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召麐报师恩|学生待老师好似儿女对父母
2016-02-02 09:18:49 未知
民国的一些师承故事中,老师对学生尽心,学生对老师可谓是忠心。譬如我常提到的民国女画家方召麐(麟),直到七十多岁,她对37岁拜的老师赵少昂还一直不时地照顾着。赵少昂也相当“依赖”这位曾经的女学生,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住院吃药的事情,就要打电话给方召麐。方先生便写一张五千或一万的支票,或亲自送去,若是自己不方便,就托人送去,我就曾帮她送过多次。后来赵少昂去世。葬礼上,来宾们每人手执一支白玫瑰,向灵堂三鞠躬,然后放下这支白玫瑰。84岁的方召麐来到葬礼现场,不让人搀扶,颤颤巍巍,走上前去,跪下磕头。身旁学生李典忙欲搀起,“方先生,您不用这样跪吧?”方召麐直视他的眼睛说,“你知道吗,老师,和父亲是一样的。”李典回忆,“她跪下去时,现场的哭声明显沉痛了许多。”
1980年代,方召麐与画坛人物。(从左至右)前排:杨善琛、赵少昂、方召麐、钱松喦、吴冠中
方召麐对她的另外一位老师张大千,也是尊师如父。方召麐有居住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优势,常帮老师在大陆和欧美办事。她在各种场合都回护“张老师”,避免不利于老师的言论发生。张大千曾与方召麐闲谈,认为“拙与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方召麐从此开悟,开创出独家大写意山水风格。她在1960年,曾画过一张很好的泼彩风格山水,此后她的存世作品中,却再也不见这种形式。
有人疑惑,曾问她为何不再画,她却笑笑不讲话。再三追问,她才说了其中的故事。原来这张作品是她在老师张大千家小住时,半夜在张大千的画案上画出来的。次日张大千看到后,赞此风格甚好,认为自己也可以尝试这种风格,并且可以画的更好。
现在无法确认是否方召麐的这幅作品就是张大千晚年泼彩风格变法的蓝本,但至少,是这张作品诱发了张大千从事泼彩风格的心思。从此,方召麐再也不碰泼彩了,将这一方天地留给了老师创作,期待着旷世巨作的诞生。直到她的晚年,张大千逝世后,方召麐才又创作了一些和老师风格截然不同的泼彩山水。
张大千与方召麐在香港
1970年方召麐在美国张大千家中随侍聆教一整年。
两人不仅在艺术上互相切磋和沟通,生活上也关系甚好。张大千经常写信给方召麐,请她帮忙卖画、给内地家人汇款子,还有帮着买食品、原子锅、手表等当时的稀罕之物寄给内地。我见过有一封张大千写给方召麐的信,说是张大千误把别人的信看做是方召麐写的,以为她要来巴西,高兴的不得了。后来发现搞错了,就失望地大哭了一场。方召麐曾对学生李典说,“你都不知道师父和师母多喜欢吃我做的小馄饨!”学生李典也吃过,确实美味,想再吃却吃不到了。
《牡丹亭》中有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在戏里,这是说爱情,但若扩大一些范围去想,人生在世,百年而已,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在回忆中闪闪发光的,生死相随的,却只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已。
(责任编辑:汪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