意工作的艺术家,为了创作会买一堆材料,也有一个工作室,某些方面与“开公司”相似,但当把颜料挤出来、开始落笔画画时,没有办法先考虑利润,如果考虑得太多,有可能画卖不出去,或是说不一定创作出好的作品,即正式进行运作时,两者是很不一样的系统。这个展览提出了这两种模式的碰撞,持续的变化,比如“古董级垃圾研发公司”也有企业理念,但与一家真正的企业理念、经济生产模式和创意生产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创作中,“废弃物”是一个重要的素材,您是否对旧物有一种迷恋?您有收藏的习惯吗?

  叶伟立:那些废弃物都是路上恰好看到的,其实也不需要刻意去找垃圾,现在哪里都是垃圾,这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又和经济有关系。20世纪的工业化导致过度生产,所以21世纪人类面对的都是过度生产遗留的垃圾,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我把废弃物从一件东西变成另外一件,呈现作品的转化过程。

  生活中我比较喜欢木制品,也不算是收藏,就是喜欢,比如很常见的椅子,这次展览中也有很多旧木质家具改造而成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创作中,“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词汇,不仅您的身份发生变化,而且您的创作对“旧物旧地”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您是如何解读和拿捏“身份”的?

  叶伟立:我觉得身份等于语言和地点,在一生中去过的地方和所用的语言,这两个主题定义了“你是谁”。我对语言和地点、时间感兴趣,我住在哪里、周围有什么,在某个时间恰好在某个地方,我找到了一些物件,通过周边人的帮助,我试着讲述它们的故事,也有一些想象和投机。

叶伟立   《海边塑料片》 塑料、层板 190x160x13cm  2010-2011 

  多重身份,以不同界面介入事物

  雅昌艺术网:1996年,您在阔别台湾多年后再次回到出生地,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叶伟立:移民美国后第一次回台湾,当时对台湾基本什么都不记得,因为变化太大了。我那个时候正在念研究所,也是想回台湾找一些想法和灵感。因为放暑假回台湾待了三个月,觉得蛮有趣的,回到美国之后就一直有个念头——有机会可以呆久一点,这也是过了六七年后搬回台湾的原因。

  雅昌艺术网:1996年之前,您的创作是怎样的?

  叶伟立:之前是做比较传统的摄影,题材也没有差太多,拍一些我居住的区域,当时我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林。

  雅昌艺术网:在什么时候,您决定回到台湾定居的?

  叶伟立:我之前在Getty Images全职工作了几年,但是后来遭遇裁员,就想说回台湾休息调整一下,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本来只是想在台湾做一个短暂的旅程,没想到回去后就一直呆下来了,发现在台湾做艺术的机会比在纽约多。

  雅昌艺术网:定居台湾之后,您是以什么身份介入到关于台湾的艺术创作中?

  叶伟立:开始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对台湾没有任何了解,我也不认识任何艺术圈内的人。我刚回台湾住在台北,也常去附近的小城杨梅,因为那是我父母出生的地方,我小时候也常常去那里。

  很快,大家发现我有艺术类的教育背景,就找我去做展览。展览之后,又去了宝藏岩,慢慢认识了不同的艺术家。

叶伟立  《台北宝藏岩录音卡帶》  柯达Duraclear透片、木与铁构灯箱  100x116x16cm  2005

  雅昌艺术网:《宝藏岩》是一个艺术家驻留项目?

  叶伟立:对,现在那里是台北的国际艺术村,跟我在的时候很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得知宝藏岩是因为一位建筑师介绍我去拍照,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机遇。

  本来只是两个月的驻村项目,我在那里住了三年,我发现当时的驻留项目是变成艺术村前的一个实验。要等到其他人搬迁、整修过后,才会成为正式的艺术村。于是,我和他们说,让我留下来,到一定要搬的时候,我再搬,所以前后呆了三年。

  雅昌艺术网:您是见证着它的变化。

  叶伟立:其实在我去之前,就已经规划好要改造成国际艺术村,但是回头看,又跟现在的面貌很不一样,因为现在是一个观光区,我在的时候是艺术家驻留的地方。在宝藏岩的三年,对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是从创作、生活,抑或了解社会和政治的情况。

  宝藏岩是一个公有地,不同的人在争夺它的使用权。在那三年里,我经历了密集、深入地与当地接触的过程,有政府、大学、在地居民的介入,还有艺术圈、媒体的观察,他们从不同的界面介入及讨论,我在那个情况下看到很多的样貌。这样的经历,让我之后也从多角度观看事物。

  雅昌艺术网:每个团体、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看法会不一样。

  叶伟立:对。这又回到身份的问题,我看起来像一个华人,但其实不是,也许更像美国人,因为我不会写中文,但我又住在台湾,所以是持续的文化上的不同。

 

《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展览现场

《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展览上,叶伟立《TZ涉事系列》与叶世强的画具

  对叶世强的想象与个人创作并行

  雅昌艺术网:其实自2015年4月开始,您对叶世强的进行研究和创作,并在11月,于香港艺术中心举行了《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是怎样的一种介入?为什么?

  叶伟立:我是受张颂仁的邀请参与这个创作,在接到他的邀请前,我不认识叶世强。因为需要做一些研究,我们的作品要一起展览,就会有如何诠释的想法。我需要了解这个人——透过他居住过的空间、透过他妻子的讲述,还有看他的作品、物件,直接用他的作品作为跳板,想像在我的创作上融入他的美学,再进行包含我自己艺术本质的诠释。

  我透过他的美学和设计对他的了解比较多,他是一个非常高明、有趣的艺术家。巧合的是,叶世强也是一位手工灵巧的木工,他是古琴师傅。我也很幸运能研究他的人生和作品,越研究越有兴趣,他的想法都很棒,而且执行得也完美,所以我在创作和他有关的作品的时候也不缺想法,问题只是在于想法怎么去完成。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创作,我让观众充分了解这位艺术家,除了大部分是摄影作品,也包含了他的一些物件。

  清理他的湾潭旧居部分是向他致敬。本来,我想在旧居里放入一些剧情做成一个影像,所以需要清理一下三十年没有住人的房子。但在清理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我对叶世强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在资料中发现他在那所旧居居住的阶段,正是他制作古琴的时候,所以把古琴的声音放进去。那是一间漂亮的、依山傍河的房子,就这么单纯的一个动作,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画面出来。

  在宝藏岩也是一模一样,在过程中会有一些特殊的状况发生,变成真实。打扫屋子是双手劳动的过程,跟我的学生、朋友一起集体劳动,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自然而然有些事会冒出来,然后进一步拉近与叶世强的距离,可以说,对他的想象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是并行的。

  这个时代,很多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比如被邀请。艺术家必须清晰目标是什么,比如《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的核心是叶世强。我在想,假如我的作品要和他的作品放在一起,我要做什么作品,有没有可能给观众看到更多关于这个人的内容?在《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上,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故乡,他居住的几个地方,他设计的物件,他留下的一些遗物。我不需展示我自己的东西,我试着让观众看到我怎么面对这个异体。最后影片放映的时候,叶世强的学生在现场都哭了,我也蛮感动的,因为那些学生都去过旧居的,我没有想到这么一个直观的想法会影响到他们的感受。我做很多事情都靠直觉,但是后面会发生什么并不知道,可能会影响我将做的下一件事。生活中就是有巧妙的、没法控制的意外、随机的一部分。这就回到张颂仁的直觉,他怎么会把我和叶世强联系起来,也许我们的名字意思接近也有一点关系,张颂仁实施很多计划就像艺术家做作品一样。

叶伟立  《五月,叶世强湾潭旧居》  Lambda C-Print 水晶裱  102x130cm  2015 

  雅昌艺术网:通过研究叶世强这位艺术家,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叶伟立:有很大、很特别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还在持续进行。他的影响是每天的,有一些他的工具我在用,像桌上的这个笔筒是用他的遗物里的竹子做的。此外,我们正在设计关于《入胜:叶世强书画,叶伟立涉事》的一本艺术家书,会收录更多之前展览上没有展出的东西,是很大的一个文本,目前还在做,可能今年5月会出版。

  叶世强的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看展览可能没有那么强的感受,但如果看过他所有的资料档案,会觉得他是个奇迹。他的作品本身很完美,但他是一个奇迹的原因是,他给你看到一个可能性。在大部分的艺术家看来,某个程度上,伟大的作品可能就是几件,但是叶世强不是,他的作品有质量又有数量,对于年轻人而言,他是很好的模范。我后来对20世纪早期亚洲艺术做了一番研究,觉得同代的艺术家都没法跟他比。台湾的专家、教授、前辈艺术家都知道这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但大众不知道。

  虽然他在世时甚少参加展览,生活不富裕,脾气也不好,不擅长沟通,但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说,研究叶世强是很可贵的经验,我会尽可能地从他身上学习。 

  雅昌艺术网:谢谢!

  (本文部分图片由汉雅轩、叶伟立提供)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