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2285期】陈永怡:潘天寿的构图方式

2016-02-20 08:54:30 张霄楠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陈永怡:潘天寿的早期历程

     【雅昌讲堂】陈永怡:潘天寿的中国画创新来源

     【雅昌讲堂】陈永怡:潘天寿的中国画创新历程

     【雅昌讲堂】陈永怡:潘天寿中国画创新的转折点

     【雅昌讲堂】陈永怡:潘天寿的笔墨特点

 

  主讲人介绍: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副教授。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学术著作获省级社科出版基金全额资助。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重要刊物。

         

  导读:

  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绝大多数画家都认为,中国画必须吸引和融合西方绘画的表现技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只有极少数画家强调,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系统,充分保持各自的特点,才是发展的光明大道。潘天寿是这极少数画家之一。他在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上,都不曾借鉴西方绘画的一兵一卒,而是从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里获取变革的灵感,以极富个性的艺术创造,开拓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将中国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步。北京大学“以美济心·艺术与收藏”二期班特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副教授为学员讲解《从潘天寿写生与变体画看中国书画中的创新》。

  课程名称:《从潘天寿写生与变体画看中国书画中的创新》

  第五集:潘天寿的构图方式

  我们再看一个,就是我们当时在展览当中引起较大轰动的一系列作品,就是他的成品是这个,他的成品是这张。

  这幅画当时在1963年了,就是他一直在画雁荡画了十多年,一直到66年之前,雁荡就变成他的主题了,画家找到了自己的对象,这幅画当时也刊登在《美术》杂志上,因为《美术》杂志是非常有名的杂志很重要,这张画就是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这张画的话,这张画大家看一下,就是刚刚在灵岩涧一角也是同样的道理,山花、野卉近景,突出雁荡的那种山石嶙峋的感觉,那么这幅画重点是这个石,这个水,这个水很难画很难画,这个水是虚的,旁边这个是实的,虚实相间,水用线条来表现,这个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特点,用线。

        

  他画过好几稿,这也是其中一稿,这也是其中一稿,然后他的草稿,然后他的写生稿,这是他的写生搞,这是我们请人拍来的一幅实景,小龙湫下一角,他这个石头很嶙峋,很大,你看这个石头很大,但是因为是枯水季拍的所以没有水,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写生稿上写着“小龙湫下雨后涧瀑”,下雨后这个水怎么样,在这种狭窄的石头缝里面特别的湍急,所以你可以看到他抓住了这样一个情致,就是他要表现小龙湫下一角溪水怎么奔腾的感觉,这种感觉怎么表现呢?溪水奔腾怎么来表现,就像齐白石画十里蛙声出山泉,蛙声十里他没有画蛙,他就画蝌蚪了,对不对,画蝌蚪,他是有想象的,像这个画溪流要很湍急的溪流怎么来画,所以这张草稿大家可以看他那个时候想法已经有点儿成型,就是用石头来逼出中间的一泓泉石,他画的第一稿。

  第一稿里面我们可以比较,就是他的这个水花画的还没有那么规整,就是石头跟水的关系还不是那么强,对比强烈,但是在这里的话你可以看到他强化了,强化了周边的丰富性石头和山花的丰富性,然后把这个泉水给逼出来,然后这里的水花画得特别规整,非常湍急,所以这里面就是我们说这个是吴茀之先生在潘天寿国画艺术简论当中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大家说水石花草布置的很有层次,下部涧水流出画外,流出画外,让你们有想象力,画露半株见其身而无穷,画外意,我们中国画强调画外意,他不画满的。高而无奇,上面很高很高,但是他不画出来,从有限显示了无限,主题很突出。

  所以我们在整理中国画写生的时候我们把潘天寿写生的方式给拎出来了,就是他靠记忆写生,靠写诗来写神,这种方式,传统的写生方法,大家都觉得非常新奇,可见,传统的写生方法现在已经被掩盖太多年了,我们很多时候都用西画的写生,能够原来中国画是这么去表现的,他不是另外一种方式去表现,这一系列的作品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非常惊奇,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这也是他画的雁荡山花,他画的一组,这是一组,你看他又是梅雨中百花齐放之致,这个“致”很重要,这个是大概在中国美术馆,后来成熟了就是这件作品。

            

  所以刚才的那幅《小龙湫下一角》和《雁荡山花》就是他的代表作,两幅代表作,但是你可以看到这就是通过雁荡写生得来的,这次我们可以看一下他的写生稿,他的写生稿很少很少,傅抱石的写生稿有这么厚一大本编出来,但是潘天寿写生稿只有60几幅,为什么写生稿这么少呢?因为他大量的在他脑子里面,所以他说中国画写生最高的是记忆,记忆!

  你看这个我为什么拿这幅,这幅作品他也画好了几幅,这就是石蒜,石蒜我说只有这么高,现实生活当中只有这么高,但是他把这个石蒜放在这个巨石前面,你就感觉这个山花野卉很高大,,它实际上也是在表现时代,对不对,不知名的山花野卉能够提高到这么高的一个地位,这就是潘天寿这个时代对自然的认识,这就是石蒜。

  这也是一幅我们当时展览当中取的一个实景,这个是小龙湫一角,雁荡有大龙湫、小龙湫,小龙湫一个小小的瀑布垂下来它比较高,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这是他画的小龙湫,你说他写实还是不写实,我觉得非常写实,这就是中国画的写实。中国画的写实你可以看到这个他的特点,他不是把那个明暗什么如果西画就是通过色彩把这些光影,把效果都画出来,色彩都要画出来,它是这么去表现的。

  但是中国画它不是这么表现,他首先是构图上,你看他取了这样一个角度,他实际上很写实,这里也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尖,他很写实,他把这个结构都表现出来了,他取了这么一个角度,把小龙湫逼在这个地方,你看他在构图上首先非常有匠心,这个构图就是一个左右看上去不对称的构图,左边非常的重,右边很虚空,非常虚空,如果我们从对称角度来讲的话这个地方太重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太少了,你不是左边太重了吗?

        

  但实际上他采取了中国画里面的杆秤,就是我们传统的秤,它不是天平的概念,它是杆秤,这个东西很重,秤砣是可以很小的,秤砣是不是可以很小,秤砣很小就可以一个平衡就可以秤起来,这是杆秤的概念,他就用了杆秤的这个概念,这边秤砣可以很小,很小用什么来平衡呢?就是这里上去一棵树,这里就是用一排题跋来把它镇住,来把它镇一镇,镇一镇你会觉得从视觉上来看你不会这幅画特别的不平衡,这就是一种构图上的匠心,就是我把重量完全压在左边,但是又取得了它的平衡。

  潘天寿的构图特别,就是特别大开大合。其他人没有这样的胆量来做,所以他胆量非常!然后小龙湫的质感,我们说山石有它的肌理和质感,仔细地看这里全是那种方石头,用他的那个力透纸背,强其骨的笔墨来画的,然后再加上这些草,这些草也没有用绿色或者是什么,但是他通过笔墨来表现,所以整个看上去你说他不写实吗?我觉得非常写实,因为他恰恰是抓住了小龙湫的神韵!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