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舟“倒悬”山水
2016-02-02 08:56:28 黄茜
“异置———汪一舟个展”今日美术馆启幕
1月30日下午,艺术家汪一舟首次大型个人装置展“异置”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启幕。著名策展人黄笃介绍,所谓“异置”,指艺术家不仅在物理空间上颠倒正常的视觉秩序,也在观念上表现出改变物态的企图。
倒悬的三维山水
倒悬的《山》占据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的主要空间。七八座倒垂的山峦由细腻的米黄色宣纸做成,用钢丝悬挂在空气里,看起来像意念里的山,也像漂浮的舟船,游动的水母,灯光下隐隐绰绰,制造出流动的诗意。
与今日美术馆刚刚结束的“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相衔接,黄笃认为,“异质”展可以进一步启发当代的抽象艺术家。就像京剧《三岔口》,舞台上几无道具,演员却能通过动作和表情模拟出各种生动的情态。黄笃认为,汪一舟的作品同样富于“暗示”。宣纸本来是绘画的材料,如今却成为具有雕塑感的装置进入三维空间。与倒挂的“山”对应,光洁的地面可被想象为“水”。
“绵延的线编织立体的山景,以褶皱的山形暗示水的存在。在山与水的关联与对比中生成符号的意义链,使静与动、轻与重、疏与密、简与繁尽显于空间之中。”黄笃表示。
“这让我想起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古人的山水讲究‘乐游其间’,我们走进这件装置,也就走入了诗意的山水之间。”黄笃告诉南都记者。
传统媒介的创造性转化
整个展览由主题展(装置“山”)、物质呈现(宣纸与山石)以及八张现代感极强的水墨画组成。黄笃称为“简洁、朴素、富有整体性”,“是中国艺术家对传统媒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
汪一舟1968年生于江苏,2003年始居上海,先后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他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既有传统水墨和书法,又有西方油画和现代装置。
汪一舟说,自己是油画专业出身,但保留着极为传统文人的一面:嗜读《春秋》,喜爱用宣纸作画。30年来,他一直用现代视觉方式传达传统中国文化,力图在不失却当代性的前提下摆脱西方艺术的浓厚影响,做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看起来就是中国人的作品。”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介绍,汪一舟早年是极好的油画家,其写实油画几可乱真。“但他不满足于写实油画,认为应该做当代艺术。”
“这些宣纸做的山看起来很轻盈,其实内部有沉重的钢架支撑。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有复杂的成因、艰难的过程。”高鹏说。
“我在今日美术馆工作11年,经手300多个展览,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真正好的艺术家。”汪一舟是“非社交型”艺术家,也是高鹏认为的“真正好的艺术家”。而“本土美术馆的基本责任,就是为本土服务。”
呈现事物的本然状态
汪一舟的八幅纸上作品,以3米2乘1米45的高大尺幅,用淡墨和抽象的图式,绘写高山峻岭。
“人们提到中国画,会自动地以为那是一种书斋化或情趣化的状态,烹茶、焚香、宣纸铺在案几上,提笔画几棵树,几丛兰草。其实元以前的中国画不是这样的,它强调的是景。早期中国画以山水为主线,强调自然的气魄。”汪一舟告诉南都记者。
“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在富春山居住了十几年,每次出门都带着这幅画卷去感受。为什么画上用那么多淡墨?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修改的余地。这体现了古代画家对自然和艺术的认识。”汪一舟说。
黄笃把汪一舟的创作对比日本的“物派艺术”。他指出,现代社会的经验过于西方化,蕴藏在日本能剧、中国京剧或者印度地方戏里的许多优美都被忽略或丧失了。
“日本‘物派’来自禅宗、寺院和插花艺术,强调的是自然材料、自然状态。比如把一根木头放在窗框内,呈现的是事物的本然状态。”展厅里堆放的一沓沓宣纸和石头,似乎便是这本然状态的寂静表征。
如今的展览空间大多是白色方盒子,本身具有工业化意味。如何让作品与空间产生对话和美学的激荡?汪一舟研究过后工业时代的设计,他认为,西方极简主义的思维是一条笔直的线,而东方思维是一条弧线,“两者有相互作用,却并不是对立的。”
“直线和弧线可以发生关系,再出来的线条,既不是直线,也不是弧线,它意味着另一种艺术形态。”汪一舟说。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