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西兰人通过当代艺术感知中国
2016-02-18 11:21:01 宿亮
画廊展厅的白色墙壁上,1500件日常用品,包括鞋、包、锤子以及泰迪熊玩具等,均用白色瓷器制成,逐一被看似随意地悬挂起来。展厅中央,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建华审视着这些瓷器,用激光笔指导着同事调整位置。
17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周边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艺术博物馆,他们正在为20日开幕的展览做最后的布置。
两年多前,这家博物馆的策展人埃玛·巴格登在刘建华上海工作室内看到其题为《日常·易碎》的作品,感到那正是自己苦心寻找、准备向渴望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西兰人展示的。
作品:用抽象的方式隐喻世界
《日常·易碎》和刘建华的另一件作品漂洋过海来到这里。
谈到曾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的《日常·易碎》,刘建华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使用表面坚硬易碎的陶瓷制作日常物品,抽离其中丰富的色彩,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来隐喻生活中那些并非一成不变、很难永恒固定下来的梦想和理想,希望从这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旁边展厅里,黑色钢板零散地安装在地上,库房里金色的瓷质装置正等待着与这些钢板结合在一起。刘建华介绍,这一作品《方》完成于2014年。他把易碎的瓷和坚硬的钢结合在一起,试图用金色表达人们对物质的喜好,用相对抽象的方式呈现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类的心理活动。
对于刘建华而言,他的作品旨在通过当代艺术的语言与观众交流,让大家了解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在做什么、思考什么。
瓷器:用熟悉的材料为艺术服务
巴格登2013年曾肩负策展任务前往中国,走访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中国艺术家。她说,刘建华的作品美得“绝对让人震惊”,是最适合带给新西兰观众的中国当代艺术。
她17日在布展现场对新华社记者说,新西兰人对中国非常好奇,希望了解中国。她认为,艺术作为一种途径具有普遍性,是增进了解的重要方式,能够打破不同语言对沟通造成的障碍。
说到刘建华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瓷器作为媒介,巴格登的看法是:“他的作品来源于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制作传统,又用来表达卓越的当代艺术。因此,这些作品一方面表达了中国古老的历史,又反映了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谈到把瓷器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刘建华表示,这源于他早年在景德镇工作与学习的经历。不过,艺术创造与工厂学习终究不同,需要知道材料如何为艺术表达服务,知道目的和方向是什么。
刘建华说,艺术是共通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并不是切割很清晰的独立空间,艺术家需要全方位思考问题。
交流:用当代艺术语言告诉世界
道斯艺术博物馆并不大,但每一个独立的展厅都设计精美,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矗立在居民区和商业中心之间,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免费敞开大门。
第一次来新西兰的刘建华告诉记者,他发现这家艺术博物馆的特点在于注重社区文化的传播,让民众参与到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中来。他认为,这是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当代艺术并非空中楼阁,要吸引民众以各种方式关心艺术、了解艺术。
刘建华说,艺术家必须形成个人的风格特点,面对的问题不同,作品的差别也很大。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和自身文化的积累,艺术家用作品表达对生存环境的思考。这种思考以艺术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让受众听懂、看懂。
刘建华曾在不少国家举办个人展览。他表示,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更容易体现时代性。在展示中国古老历史与辉煌文化的同时,当代艺术的交流推广也同样重要,可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今天的发展和艺术家的思想。
谈到即将开幕的展览,刘建华说,希望展览能让新西兰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所了解、产生兴趣,以推动开展更多交流项目。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